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 | 看中国书法史和思想史

2018-04-12 12:43:35 来源: 点击:

▲碑林博物馆入口

西安碑林,中国最早的博物馆

        小伙伴们知道吗,中国现存最早的博物馆是西安碑林。碑林博物馆走一遍,就等于重走了一次中国书法史和思想史。

        公元1087年,中华文化的原典《开成石经》从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移至宋府学北墉,即今天明城墙内的碑林。从而确立了碑林保护和陈列唐代碑石的重要职能,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刻、墓志及石刻为主。也确立了西安碑林博物馆是国内最早的博物馆的历史地位。

        碑林位于西安的书院街边和文昌门城墙内,是西安最古典的所在。碑林博物馆的朱漆大门和青石板小径,以及飞檐翘壁的中式建筑和幽静院落,整体便是浑然天成的中国文化象征。现有馆藏文物11000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9个号134件,一级文物535件。著名的"昭陵六骏"就有四骏藏于本馆。陈列由碑林、石刻艺术和佛造像文物展览三部分组成,共12个展室。现有7座碑室、8座碑廊、8座碑亭,加上石刻艺术室和4座文物陈列,陈列面积达到4900平米。

        碑林的建筑以民国时期为主,有少许清代建筑,多为上世纪六十年代所建,也已成为文物。天下名碑,尽在碑林。碑林之价值冠世,具体体现在哪里?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陈根远老师为雅昌艺术网的读者朋友们做了导览,清晰讲述碑林的基本陈列展状况。

        诚如陈根远老师所言:碑林是中国的思想库,呈现了中国耀眼的书法历史。“碑林陈列有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块。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书法史如果掩去碑林这些名碑,将只剩下一堆残编断简。”

北宋节度使韩建和谋士尹玉羽"打下"的碑林

        在此插播个陈根远老师讲述的小故事,关于碑林搬迁始末。在904年的时候,唐昭宗被朱温挟持到洛阳,为了让大家都走,他把唐朝的宫殿全部拆毁,包括民房、木料,浮渭河而下。就这样,有一千多年帝都历史的长安被夷为平地。

        这时候留守的节度使叫韩建,他就开始缩建唐长安城。现在西安的城垣是13.72公里,这是中世纪中国保存最好的城垣。这个城垣就是在唐长安城宫城的基础上建立的,但这只是唐长安城面积的六分之一。

        这时候很多珍贵的碑石,包括保留在唐朝国子监里的《开成石经》《孔子庙堂碑》和颜真卿、柳公权的碑,都被遗弃在城墙之外。留守的节度使韩建就准备把这些碑石往城里挪,但是他干的时间不长就被调到别的单位去工作了。

        继任者叫刘鄩,刘鄩是一介武夫,对文化事业并不怎么关心。他的手下有个谋士叫尹玉羽,就跟刘鄩说:领导,您应该把这些遗弃在郊外的碑石都搬到城里面来,民族伟大的复兴还要靠它们。军阀哪管这事,西边还有敌人,他觉得文化事业是个很慢的事,以后再说。

        尹玉羽想了几天又见到他说:司令员您还得把野外的碑石搬到城里来,您要不把它搬到城里来,敌人一来,咱们把城门都关上了,这些遗留在城墙外的碑石就是炮弹,那时候最新的武器是抛石机,他们就能攻城了。领导说那你怎么不早说呢?于是很快就搬到了城内。

        到了公元1087年,这个碑石再一次搬迁,就搬迁到了今天西安碑林博物馆,到今天已经有930年的历史了。

碑林“定海神针”:《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

▲《石台孝经》

        穿越碑林博物馆的朱红大门和青石板路,穿越孔庙和泮池,穿过位于中轴线两侧的唐代景云钟和大夏石马,正对着的便是一座上书“碑林”两个大字的碑亭,亭子据说是清代所建,下面是唐玄宗李隆基亲书的《石台孝经》。“这是中国最华丽的碑石,叫《孝经》,在天宝年建好的。”陈根远老师说,“《石台孝经》序文438字,训注2699字,不论是序还是注,文字言简意赅,阐述透彻,成为了一个经典。可见,唐玄宗的文学才智也是非同一般,他对《孝经》的研读深刻精准,见解独到,对后世影响很大。《孝经》是一部儒家经典,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曾参——曾子,关于“孝”和“悌”的一段对话。“孝”指在家孝敬父母,在朝廷要尽忠于皇上,而“悌”则是指兄弟姐妹之间的一种情谊,要相互友爱相互关心。从汉代以来我们读书人首先要读的是《孝经》和《论语》,把这两本书读好了再去读什《诗经》、《左传》,这是中国人思想的基石或者是品德的基石。”

        《石台孝经》碑集独特的形制、经典的内涵、精美的帝王书法于一身,在中国古代碑刻中独树一帜,对我们研究中国历史和书法艺术都极具文献资料价值,然而这方碑石的传奇之处还不仅如此。在上世纪70年代,整修《石台孝经》时,在石材之间的缝隙中,有几项意外的发现:有女真文书残页,有陈列在碑林第二展厅的《集王三藏圣教序》碑石整张未断拓本,以及唐代画圣吴道子的《东方朔盗桃》版画和一些古钱币。这些文物是什么人什么时间将他们放进石台孝经的,这个就不得而知了,所以,这些发现更增添了这方碑石的传奇色彩。

        《石台孝经》左侧,是碑林第一展室,民国时期的建筑陈列着碑林最重要的经刻《开成石经》,更有梁思成先生为其设计的数十个护碑石。可以说,碑林便是为保护它而建的。因石径刻成于唐文宗开成二年故此得名《开成石经》。开成石经是在唐文宗李昂太和四年,即公元830年,由艾居晦,陈阶等人用楷书分写,历时7年终于竣工。

▲第一展室《开成石经》展示现场

        《开成石经》简介:始刻于文宗大和七年十二月(834年),开成二年(837)完成。依次计有《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等12种儒家经书,另有《五经文字》《九经字样》附于《春秋左传》之末。共刻114块碑石,每石两面刻,每碑上下分为8段,每段中每行刻10字。共刻经文650252字。碑石高约2.16米,面宽71~97厘米不等。下设方座,中插经碑。是中国古代保存最早、最完好的儒家刻经。堪称中华文化的原典。原碑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宋时移至府学北墉,即今西安碑林。

        原来碑石最早刻成后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的讲堂的东西列,后经唐末韩建、后梁刘鄩、以及北宋的吕大忠的迁移后,移至京兆府学之北墉,也就是如今的西安碑林现址。中国至清朝也曾可过多次石经,细数下来约有七次,先是东汉灵帝熹平四年所刻的熹平石经,总共刻了七部儒家经典;曹魏时期的正始石经,后蜀的广政石经,北宋的嘉佑石经,南宋的绍兴石经,清朝的乾隆石经。除清朝所刻乾隆石经因距现在较近,所以保护较好外,余下的六次刻经里唯有唐石经最为完好,其他像熹平石经,正始石经都只余残片,正始石经现在只残存有28块了。

        陈根远老师说:《开成石经》和《石台孝经》是碑林的两大“定海神针”,目前已经存在930多年。历代的碑林的整修都是围绕着这两块碑石来进行的,碑林现在有4000多碑石,陆陆续续搬来,最早搬来的碑石没有动过的只有《开成石经》和《石台孝经》。

        但是,需要在此提出一个问题:2017年初,陕西省政府提出西安碑林扩建改造项目,碑林同人为之雀跃; 2017年秋,碑林专家渐渐了解到碑林扩建改造项目的重中之重是要将唐代《开成石经》将其北移,搬离其原来的位置。2018年1月25日,《西安碑林博物馆文化项目简报》第19期,确切了解到《开成石经》搬迁确实已经在实施设计中。碑林专家认为:唐代《开成石经》千万不可轻易移动。同时, 3月9日,参加小组讨论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会长、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赵季平建议尽量保持《开成石经》和《石台孝经》的原址原貌。“新馆可以有其他珍贵碑石填充,毕竟库存还有三千多碑石未公开展示,没有必要移动《开成石经》,因为必然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相关专家这样解释。

        存在了930多年的《开成石经》命运现在成为专家们关注的焦点,移还是不移,尚是悬案。在此,笔者也呼吁相关部门以保护文物为准则,勿轻易移动。

天下名碑尽在七大展室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景教碑清拓碑额

▲玄秘塔碑

▲清唐柳公权书玄秘塔碑 陈根远收藏

▲唐欧阳询书《皇甫诞碑》 陈根远摄

▲唐颜真卿书颜氏家庙碑 现藏西安碑林 陈根远摄

▲怀素千字文起首

        除了第一展室巨作《开成石经》,第二展室陈列以唐代名碑为主。其中《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不空和尚碑》是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料,而欧阳洵书《皇甫诞碑》、欧阳通书《道因法师碑》、褚遂良书《通州三藏圣教序碑》、僧怀仁集王羲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史惟则书《大智禅师碑》、颜真卿书《多宝塔碑》《颜家庙碑》、柳公权书《玄秘塔碑》等,历来是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

▲曹全碑 碑林3室

▲颜真卿颜勤礼碑原石

▲唐张旭《肚痛贴》

        第三展室则陈列历代各种书体的珍贵碑石。篆书有唐《美原神泉诗序碑》、宋《篆书目录偏旁字源碑》等;隶书有汉《熹平石经》残石、《曹全碑》,前秦《广武将军碑》和《邓太尉祠碑》等;晋《司马芳碑》石由隶向楷演变的典型书体;《孟显达碑》《颜勤礼碑》《郭家庙碑》《臧怀恪碑》等都是隋唐楷书名碑;隋《智永千字文》唐《怀素千字文》与张旭《肚痛贴》等则是驰名中外的草书佳作。通过这些碑石以了解我国书法艺术发展演变过程。

▲关帝诗竹碑

        第四展室陈列有苏轼、祝允明等宋明时期名家诗文书迹刻石外,还有宋至清的石刻图画,其中宋刻《长安城残图》《唐兴庆宫图》、清刻《太华全图》《关中八景》等对研究古代建筑和名山声迹有重要参考价值。宋刻《王维画竹》、清刻《孔子像》《达摩像》和《松鹤图》《关帝诗竹》等,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峄山碑

▲秦李斯书《峄山碑》

        第五展室陈列宋元明清各代碑石,以清代为主。其中多为记述修庙、记功、拔田、赡学、以及官箴、格言等内容,是研究当时社会和地方史的参考资料;部分碑刻还记载了西安文庙及碑林史的相关史料。此外,宋代重刻的秦《峄山刻石》及清代康熙皇帝、王铎、左宗棠等书写的碑刻,在书法艺术上也有很高的价值。

        第六展室陈列的碑石除少数是元明两代士人写的诗文作品以来,大部分是清代人写的诗词歌赋。其中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清代林则徐书《游华山诗》等,是难得的珍贵碑石。

▲“陕西本淳化阁贴”展示现场

        第七展室为“陕西本淳化阁贴”,清顺治三年(1646年)刻。北宋淳化三年(992)宋太宗命王著将宫中所藏历代墨迹模刻于枣木板上。因刻于淳化年间,故名“淳化阁贴”。原贴刻成后不久毁于火。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肃宪王据原拓刻石,藏兰州藩署,称“兰州本”。“陕西本”是费甲铸据“兰州本”摹刻,共10卷,145石,两面刻字。“淳化阁贴”前5卷为历代帝王、名臣、名书法家字迹,后5卷为王羲之、王献之书迹,是中国古代著名法贴。

▲正在进行碑拓的碑林工作人员

        结束语:七大展室的碑石中涵盖了顶尖中国书法,也涵盖了书法史,其中蕴含的内容更是中国古代思想和智慧的综合。可谓艺术和思想的多重辉煌物证。

        此外,碑林扩馆是佳事。但对于《开成石经》搬迁事宜,再次呼吁相关部门慎之再慎,以安全守护文物经典为要。(部分图片由碑林博物馆陈根远提供)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