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最难写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

2017-10-26 10:18:04 来源: 点击:

 

 

在诸多的评论中,

他是各种声音的集合。

四十岁前,李鸿章左冲右突,前途茫茫;

四十岁后得遇曾国藩,平步青云;

要怎么去形容李鸿章的一生?

用他自己的话就是:

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万年洋务。

然而,这些生命给予的烙印,

也深深的,扎根在他的书法之中。

他和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

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说他是大清帝国

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慈禧太后说他是“再造玄黄之人”;

他被西方誉为“东方伸斯麦”,

与德国的俾斯麦,美国的格兰特并称十九世纪三伟人。

他曾以仅仅9000名刚刚招募的淮军,

便打败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天才

忠王李秀成率领的10万大军。

因此,他成了上海富商和上海租界英美法等国

眼中的救世主。

他是洋务运动灵魂人物,

有的洋人不知道有皇帝而知道有他。

1883年美国总统格兰特接受《纽约时报》采访,

谈及自己在国外遇到的四个最了不起的人,

分别是:

法国首相甘贝特、德国首相俾斯麦、

英国首相格兰斯顿和中国的李鸿章。

由于李鸿章的政治影响,

很少会有人提及他的书法艺术价值,

其实他也是一位鲜为人知的书法家。

书法对于古人而言,

除了是科考必备的敲门砖外,

也是修身养性、表情达意

以及怡情遣怀的一种重要方式。

书法的用笔、用墨、取法和谋篇布局等

也是作者学识与修养、情操与心境、

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外化。

李鸿章的书法于端庄中不乏生动,

用笔按提有序、丰腴厚重,

结体内敛有致、疏密井然,笔墨酣畅淋漓,

有欧、颜遗风,

他最擅长行楷,有台阁大臣的风度。

李鸿章书法源于早年为争取功名时所下的苦功,

后来发展为自己的情趣爱好。

通观李鸿章存世的众多书联、信札、扇面等,

其书法博采众家、底蕴丰厚。

李鸿章的书法尤以行楷书见长,

笔酣墨浓,光华内蕴,气韵灵动,妍媚儒雅。

在当时千篇一律的宫阁体书风盛行之下,

其书法更凸显出难得的另一方面,

或许是颜真卿气韵凛然的君子形象

深深打动了李鸿章,

在颜真卿的书法上,

李鸿章找到了自己精神上的寄托与人格上的契合。

颜真卿在楷书和行书上成就最高,

并提出“屋漏痕”的观点,

意指用笔如破屋壁间之雨水漏痕,其形凝重自然。

苏轼认为颜真卿的书法“雄秀独出,一变古法”,

米芾把颜真卿的书法

比作项羽披上了铠甲一样气宇轩昂,不可侵犯。

俗话说,字如其人。

历史上,

颜真卿曾坚决维护 中央集权和全国统一,

先后同分裂叛乱的安禄山、李希烈进行斗争,

最后以身殉国,

被后人视为忠臣烈士、道德楷模。

正是中正不阿的性格气质

外化为颜真卿刚健雄深、朴拙端严的书法风格。

而李鸿章一生内固疆国、外御强邻,

“受尽天下百官气”却始终尽忠职守、不改本色。

正是相似的人生经历和坚韧的性格特质,

使得李鸿章深得颜真卿书法的精要,

并且师古不泥古。

观李鸿章楷书,

碑帖兼容,笔力苍劲沉稳,刚柔相济;

结体宽博端庄,外密中疏;

风神豪迈,气势雄强,极具庙堂之气。

晚年时期,

李鸿章对王羲之、颜真卿的书法情有独钟。

在北京贤良寺养病的日子里,

几乎每天上午都要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

以及颜真卿的《争座位帖》,

并且一边写,一边细看默思,

努力品味内在的风骨。

李鸿章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性格优点,

曾国藩说他:“才大心细,劲气内敛”,

他身上的确有着一股子难得的韧性与忍劲。

他有一幅广为人知的对联:

“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

别人骂他,

他从不为自己辩解,显得十分超脱,

并将女儿嫁给曾经骂他骂得最凶的

清流派领袖之一张佩纶。

面对各种政敌及反对势力,李鸿章从不退缩。

虽饱受骂名,四方树敌,

但事情还是要做,与列强周旋不已,

力挽狂澜,为救清廷于绝境,

不惜搭上老命一条。

李鸿章受人诟病最甚之一,

便是积有大量财产,说他“富甲天下”。

时人作有一副对联,将他与翁同龢一同讥讽: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李鸿章聚财敛财的确不假,

但他能够做到公私分明。

他的资产多为招商局、电报局、

开平煤矿、通商银行等处的股份,

及上海等地当铺、银号的利润所得。

而朝廷公款,并未贪污占用,

在离任直隶总督时,

李鸿章曾将长期“截流”、积存的八百多万两白银,

全部移交给继任者王文韶。

据说这笔经费后来落入袁世凯之手,

成为他交结王侯、内外联络的特别经费。

李鸿章一生中最令人诟病的

便是签订《马关条约》,

曾经清大臣第一人的李中堂从此成了

涣散中华民族精神的卖国贼、苟且偷生的小人。

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时,

将“李鸿章”三个字签成了“肃”字的模样,

这三个字挤在一起,

即虚弱无力,又辛酸悲苦。

纵观李鸿章一生,

应该说是成功与失败交织、喜剧与悲剧掺和的一生。

在他的倡导,或者说引导下,

清朝总算是挣脱了几千年的传统束缚,

在学习西方的道路上,

迈着艰难而蹒跚的脚步缓缓前行。

然而无论我们持何种观点,

从何种角度看待、评价李鸿章,

都大可不必将“汉奸”、“卖国贼”之类的语汇加诸其身,

将近代诸多过错与灾难归咎于他,

他为清廷做了一辈子的替罪羊,

最起码在我们眼里,

他仍然是一位值得敬重的老人。

李鸿章的一生,

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对于这样一位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你如何感慨?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