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郑板桥的“丑书“,影响书坛二百年?

2018-04-16 12:30:54 来源: 点击:
        郑板桥风韵特异的“六分半书”影响深远,现如今书坛有几位“丑书能手”的书法仍有板桥遗韵。当然对于板桥书法的争议也从未停过,清代袁枚曾说:板桥书法野孤禅也……乱爬蛇蚓,不足妃稀……”康有为也说:“乾隆之世,巳厌旧学。冬心(金农)、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

        从表面上看,郑板桥的书法是一种杂凑,似楷非楷、似隶非隶、结体怪异……,而实际上这是以他对传统书法的深厚理解为基础的创新,郑板桥的这种大胆的自我创新,是他对于“二王”以及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书法,对篆隶和魏碑都有很深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

        整体上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打破上:一是打破篆、隶、正、行、草等各种书体的界限,而将文字的点画和结构随意安排,主要是楷书、隶书相互参用;二是打破书画的界限,将兰竹画法融于书写之法,看他的字,其点画或粗或细、或浓或淡、或长或短,其结体或疏或密、或正或斜、都一任自然,并略做夸张地表现出来。形成一种随物赋形、随形就势的特点。这正是郑板桥书法别开生面、独具魅力的关键之所在。

        今人启功却认为板桥的书法“结体精严,笔力凝重,而运笔出之自然,点画不取矫饰”,“处处像是信手拈来的,而笔力流畅中处处有法度”,认为远胜于乾隆时名书家刘墉的“疲惫骄蹇”和翁方纲的“浑头浑脑”,启功在《论书绝句》中这样写道:“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干占,二百年前旧板桥。”

        二百多年前的“板桥体”,至今仍能引起书家们见仁见智的激情和论争,仅此一点,也足见郑板桥书法的价值及其影响。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