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书法史上只有“草圣”却没有“楷圣”?
草书是“写意之书”,它既有严格的规约,又具最大的自由度和抒情性,书家非天资出众,且积学深厚,往往不能造次,故历来书家能以草书名世者为绝对少数。中国书法以草书为最高境界,这是书界之共识。正是这个原因,书法中有“草圣”之名而无篆圣、隶圣、楷圣、行圣。
宋代文艺鼎盛,书家虽多,但包括“四大家”中的蔡襄、苏轼、米芾在内,基本上都不善作草书。中国书法史上草圣有两个东汉张芝和唐代张旭,这被书法界公认。
古人讲究名副其实,不随便给人以尊称。
三国的钟繇擅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对楷书鼻祖钟繇的楷书虽推崇备至,但也不把他称之为楷圣,更何况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子昂;王羲之诸体皆精,称之为书圣。擅长小篆的李斯、擅长隶书的钟繇没有被称之为篆圣、隶圣的原因也是因为这两种书体的写意性不强,它们虽有严格的规约,但不具最大的自由度。
由隶书演化而来的楷书更趋简化,横平竖直,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它可以说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魏碑经常带有汉朝隶书的写法在其中,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丽,这就造成了百花齐放的场面,意态奇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康有为评价有“魏碑十美”。
而狭义的楷书则是指到唐朝以后逐渐成熟起来的唐楷,其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我们常说的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前三个就在唐朝。到了唐末,楷书已发展到了顶峰,风格已过于规整,于是逐渐走下坡路了。
天下没有两片同样的叶子,艺术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独创性和个性化,如果千篇一律那就不是艺术,写字人人都会,可是人人并非艺术家,写字不等同于书法,想做艺术家,除了勤奋、可能更需要的是特立独行的创造性和天赋艺术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