王好儿墓志
王好儿墓志
唐,高38厘米、宽42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王好儿墓志》拓片
《王好儿墓志》拓片 局部
《王好儿墓志》拓片 局部
疏朗妍丽 精熟秀美
□赵启斌
《王好儿墓志》全称《大唐故阴夫人墓志铭》,此墓志为李根源“曲石精庐”旧藏,洛阳北邙出土,1958年入藏南京博物院。此墓志是初唐高宗时期(龙朔元年,即661年)的墓志,为初唐向盛唐推进时期出现的作品,呈现了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特有的时代气息和精神风貌。
唐开国之初,即注重书法,《唐六典》卷八门下省有弘文馆学生三十人条小注说:“贞观元年,敕见任京官文武职事五品已上有性爱学书及而有书性者,听于馆内学书,其法书内出。其年有二十四人入馆,敕虞世南、欧阳询教示楷法。”对于书法给予高度重视,国家设立专门机构致力书法教学和研习。高宗距离太宗时期非常近,太宗时期的书学显然为高宗、武周时期书法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唐代特有的书法面貌逐渐确立起来。尤其是唐太宗喜好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风,南朝飘逸、潇洒秀美的书风得以提倡,与方严遒劲、疏放妙妍的格调逐渐融为一体,因此相对北朝雄浑峻整、朴厚浑古的风格,阳刚壮美的精神气息稍有减弱。但此时糅合北朝书风,积极吸收南朝俊朗丰茂、疏朗秀拔的审美特征进行书法创作成为新的方向,阴柔美得到重视,为唐代书法新体的出现提供了历史性的契机。《王好儿墓志》显然是这一审美风气下的产物,疏朗妍丽中透出峻整精劲的审美气息。
《王好儿墓志》为楷书,表现出对王羲之、王献之风神秀美书风的继承,无论结体、用笔都有着王献之书法笔意的流露。在空间布局上,《王好儿墓志》整体上给人以规范严谨之感,书法空间分割较为规整、平和、宽博,不取险峻之势,呈现出端庄、匀净、整洁的气势,行距、间距宽松,进一步增强了疏放洞朗的空间感触,用笔的流畅、简洁亦增加了平和疏放的精神气息,这应该是汲取南朝书法审美格调所呈现出的新的空间感和审美意象。《王好儿墓志》结体多取疏放外拓之势,不向中宫凝缩,因而字势开张,宽和简静。字体或有意拉长,积极向左右两侧伸展,造型生动,从结体上创建出秀美妍丽的审美格调。
《王好儿墓志》用笔以圆笔为主,亦有方笔的运用,可以说是方圆兼备。大幅度圆笔的运用,使《王好儿墓志》的书法呈现出秀美妍丽的审美风神。尤其接受了南朝清通简要的运笔法度,并不十分注重气势的铺排,用笔极为洗练简洁,并带有行书笔意,更使书风流畅、洒脱,营造出潇洒秀美的笔墨韵度。而方笔的运用则使《王好儿墓志》书法保持了峻整雄放、浑古朴茂的审美格调。从整体上全幅笔画给人以瘦硬精劲之感,同时不乏朗丽润泽的特色,确实是将南北书风有机地融为一体所呈现出来的书法风貌,令人赏心悦目。当然,从一些字的“捺”“竖”等笔画上看,显然是书写者有意加重而为之,从而产生了“肥美”的审美意象。这也许预示着盛唐注重“肥硕美”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纵观《王好儿墓志》,无论空间布局还是行笔特征都有初唐时期南北书风糅合的倾向,由于接受了南朝书法的审美法度,为北朝雄峻严整的书法风貌带来了灵动、疏放的气息,避开了结体、行笔过于板僵、严谨的流弊,深得平整、秀逸、疏朗的书写效果。同时,由于北朝书风的浑融,也使南朝书法过于纤弱、率意、阴柔的流弊得以避免,以雄强峻整之力加以拨转,取得了韶秀不靡的书写效果。《王好儿墓志》全幅呈现出疏朗妍丽、精熟秀美的审美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