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 | 明末清初金陵画派顶级存世作品赏

2018-06-26 09:07:45 来源:网络 点击:
 

魏之璜《水阁图》

明末清初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创造力的一个历史时期,诞生了一大批极具影响力的画家,绘画流派纷呈。在此阶段的金陵画坛,大家林立,名家辈出,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明末清初金陵画坛的盛起是由金陵地区特定的政治、历史文化条件和自然环境所决定的。明末清初政治环境、文化条件的剧烈变化,使金陵画坛获得了繁荣发展的难得的历史契机。金陵作为明末留都的政治地位,为各地区的画家尤其艰难地区的画家交流、汇融提供了合适的社会土壤,南北画家云集,使金陵具有了开风气的大环境气候,所以继明代宫廷院体画家、浙派活动以后,新的文化、绘画中心逐渐形成。

邹喆《危崖穷谷图》

明清易鼎,晚明社会动荡,农民大起义爆发,又使人口进一步向金陵移动,相当数量的画家在金陵寓居、创作,尤其遗民画家的出现,为金陵画坛带来一缕明亮的光辉,使金陵画坛在明末清初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时的金陵城云集了本地和来自各地的画家群体,董其昌、吴彬、魏之璜、魏之克、胡宗仁、胡宗信、邹典、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髡残、石涛……先后来宁,或造访,或游历,或定居,或客留,可谓盛况空前。 正如龚贤所说:“今日画家以江南为盛,江南十四郡以首都为盛,郡中著名者且数十辈,但能吮笔者奚啻千人!”

樊云《米家山水图》

他们才华横溢,或流连于山川草木间,或沉醉在故国情思中,舞文弄墨,赋诗作画,或卖字鬻画,或课徒授业,虽艺术风格不尽一致,呈现出复杂的艺术文化追求。他们相互学习、切磋和激励,共同发展,也使当时的金陵绘画呈现出多元化的生动面目。

>>>>

第一单元 金陵先贤

 

 

明末,金陵文化界仍以文士为其主导,既有在朝身居高位的官员,也有在野的隐士与苦读的青年才俊。这些文士们大多能坦然面对明末社会政治状态,常常倘徉于山水名胜之间,以写书作画为娱。董其昌的行为模式,可以说是十七世纪初中国文士的典型,为许多人所奉行,其文人山水画风在金陵文人画家群体中影响颇大,如杨文骢等。在职业画家那里,伴随着个人主体意识的兴起,一种夸张变形的画风十分流行, 追求奇趣的美学品味,以吴彬为代表。金陵本地籍的半文人半职业画家在笔墨表现上基本上保存着吴派细雅风格影响的痕迹。

杨文骢《枯木竹石图》

 

董其昌领衔“金陵先贤”

“金陵先贤”部分遴选了22件院藏绘画作品参与展出,董其昌的《松溪幽胜图》、《仿赵孟頫溪山红树图》、《秋景山水图》,朱之蕃的《竹石图》、高阳的《水仙湖石图》、《花石图》,吴彬的《泛舟访友图》,魏之璜的《水阁图》,王允龄的《青山图》等,都在此次展出之中陈列出来,极为醒目,从中可见明末清初金陵画坛的基本状况。

董其昌 瑞芝图轴1

代表人物·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江苏松江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号文敏。擅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戏鸿堂帖》等。

>>>>

第二单元 金陵八家

髡残《苍翠凌天图》

金陵八家崛起

以叶欣、樊圻、吴宏、高岑、胡慥、谢荪、邹喆、陈卓、武丹、蔡泽为代表的金陵八家取法两宋院体,绘大山大水,笔墨细腻精致,成为清初金陵地区的一种风尚。他们大多以金陵的某些实景为基础,着意于诗化处理,描绘清丽,将金陵地景与国变后“断草荒烟孤城古渡”之淡淡凄迷感叠合在一起。在技法上,他们往往延续明中期以来的文派特色,设色清淡却颇亮丽,形成了一种典型的金陵设色风格,令人觉得颇有一种诗情的浪漫。有时,他们还善于表现某种细腻感,将怀旧书写转化成冷清的孤寂。

龚贤《溪山烟树图》

金陵山水跃然纸上

此部分选择22件院藏绘画作品参与展出,高岑的《秋山万木图》,吴宏的《墨竹图》,胡慥的《古木暮鸦图》,谢荪的《松荫驻马图》,樊圻的《雪景山水图》等。从展出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金陵八家”,有多家作品,显然不止八家,从此角度亦可见金陵画坛绘画的繁盛程度和绘画风貌的多样化特点。

胡慥《古木暮鸦图》

>>>>

第三单元 金陵别样

浪漫与复古并行

十七世纪的中国历经着有史以来罕见的巨变,曾为明代南都的金陵在复杂剧变的时代中,影响尤其深刻。与职业画家不同,文人画家们在明清朝代更替的背景下则以水墨的方式抒发遗民情怀,表达他个人对金陵过往文化的缅怀。程正揆、张风、吕潜、龚贤、髡残、七处、石涛等人构成了一连串的遗民文人画家序列。他们大多追求一种特殊的复古倾向,显示出一种沉痛的文化失落感。同时,他们强调自抒胸臆,自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感伤情怀,一度盛行于清初金陵的上层社会之中。当然,此时金陵的山水画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现象,一种纯粹形式上的复古最值得称道,譬如龚贤、髡残等人就有一种风格学的历史意义。

石 涛 清凉台图

馆藏精品悉数亮相

“金陵别样”部分遴选了院藏20件作品参与展出,杨文骢的《枯木竹石图》、髡残的《苍翠凌天图》、龚贤的《溪山烟树图》、石涛的《清凉台图》、张风的《桐荫把卷图》、等都被展示出来,除一些著名藏品外,一些难得一见的作品也被展示出来。这一部分,极富有艺术特色,亦从一个方面体现出金陵画坛绘画创作的艺术水准和高度。

张风《桐荫把卷图》

代表人物·石涛

石涛(1641-约1707),俗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明藩靖江王朱守谦后裔,朱亨嘉子。1645年后削发为僧,法名原济,一作元济。小字阿长,字石涛,号大涤子、小乘客、清湘遗人、瞎尊者、零丁老人、苦瓜和尚等。擅花卉、蔬果、兰竹,兼工人物,尤善山水。其画力主“搜尽奇峰打草稿”,一反当时仿古之风,其画构图新奇,笔墨雄健纵姿,淋漓酣畅,于气势豪放中寓静穆之气,面目独具。书法工分隶,并擅诗文。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四僧”。

>>>>

第四单元 金陵余绪

最后一部分为“金陵余绪”,共展出4件作品,宗言的《溪桥茅亭图》、邹坤的《溪山雪霁图》、樊云的《米家山水图》、王蓍的《山水图》。十七世纪末,随着第一、二代画家的逐渐凋零,金陵画坛开始出现衰落的境地。明末清初金陵画家们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虽然秉承家法,但大多亦步亦趋,其画学枯萎,画路窄贫,画风纤靡。而画面气格日渐卑弱,笔墨亦日渐疲软,结构缺乏变化,有成绩者可谓乏善可陈,宗言、邹坤、樊云等人,传移摹写,一切都在规矩之中。展品的稀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金陵画坛逐渐趋向沉寂的历史状况。

程正揆《山居图》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