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镛 | 大朴之美

2018-05-23 10:54:16 来源: 点击:

人物简介

        王镛,别署凸斋、鼎楼主人等。1948年生于北京,太原人。

        1979年考取中央美院中国画系李可染、梁树年教授研究生,攻山水画和书法篆刻,得到叶浅予、梁树年等先生的指导。

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研究室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院长、文化部优秀专家、文化部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创作院名誉院长、李可染画院副院长。

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和发表,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并出版专集数种。

艺术主张

        个性风格与时代气象上的统一

        视觉美感与笔墨气质上的高度结合

        治学方式与人文情怀上的一体性

作品欣赏

        王镛在书法、篆刻和山水画多个领域都有丰厚的成果,影响跨越书、画、印“三界”,堪称独特的“王镛现象”

        其作品涌荡着一种向往原始,向往自然的人文态度,透脱着一份苍茫雄浑大朴境界。

        书法和篆刻作品皆有天然、奇倔与率真之气息。

▲砖文笔记六则

        提出“艺术书法”概念,以小笔作大字,锋、腹、根并用,成功塑造出拙朴之中,暗埋巍峨的书风。

▲陈洪绶传

▲金石大寿

        王镛以帖学传统中的文人笔意作为自己书法的基底,从甲骨文、金文、简书、摩崖乃至砖刻文字中寻找书法的上古踪迹,并肯定了民间书法的价值。

▲方燮跋《李思训碑》

▲风烟岩壑五言联

▲汉简意临

        在创造上,他在吸收借鉴民间书法的基础上,融会文人书法的精神,形成了自己的书写风格。

        其早期的山水,受文人画之溽染,追求疏简清秀的笔致。

▲荷香十里

        至20世纪90年代,画风始变,逐渐向山水画的主脉—荆关董巨的宏大、崇高性山水画回归,着意于依真而作。

▲风洗高秋净

        画风朴野雄浑

        作画时,率性而为,大胆落笔,层层积墨,自然生成森严之气势,浑厚绵密中流光徘徊,溢出通透的灵性和放浪的野逸。

▲岿然太行图

        山水之作以墨色为主,继承了北宋以来的大山大水传统。

        在整体结构上取密体山水的法则,重在表达山川苍莽、草木森繁的景象。

▲林壑高秋图

        以书入画,将书法的线条转为山水的造型语言,在丘壑营造和树木造型上运用书写式的线条,用线条组织丘壑形象。

▲秋山深秀

▲万壑苍秋图

        使得满幅线条纷呈,紧劲相连,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了线造型的优长,同样形成了鲜明的风格面貌。

        篆刻上,王镛深谙“书篆同源”的道理,崇古拙质朴、奇险壮丽之类为大美。

▲陈言务去

▲师古立新

        其于上古的篆刻遗产中看到了书与篆的神通貌合,看到了笔线书写与金石镌刻本为一体的浑然形态。

▲道外无物

▲梅花吟馆拼

▲鸟瘦花肥

        在方寸世界的研究中,他的篆刻从古代的石印、陶印、铜印、瓦当文等遗存中取用结体,直追古朴天然之趣,在刀法上冲切自如,率性率意,形成独家风貌。

人物评价

        在中国当代艺坛,王镛先生是一位学术修养深厚而艺术风格卓立的大家,他在书法、篆刻和山水画多个领域都有丰厚的成果,影响跨越书、画、印“三界”,堪称独特的“王镛现象”。从1980年代开始,他以独辟蹊径的治学方式和脱古创新的创造勇气在书法和篆刻创作上形成崭新的面貌,开拓并引领了书法篆刻新的思潮,为书法篆刻的当代变革与演进作出了可谓历史性的贡献;他通过以书入画的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山水画风格,也为在新的文化条件下理解“书画同源”的中国艺术特色提供了启发;而最为重要的是,他在书、画、印三个领域打通学理,融合创造,形成了独特的经验与成就,这是值得不断研究和认识的学术财富。

—— 范迪安

        在当代中国画坛,王镛以奇崛奔放、苍浑质朴的金石韵味而独标一格,其诗书画印的全面修养亦为人们津津乐道。师从于李可染,却刻意与化人西法、笔墨屈从于状物的写实派山水拉开了距离。相对而言,他与师祖黄宾虹精神上更为投缘。甚至可以说,宾虹先生关于“中国画仍以元人为极则”“中国画笔墨抽象的内美”等见解,决定了王镛直追元人、变古为新的艺术取向。

        读王镛作品,往往被粗头乱服中见风骨,朴野苍茫中见真率,古拙雄浑中见境界的质朴之美所打动。王镛的贡献在于,他所开创的写意山水新风格,不仅仅有力地匡正了写实派山水心为物役的流弊,也为中国写意绘画的现代性提供了实证,把元代以来的写意山水推到一个全新的境地。在此过程中,王镛也成为开宗立派式的人物。

——张晓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