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筒收藏与翰墨文化

2016-04-22 16:24:19 来源:新浪收藏 点击:
明代犀皮漆笔筒。明代犀皮漆笔筒明崇祯青花人物笔筒。明崇祯青花人物笔筒民国时的雕花笔筒。民国时的雕花笔筒

  文/图 佛山日报记者 陈铭培

  在翰墨飘香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除了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外,还包括了很多的辅助文具,笔筒就是其中的一种。从明代起,制作精致的笔筒就成为文人雅士和收藏家的宠物,至今不衰。昨日,记者在我市收藏爱好者张先生家中,见到了他收藏的不少雅致精美的笔筒。

  笔筒收藏源于学习书法

  走进张先生的书房,仿佛走进了笔筒的世界,书桌上、博古柜里,都摆着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笔筒,有圆形的、扁形的、方形的、棱形的,也有梅花、葵花等造型和云头、卷书等式样的;材质大多为瓷、竹、木、漆,也有玉石、象牙、水晶、翡翠、端石等质料。仅是木质的,就有黄花梨、紫檀、鸡翅木、金丝楠木、红木、乌木、榉木等。

  “我与笔筒结缘是很偶然的。”张先生说。出身书香门第的张先生,读小学起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书法。一天,住在隔壁的一位老伯看到张先生在练书法,就对他说,我有一个青花瓷笔筒,放毛笔最好,我也没什么用,你要就五毛钱卖给你吧。张先生一看到这个绘画着花鸟的青花瓷笔筒,便十分喜欢,于是这个笔筒便成了他收藏的第一个宝贝。“但真正说收藏,还是我高中毕业进入工厂工作以后。”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张先生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几十元,但只要发现有精美的笔筒,便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1989年,他到广西梧州旅游。吃早餐时,一名游客说晚上诳街时在一间小店里见到一个很漂亮的瓷笔筒。听了游客的描述,张先生立即放下碗筷前往寻觅,花了2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那个明崇祯青花人物笔筒。2001年,他听朋友说广西桂平一藏家有一个造型颇为奇特的清代黄花梨笔筒想出手,于是马上开车前往广西,花几万元把笔筒买了回来。“那时对笔筒的痴迷,真有点像疯了一样。”张先生笑说。

  犀皮漆笔筒偶然得到

  在张先生收藏的笔筒中,记者见到有一个棱形的漆笔筒,高约18厘米,表面光滑,图案花纹由不同颜色的漆层构成,像行云流水,又像松树干上的皱纹,色泽灿烂,十分美观。张先生介绍说,这叫犀皮漆,根据明代漆工名匠黄成的《髹饰录》记载,犀皮漆又称“菠萝漆”、虎皮漆。制作时,是用不同颜色的稠漆堆涂在高低不平的器胎上,等漆料干燥后再打磨,从而产生出色泽亮丽、光滑异常、自然生动的艺术效果。由于这种工艺技术的要求很高,历来制作较少,而且所见也都是扇骨、捧盒等小件的器物,如此形制巨大的犀皮漆笔筒,十分罕见。“这是我收藏的笔筒中唯一的一个犀皮漆笔筒。”

  提起这个犀皮漆笔筒的来历,张先生脸上露出了笑容,说是在北京无意中得到的。2002年,张先生和几个朋友到北京游玩。那天早上,他们几个人一大早就来到潘家园淘宝。但走了几个小时也一无所获,正当他们准备回去的时候,张先生发现不远处一位老人的摊档里有一个红色的东西,好像是笔筒,张先生心中一动,马上走过去一看,竟然是一个平时难得一见的犀皮漆笔筒,而且价格也相对便宜,于是马上收入囊中。

  了解我国的翰墨文化

  “有时候要藏到一件好东西也是不容易,这个笔筒就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才获得。” 张先生拿出一个明万历时的青花瓷笔筒对记者说。1995年,张先生到广西梧州出差,听当地的一位朋友说,他的一位亲戚藏有一个明万历时的青花瓷笔筒,张先生一听,马上来了兴趣。根据资料,瓷笔筒始于明嘉靖、万历年间,分青花、五彩和粉彩等,传世品极少。张先生当即央求朋友带他去见识一下这个青花瓷笔筒。

  在那位朋友的亲戚家,主人捧出来一个用锦盒装着的青花瓷笔筒,笔筒约高16.5厘米,口径约20.5厘米,筒身绘有龙、马等图案,有着典型的明青花瓷特色。张先生一见到笔筒,就被那略带夸张,非常有动感的龙马图纹吸引住了,他试探地问那位藏家想不想出手,孰料藏家想也不想就回答:无论多少钱,他都不会出手。

  回到佛山后,张先生就是忘不了这个明青花瓷笔筒,于是,每隔十天半月就打个电话找那位藏家聊聊天,有时出差途经梧州,也到他家里坐坐,请他吃顿饭,但绝不开口提起那个明万历青花瓷笔筒。经过两年多的时间,那位藏家终于被张先生的诚心所打动了,主动提出把这个青花瓷笔筒让给张先生。

  经过几十年的寻觅,至今张先生收藏的各种笔筒近100个。早年花一两百元购买的笔筒,现在的价格已是数千上万元,张先生说,笔筒收藏,不仅仅是一件文房用具的器物收藏,更是一种文化的收藏,一种历史的收藏。他表示,无论价钱多高,他收藏的笔筒都不会出手。如果条件许可,他会举办一个笔筒展,让更多的人通过笔筒了解我国的古文化。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