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这种书法家我坚决不学

2018-05-23 12:29:38 来源: 点击:
        明末大书法家王铎,被誉为“神笔”,甚至在日本还有“后王胜先王(王羲之)”的美誉,足见其在书坛地位之高。王铎临帖广泛,且带有一种炫耀性,和展示性,所以王铎的临作始终处于一种融合性,技巧呈现出更多“打法”。

“这些书法家我不临!”

        我们今天所知的宋代以至明末清初的刻帖,王铎都曾学习过,此外还有大量的单刻帖。今天所知最早一件,是1624年他刚刚庶吉士散馆任翰林院检讨时期,最晚一件则是他去世前一年,也就是1651年9月。

1624年与1651年临摹

        王铎广临帖,十分勤苦,也留下了不少临帖佳作。其中,王铎发奋临“二王”、临张芝、临柳公权等,临了这么多书法家的作品,但是!这几位的作品他是不临的。

 

1646年八月初二日,十五帧

1、不临怀素

        怀素是唐代书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王铎也擅长草书,可是他认为怀素坏了规矩,故不加临学。

        在上海博物馆一件作品的题跋中,非常有趣,他说有人认为他学了怀素,于是连续写下了2个“不服”,好似他对怀素抱有“敌意”:

        丙戌三月十五日,戏书于北畿,为天政贤坦。吾书学之四十年,颇有所从来,必有深于爱吾书者。不知者则谓为高闲、张旭、怀素野道,吾不服,不服。王铎五十五。

王铎 临张芝《冠军帖》 17×51cm 1649年 温州博物馆藏

2、不临苏轼、黄庭坚

        王铎不学怀素也许是大家熟知的,但有两位是大家想不到的:宋代的苏轼和黄庭坚在明代非常受追捧,但王铎的临摹作品中,我们真的一件临摹苏黄的都找不到。

        这或许与王铎对苏黄的诗文不屑一顾有关。他认为宋元弱嫩,不敢宗法。又说“诗文不愿观苏轼”,“学诗誓不傍苏、黄”。

“这些字我不临!”

        看王铎临写作品时,作品旁边的诗文,你是不是常常会觉得读不懂?因为他多有割裂原帖的上下文,将诸帖杂糅,这是为什么?原因有二:

一、忌讳。悲、哀、恸、痛、毒等字“不吉利”的字眼。

        王铎在立轴中是很避讳的,基本上就会跳开不写。因为这是一个立轴,立轴是要悬挂的,王羲之写的“坟墓”即使再好,应该也不会有人挂到家里,这是一般人的忌讳。

王铎割裂了部分原文

        原帖第一句话是“献之死罪”,写信时的套语,接下来是悲、哀、恸、痛、毒等字,都是让人看了很难受的。当王铎发现帖中有这些字的时候,他一定把这些句子全部删掉。下面又遇到了“凶问”,这两个字在立轴中也消失了。

        薛龙春教授曾对近300件王铎临作做过统计,发现凡是有这一类型的字,他的立轴临摹作品,就会将这个段落删除,这造成了文句的完全割裂。

        王铎一生临摹了那么多法帖,但王羲之《奄至帖》、《嫂弃背再周帖》、《兄灵柩帖》、谢安《每念帖》等忌讳字极多的法帖,在王铎的传世临摹作品中却从未出现过。

二、背临时经常发生串记的情况。

        比如他临摹褚遂良的帖,在“即日遂良”这个地方,突然串到下文的“即日蒙恩”。

 

王铎 临《阁帖》 26.5×202.5cm 1647年 广东省博物馆藏

        另一件临作则因为都有“散骑”二字,便直接从王羲之《小园子帖》调到了王献之《阮新妇帖》。这件临作先后涉及王羲之《小园子帖》、《适太常司州帖》、《此诸贤帖》、王献之《阮新妇帖》,分别见《淳化阁帖》卷7、6 、6 、9,各帖不相连属,所临分别为18字、5字、3字与9字。这种情况必然在临时写字应酬,背临自己熟悉的法帖片段时才会发生。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