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爆表的人品和富贵的朋友圈
2017年8月18日~10月22日, “吴地雅事——无锡博物院藏文氏一门书画”特展在深圳博物馆举办。在无锡博物院藏书画中,文徵明本人作品以及文氏一门作品相当丰富。其数量既多,质量亦高,不乏国家级文物和精品佳作。本次深圳博物馆展出的文氏一门书画精品,以文徵明为出发点,分为“一门风雅传”、“从游之士众”、“衡山在梁溪”三个单元。而对于这类文字信息量很大的书画展常常是让博物馆策展人员头大的问题,此次展出的藏品虽说是32件/册页,但光是册页部分,就有一百多开页。如何让观众驻足细品?如何读懂书画背后的作者?如何玩味当时的故事?
江南吴地,自宋元以来人文荟萃,艺术文化氛围十分浓厚。至明沈周名家出现,倾动天下,吴派就日趋兴盛,独步中原。文徵明(一四七〇—一五五九年)是继沈周之后吴地艺坛的领袖。他初名壁,字徵明,后以字为名,改字徵仲,因先世为湖南衡山县人,故号“衡山”。沈周以后的吴地书画,实际上完全是文家天下。以文徵明为中心和起点,师友、弟子、文氏一门数代在书画界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家学:从明代绘画史来看,吴门画派的沈周、文徵明均是世家子弟,相对于非世家出身的唐寅、仇英,他们的影响显然要大得多。文徵明一支乃第十一世宋代名臣文宝后裔,自第二十世文徵明祖父文洪以文学起家,成为代有著述的书香门第。文洪与祝允明祖父祝颢、沈周妻侄桑氏、王榖祥祖父王敏等人交好,其子文林(文徵明之父)、文森均有文名,且善书法,与当时李东阳、沈周、吴宽、李应祯等文人名士相友善。故文徵明文师吴宽、书学李应祯、画宗沈周,俱一时之名家。艺术个性:从此次展览的文徵明作品来说,自律严谨、内敛平和、坚韧大度应该是他一生恪守的风格。此次展出的《行书赤壁赋册》是文徵明89岁时书写的晚年作品,原本应该是手卷,残破之后再裁出来装裱成开。
文徵明长寿且是个大器晚成的人,他六十多岁算刚成名,在写书法的前期什么书体都尝试过,比如草书、临黄庭坚的大字、小楷,尝试过很多奔放的风格,但最后都不是他的选择,所以凡是看到他的偏于奔放的草书作品,几乎都是五六十岁写的,到晚年他几乎是以行草为主,而且他的行草和别人比起来也更为严谨。他在写跋文、信件时,对得非常齐整,还不能写漏字,如果漏字,他就不要了,重新写。一般人写漏字就在旁边补一下就行了,但他是不行的。
人品:可以说,虽然江南四大才子一向并称,但从当时人的诗文、信札来看,对文徵明的好评远远超出了他人。唐寅、祝允明一向交好,虽然才气纵横,但风流不羁,被人赞誉的同时也少不了被抨击。可是对文徵明几乎是一边倒的好评。尤其文徵明一生只有一位夫人,为昆山名门吴氏之后。文徵明与夫人相携相伴,洁身自好。在此次展出的文徵明与华世祯的一封通信中,可以看出字迹潦草且常有漏字,这与文徵明一向严谨认真的风格不符,原来这一时段,正逢文徵明夫人过世,所以心绪很乱。
文人生活:此次展出的《绿荫草堂图轴》“润物细无声”地展示了当时文人的日常生活画面,画中的人正拿着手卷看画,旁边仿古的香炉里燃着香,袅袅青烟,有书童侍立,整个画面疏朗淡雅,和宋代流行的“院体画”的那种富丽堂皇截然不同,体现出文人非常雅致的日常生活状态。而此次展出的文徵明次子文嘉的《天下第二泉图卷》则可以一窥当时吴地雅人们欣赏的去处,画中的天下第二泉在无锡市西郊惠山山麓的锡惠公园内。此泉是唐朝时期开凿的,“茶圣”陆羽亲品其味,故也名“陆子泉”,经乾隆御封为“天下第二泉”,苏轼得饮此水,更是留下了“独揽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名句。明代文人画派兴起后,此地成了文人经常雅集之地。这幅画是文嘉的老年作品,水润气很重,后面都是明清时期人的题跋。
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出的一级文物《蕉石鸣琴图》,此画作于文徵明59岁,画中人物叫做杨季静,他是明代吴地非常有名的一位琴士,琴技高超,且和当时文人,如唐寅、祝允明、文徵明等都有过交集。此幅文徵明为杨季静精心所作的画像,足见当时文人之间彼此的歆慕以及琴棋书画的共通欣赏。不仅如此,这件作品上还有2000余字的蝇头小楷题跋——《琴赋》,是文徵明偏年轻时候的楷书作品里面的精品。而在元代崔彦辅《虎丘晴岚图卷》后,陆治、陆师道、文嘉、黄姬水等十三人的题跋,活脱脱一个现代版的“朋友圈”。
子孙:文家世代书香相传,在子孙的培养下自然下足了功夫,纵观吴门画派的其他人,几乎后世子孙艺术成就高的并不太多,而文徵明的长子文彭、次子文嘉却都是艺术史上不可能不提的人物。
文彭的草书和篆刻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书法为吴门书派之中坚,此次展出的文彭《草书扇面》,精美绝伦,文人气十足;篆刻更是一代宗师,明代流派印中之“三桥派”即以其号为名。文彭的篆刻比较写意,跟前人偏于工整的风格大不一样。
文嘉的书法、篆刻成就虽不及文彭,但此次展出的《仿董北苑山水》也可看出他在绘画上尽得其父真传,因为文徵明很喜欢仿古人的山水,所以文嘉也有这一习惯。这幅作品构图平淡淡雅,虽然是仿董北苑的山水,但是原作很多都是湿笔,皴法也与董源的披麻皴法不尽相同。更为难得的是,除了文彭、文嘉,文徵明的孙辈、曾孙辈也是人才辈出,曾孙文震孟官至礼部尚书,刚正不阿,书法成就很高;而另一位曾孙文震亨也是位出色的画家和园林设计师。此次展出的文震亨《白岳游图卷》有4米多长,气势宏大,最有趣的是这幅作品就像我们现在出去旅游的手账一样,玩一个地方就画一段。比如今天就玩了这里,我就画到这儿,然后旁边落一个小字,写上我们今天走了多远,玩了哪儿,跟谁一起,然后住在哪儿,明天想去哪儿。虽然是玩一段画一段,但是整个气势非常连贯。而这样的画法是也从明代文人画开始的。
不仅如此,文震亨还写了一本《长物志》,这本书把当时几乎所有很文人的、很雅致的东西都搜罗在了一起,比如品茗、文玩、雅集,这书在文化艺术界名气极大。
后学门生:不仅家学深厚,文徵明在吴地有这么长远的影响,离不开一大批跟随者、从游于艺者,吴地研究文徵明非常著名的民国学者周道振曾撰写过文徵明年谱,里面提到他的门生就有五十多人。
所以在此次展览的第二部分,云集了文徵明后学门生的作品。有一件重量级的手卷《观物之生四季花卉图卷》是陈淳的,尺寸很大,长度就有6.7米,这在手卷中是少有的。这幅作品画的是四季花卉11种,画中四时杂花皆“略约点染而意态自足”,其精细程度在陈氏作品中都是少有的。
陈淳写意花鸟中的折枝画法从明代起盛行,一直影响至今,但在他之后画的折枝都画不出这种淡雅、写意的感觉。他在颜色里加了一些淡墨,所以画面非常雅致。他的笔非常润,但又很有力道。虽然题材丰富,但并不显得零碎,每一张独立出来都是一幅精美的小品。最重要的是,这幅画后面有一个文徵明的题跋,题跋中写道:“陈道复虽然在我门下学过,但是也在门下徘徊,并没有完全学习我,实际上你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从艺术史的角度来说,陈淳确实如此,他和文徵明的画风相差甚远,虽然他是文徵明的徒弟,但可以说是自立一派,以写意花卉和徐渭并称青藤、白阳。
世交:文徵明是苏州长洲县人,但跟无锡的关系很密切。在明代,无锡有很多名门望族,其中的华氏一族和文家是长年关系密切的世交。华氏家底殷实,注重文化传承,把很多文徵明的作品、信札都收集起来,装订成册。后来华氏家族迁到台湾,而后代中也没有从事艺术研究的人,所以他们回到无锡,将家族内收藏的大量文氏书画精品捐赠给了无锡博物院。
此次展览的展品可以看出文徵明在无锡和名门之间深入而广泛的交游,华氏的不少子弟都是文徵明的学生或者从游者。而这样的交游不只是个人之间,甚至是几代人的情谊,在文徵明的后人中依旧保持着与华氏子弟的通信、来往。文徵明的学生钱榖曾画过华氏一家老少共济一堂,在午后的盛夏消暑、作诗,很应了“诗书传家”的景。
此次展出的《清拓澄观楼法帖》第二册,是华世祯抄录当时名士,如文徵明、祝允明、陈淳等访赠倡和之作上石,制成拓本,藏于澄观楼。从此次“吴地雅事”展出的精品纵观文徵明一生,他的成就绝非偶然。明代中期资本主义已然萌芽,江南地区已走在了全国发展的前列,而无锡、苏州更相当于今天改革开放的深圳,所以当时无锡、苏州等地的名门望族、富商巨贾云集。文徵明出身世家,历代与这些望族联姻交好,他仕途不太顺利,考了十次才中了个翰林院的小官,玩了几年就辞官回吴地了。而他本人不仅高寿,且自律勤奋,高洁不染,诗、书、画、印俱佳。他承继家学,培养文氏子弟,使得文氏一门才气斐然,锐不可当;而对于大量跟随他的弟子,他倾囊相授又胸襟宽阔,鼓励后学开拓自我的风格,青出于蓝。种种努力,使得文徵明及他的子弟、后学成为了吴地文人画的中流砥柱,而他自己,则当之无愧地成为继沈周之后的“吴门画派”领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