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书画被造假第一人

2018-06-19 16:23:02 来源: 点击:
        (导读:在近年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若论被造假最多、最滥的古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恐怕应算其中一位了。之所以屡被造假,既因为他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家喻户晓、充满传奇,更因为其画价不菲,也是吸引造假者的根本原因。)

古今书画被造假第一人

        在书画收藏和投资中,古代书画是门槛最高的,所以也成为造假最泛滥的一大“灾区”。 2016年春拍,国内古代书画行情明显升温,但是赝品泛滥现 象也不容忽视,需要引起藏家的警惕。在近年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若论被造假最多、最滥的古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恐怕应算其中一位了。查看一 下拍卖数据,郑板桥书画的拍卖成交金额仅排在八大山人和文征明两人之后,位居第三。之所以屡被造假,既因为他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家喻户晓、充满传 奇,更因为其画价不菲,也是吸引造假者的根本原因。

诗书画三绝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世籍苏州,明洪武年间迁居兴化。少孤贫,天资奇纵,超越流辈。4岁丧母,由 乳母、姑母抚育。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乾隆七年任山东范县,十一年调潍县,乾隆十七年底去官。为官期间,“爱民如子,绝苞 苴,无留牍”,是一位加泽于民的清官。乾隆十八年初回到兴化,直到乾隆三十年去世,历13年,其间多在扬州卖画,与友游山玩水、诗酒唱和。晚年足迹以扬州 为中心,同画家汪士慎、金农、高翔等人交游,形成著名的“扬州画派”,一生经历了“早初贫——中做官——晚年卖画为生”的曲折人生。

        郑板桥被后人誉为“诗、书、画”三绝的全才画家。他的诗有杜甫的遗风,关心民间疾苦,重在表现社会现实。其书法融黄庭坚、苏东坡之体,掺篆隶楷 行诸体并杂以兰竹笔画入书,大小参差,乱石铺街,标新立异,既有峻峭纵横之雄,又有潇洒秀丽之韵,人称“六分半书”。清何绍基评板桥书“板桥字仿山谷,间 以兰竹意致,尤为别趣。”以绘画笔法入书,古亦有之,但像板桥出神入化者无二也。他的绘画成就最高,尤擅画竹石,细枝粗叶,瘦劲孤高,格调超人。所画之兰 突出山间野气,用笔秀逸,幽香扑人。

造假者颇众

        郑板桥的书画因格高绝俗,颇受文人、商贾的青睐,求者众多。他在给友人信中写道:“近时求画书者,较往年更激数倍,都属同年同寅及巨绅,大抵携 赠物而来,势不得不为之一挥。”“索书索画,积纸盈案,催促之函,来如雪片,如欠万千债负,未识可有清偿之日否?”在郑板桥去世后,造假者颇众,其中有名 的要属山东潍坊的谭子猶和兴化的刘敬尹两人。但两人气息低俗、笔力怯弱,尚难与真迹比肩,后世对郑板桥书画稍有研究的均不难加分辨。清中期后,板桥书画曾 一度泛滥,对此清人的著作多有提及。桂馥《丁亥烬遗录》载:“惟先生书画,赝本颇多。”又云:“数十年来,所见先生书画不下百余件,真迹不过十之二三。” 可见,在清中期时郑板桥的书画伪作就已相当泛滥了。

        2016年春拍,国内外拍场超百万元的郑板桥书画就有6件,《竹石兰蕙图》2530万元,《红桥修禊诗卷》782万元,《竹石图》724万元, 《怀潍县二首》589.9万元,《行书四屏立轴》506万元成交,《六分半书立轴》258.7万元。但纵观近年拍场上成交的郑板桥书画,可谓赝多真少,其 中尤以当代的仿品最多。这一两年,市场上的伪作以《竹石图》、《兰竹图》居多,也有相当比例的书法,特别是《竹石图》几近泛滥成灾之势,粗制滥造的大幅巨 制充斥拍场,标价相当可观。以笔者所观,上百万元成交的郑板桥《竹石图》、《兰石图》少有真迹。2016年某公司春拍724万成交的巨幅《竹石图》,号称 是进了2013年的出版著录,无论石头的皴法与竹子的画法,都与郑板桥的真迹格格不入。这种新出版的所谓出版物,简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忽悠,可是有些买家还是盲信上当。

伪作分析(作者:牟建平)

        近年在拍场上露面的所谓郑板桥《竹石图》、《兰石图》主要有以下四种作伪手法:一,抄袭克隆,按馆藏出版物原样照抄,数量最多;二,东拼西凑, 将真迹重新组装,题款互换,笔者所见也不在少数;三,凭空生造,没有母本,这类也有一定比例;四,名家“护航”,近两年在拍场上经常能看到某南方知名鉴定 家对郑板桥伪画的边跋、题签,具有不小的欺骗性,应引起买家高度警惕。

        至于国内外拍场上郑板桥的书法伪作就更比比皆是,主要是自作诗、大字联两类,时有高价出现。近一年来,拍场上郑板桥“六分半书”伪作明显增多, 如2016年7月某公司《六分半书立轴》258.7万元,此拍品章法散乱,行笔迟疑,软弱无力,字如墨猪,矫揉造作,与真迹扬州博物馆藏《行书节录怀素自 叙帖》有天壤之别,是不折不扣的赝品。正因为造假者巨多,导致郑板桥书法市场价位在低位徘徊,甚至比不上近现代的一些书法名家。其实,板桥的书法有着深厚 的传统功力,从他30岁所写的小楷《范质诗》轴中不难一窥。他的“六分半书”独创自家之体,大小、长短、正斜、方圆、肥瘦、疏密都处理得十分自然,造假者 之临仿每每失于狂怪造作。

        近一年来,拍场上郑板桥的书画伪作数量只增未减,有些还打着著录、回流的旗号,花样翻新,不一而足。笔者以为,鉴别郑板桥书画,藏家应多观真 迹,体会郑板桥书画“瘦硬峻峭”的特点。郑板桥画的《竹石图》真迹(见上海博物馆藏《竹石图》),每每构图严谨,题书讲究,石用淡墨斧劈横皴,竹则锐利锋 芒尽露,无论竹与石,均显瘦硬之神,得峻峭纵横之妙。正如郑板桥在一幅竹画中所题“一团劲悍气,一团倔强意”,贵在“劲悍”两字。同时,对其书法特别是款 书应多加研究,了解熟悉其众多真迹不同时期、不同款书的写法,对鉴别画作真伪甚为紧要。毕竟融篆隶楷行于一体,处处透着“兰笔竹韵”的“板桥体”,绝不是 造假者能轻易仿造的。

 

郑板桥:胸有成竹

        郑板桥曾在画题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笔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画了40年竹子,他终于悟出绘画须删繁就简提炼精髓的道理---他画竹的经验给我们绘画创作许多启示。

        郑板桥曾自述画竹的情景:“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他的这段道出了绘画创作的规律: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即看竹、思竹至画竹。形象地说明了主观与客观、现实和想象、真实和艺术的界限,使创作出来的作品,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达到“趣在法外”的境界,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郑板桥:入木三分

        有一次,郑板桥把自己写的一些诗作送给朋友看,并附了一首诗,诗中写道:“我诗无部曲,弥漫列卒伍;顽石乱木根,凭君施巨斧。”他要求他的朋友用巨斧来砍削他诗中的顽石乱木。

        郑板桥特别珍视别人的批评意见,他曾写过一副对联:

        隔靴搔痒赞何益,

        入木三分骂亦精。

        他认为那种隔靴搔痒式的庸俗捧场没有益处,而实事求是,中肯直率的批评却很可贵。鲁迅对这副对联极为赞赏,曾特地手书此联赠日本汉学家增田涉。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