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陈新亚老师的书法田园生活

2017-12-04 09:33:00 来源:书法艺术网 点击:
       【编者按】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隐居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中国独特的文人隐文化。选择归隐田园,与书法为伴,悠然十余年,避开浮躁的社会,还是需要勇气和定力。著名书法家陈新亚老师这些年正是选择了这样一种生活方式,隐居深山田园十余年,也因此引来许许多多的求学者慕名而来。张学能就是其中的一位,因为对书法的热爱和痴迷,专程拜访陈新亚老师,让我们跟随笔者的文字来了解一下陈新亚老师的隐士生活。
 
本文作者张学能(左)与陈新亚(右)在达摩峰下留影

原标题:达摩峰下翰墨缘
■ 张学能
 
        2017年第九届观音山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如期举行,我也抱着试试的心态投稿一幅,最终拙作从12000多幅投稿作品中进入终评。颁奖典礼当天,有幸亲临现场感受书法艺术的盛宴,席间,主办单位《书法报》陈老师半开玩笑地对我说:“是否想过写写你的书法学习历程?”,我回想自己的书法学习之路,断断续续坚持了20多个年头,如同大多数书法爱好者一样,依然只是在书法艺术殿堂外徘徊,毫无建树,只是略懂欧颜柳赵、真草隶篆的皮毛,至于那些沉着古朴的魏晋书风和千变万化的谋篇布局技巧,只能算是略有所知。在书法学习的路上,见识亦或耳闻过不少良师益友,但引导我正确认识书法的前辈还是他。
 
        我所说的这位书法家,正是隐居在湖北蕲春三角山的全国章草名家、中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书协草书委员会主任、全国书法大展评委、第五届中书协理事陈新亚老师。曾任书法报社副总编辑、《书法报》执行主编。10年前隐居于大别山达摩峰下,改号木瓜,潜心研习琴书,清修山水。刚开始,我也只是从网上了解到他的一些情况,很是仰慕,希望有一天能一睹这位长我20岁的隐者的风采。我们是同乡,所以我很荣幸能认识他,也为蕲阳大地上能诞生这样一位艺术大家而自豪。
 

        第一次见到陈新亚老师是在2015年7月,那时我正好结束海外工作回国探亲,机会难得,期望能有机会拜访老师,哪怕是听他说几句关于书画的词句也好。一早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拔通了电话,没想到陈老师爽快的答应了。稍作准备,便驱车前往。经过两个乡镇,穿过碧绿青葱的大山,顺着山间石子路往上爬,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大水库,碧波荡漾,清风吹过,沁人心脾。“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都有,此等风水宝地一定是陈老师的居所,但老乡告诉我们,还得继续往前走。路变窄了,车子的速度也放慢了。沿途风景无限,蓝天白云,溪水潺潺,不时还能听到几声鸡鸣犬吠,我也干脆享受起这大山里难得的宁静。约摸又走了半个小时,我们终于来到了三角山老师所住小村。
 

        在老乡的指引下,我们直奔对面的达摩峰。走过几块田埂,远远见到一大片竹林,葱郁茂密,穿过竹林,踏上长长的石板路,一位举止儒雅的妇人路过,原来是陈老师的夫人於女士。远远就见到他站在门口迎接我们,尽管从未谋面,但是感觉如此亲切,特别是一口的家乡话。握手寒暄后,我开始打量起这个书画大家,简短的头发,透过眼镜能感受到他慈祥的目光和干练的举止;衣着朴素,牛仔裤搭配一件深蓝色的体恤衫,脚上一双军绿色劳保鞋。
 

        居所的庭院收拾得非常干净,看得出主人是个讲究的人。门前有一口小池塘,睡莲正盛开,一只猫咪悠闲地躺在石板上喵喵地叫,旁边不知名的野花正肆无忌惮地绽放。走进厅堂,正对面摆放着一张四方桌,地上摆放着南瓜等时令果蔬,中间的墙壁上挂着一顶蓑笠,透过窗户能看到里屋墙壁上挂着的书画作品,一张古琴摆放在靠窗的案几上。透过大窗看对面山,陈老师指着告诉我,那里也有一个老师在隐居清修,没事的时候他会看看老朋友。



本文作者张学能(右)向陈新亚(左)请教《书谱》

 
        陈老师对于自己在书法上的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对后学直言相告。茶过三巡,我斗胆拿出自己的作品请他指点,并热情洋溢地谈起自己所谓的学书经历,他时而微微一笑,时而点头认可,显得格外和蔼可亲,这也给了我莫大的勇气。他认真地问我最近有没有临帖,于是我把在尼泊尔期间临习的《书谱》给他看,他看得非常认真,不时将照片放大看看,不时缩小看看,最后他摘下眼镜,又仔细看了其中几张作品。“结构和笔法都没有过关,需要继续认真临帖”,我迷惑不解地问“要如何才能算是临得好呢?”,他呵呵一笑,“刚开始要临得和字帖上一模一样,越像越好”,我很诧异,“如何才能达到这个水平呢?”。陈老师看出了我的困惑,为了能让我真正明白,他拿出字帖让我细看,并对其中有代表性的字进行分析,从局部到整体的谋篇布局,从单个字的横竖撇捺到其间架结构,以及墨色的浓淡干枯,逐一道来,看到我若有所悟,他这才放心。其实,在此之前我也知道学习书法要临习古人,但是并不知道如此具体的细节,能聆听一位书法大家的教诲,实属荣幸。
 

        陈老师仿佛也看到我的心事,鼓励我不要灰心,坚持临习古人的作品,并且要辅以大量的阅读,长此以往,必有所获。“特别是像《书谱》这样的文章,如果能够背诵下来最好,《书谱》学好了,书法基本懂了一半”,陈老师认真地说。他认为做到这个程度既能够学习古人的论书思想,也能在欣赏别人作品的时候懂得渊源,辨识好坏。“诸如千里阵云、高峰坠石等等这些形容点画的句子要吃透,理解他背后的含义”。
 

        期间,陈老师还以自己作画经历来启发我临摹的重要性。他目前已习画3年,仍处于临摹阶段,他规划自己临摹的时间是5~10年。有一次,他将自己临摹的画作拿给学美术专业青年人看,“小孩完全没有看出是临摹作品,为什么?”,陈老师解释到,因为大学的学生除了学习专业课外,还有很多文化课程要学,所以临摹的时间不够,积累自然就不会多了。他告诉我,他会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进行大量的临摹,而且通过阅读古人和借鉴今人,了解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做一个整体的规划,10年后再开始自己绘画作品的创作,通过临创结合,时间久了,自己的东西自然就出来了。“如何知道进步了,如何知道作品的好坏?”,陈老师问道,我显然毫无头绪。他指着桌上那把古琴说到,“好比要辨识这把古琴的好坏,须拿一把很好的老琴,分别进行弹奏,自然能分辨音质的好坏”。
 

        聊得正酣,外面的泥工师傅突然喊他,于是我也一同前往。关于新建客厅的下水道问题,工匠师傅似乎不明白陈老师的想法,于是他挽起袖子抓起和好的水泥亲自演示起来,不时说说自己的想法。我趁他蹲在那里忙碌的间隙,顺手拍下照片,记录下这位当今书画大家贴近生活的一面。



陈新亚(中)亲自动手处理住房的下水道
 (本文作者拍摄)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的很快,很想再多停留一些时间,好好感受这山川的灵气和隐者的生活气息,但是冒昧前来打扰已经很不好意思了。临行前,我提出合影的想法,新亚老师欣然答应了,于是我们选择以达摩峰为背景,留下了美好记忆的瞬间。
 

        返程的路上,激动的心情一直未能平复。安静地翻阅着新亚老师赠送的书籍,其中一本是他的作品集,尽力回忆他所说的每一句话,希望能从中有所悟。正如他所说,学书的目的不是去跟别人攀比,而是在10年,20年,甚至是生命的尽头与自己比较,那个时候的作品将是自己所学和修为的最好诠释;尽管生命的长度无法掌握,但是当下的时光是可以控制的,打好基础,做好规划,其他的事情水到渠成。
 

        记得新亚老师写过《勿先天成》,文章的大意是讲任何农作物的生长,都不能违背季节、土壤、阳光等环境规律,任何人为的增肥、催生都将影响它的营养和品质,适得其反。我想书法也应该是这样的,不能好高骛远,打好基础并做好规划,同时,勤于阅读,从古人处汲取营养,并感受自己当下的生活,体悟它,消化它,接受它,假以时日,必能出现新的面目。

 
        去年八月份,我将临摹的褚遂良《大字阴符经》发给新亚老师看,他回复“进步可见,仍勿急躁,慢慢精进”。继续临摹几个月后,我感觉有些迷茫,在看到我的临帖作品后,新亚老师回复道“与八月相比,显然进步极大;结体平稳很多,整体布局也不错,要注意的是个别字的形态单一,要仔细观察,避免程式化”,并对其中的一些典型字例做了细致分析。他的肯定给了我莫大的鼓舞,自此之后,我加紧临习,并凭借《大字阴符经》偶获小奖。新亚老师说过,临摹古人才是书法的正道,我一定会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陈新亚老师为笔者所题的斋号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祝愿新亚老师在这幽静灵气的达摩峰下坚持自己的理想,创作出更多精彩的作品!
 
 
张学能于深圳云鹤草堂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