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规自远——白谦慎作品与他继承与期许的与古为徒的世界

2017-09-11 10:35:40 来源:网络 点击:

 

            艺术史学者白谦慎以其书法史著作《傅山的世界》等驰名,曾在美国波士顿大学艺术系任教,现任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也是”澎湃新闻·艺术评论“的学术顾问之一。风规自远——白谦慎作品展”将于9月16日在上海展出,这也是白谦慎教授在上海的首次个人书法展览。白谦慎喜爱并擅长小楷,其中无疑有着他的师承原因,也有他继承与期许的与古为徒的世界。
 
白谦慎教授
 
           提及现代中国人的毛笔书写,民国时期的著名作家废名是个极富意味的例子。他在“五四”之后入学北大英文系,却不同于当时启蒙知识分子的西化做派,倾心于中国传统文化,总是穿着中国旧文人的长衫,用毛笔写字,师生间广为流传他“用毛笔答英文试卷”的轶事。在这里,“用毛笔写英文”凝成一个耐人寻味的意象,其中不但勾勒出作为传统主义者的废名,毛笔在此处是一个鲜明的传统符号;亦蕴含有作为现代主义者的废名,他的书写对象以及背后的求学道路、他所嗜读的西方诗歌小说都为此作证。史书美曾抓住这一意象,在其著作《现代的诱惑》中侧重开掘与阐释后者,指出废名那些具有中国传统样貌与元素的小说背后的英文思维。这个意象的迷人之处在于暧昧不定、在于复杂缠绕,因而隐喻性地传达出转型期的知识分子的现实状况,“传统/现代”或者“东方/西方”横亘于前,他们往往受两面滋养,又不得不对两面作战,展开考察辨析,探究着作为中国的现代主体的前进道路。
 
白谦慎书法作品《爱莲说》 
 
           让我们在这个意象的前半部分稍做停留,它显然表明用毛笔是废名日常生活的自然组成;当它漫溢至英文书写,这二者间引人注目的不协调既昭示着中国文化精英传统“日常”之力量,却也表明这种“日常”在消退中,面对新对象时失去了那种理所当然。如果说,就此一则文人轶事做字面分析太过轻巧,那么,关于书法如何盘踞又如何逐步退出中国人尤其是精英阶层的日常生活,首推白谦慎教授的一系列著作。
 
白谦慎著作《傅山的世界》 
 
           《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作为当代最重要的书法史著作,作者对帖学碑学之消长做出细致绵密而又复杂思辨的梳理,视野宏阔,引人入胜。在这之后不断问世的精彩篇章中,经由大变局中的人物来彰显时代的变化与历史的趋势:从晚明到晚清到民国乃至当代,从傅山到曾国藩、吴大澂、翁同龢又到毛泽东。其治书法史,能出入内外,重在书法史与社会史的互动考察,显影出传统精英文化的流变。
 
           之后《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其中的发问方式与探讨焦点激活人们习焉不察之处,探骊得珠,行文明白晓畅,循循善诱。该书聚焦经典的生成,将之问题化,对待具体问题做出细致的区分与充分的历史化,推展出碑学理论在当代展开后的悖论。从书法史专著《傅山的世界》到书论集《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实则一脉相通。“与古为徒”及“娟娟发屋”成为高度凝炼、深入人心的两块“匾额”,它们互相辩驳又彼此吸纳,予人深思。作者不以给出价值判断为念,而是着眼于经典的当代面貌,从不同角度进入探讨,在不断地触碰、拷问和辨析中提取与留存经典的意义价值。经由这本著作,我们尤能发现:白谦慎教授对书法史的问题意识与阐释方式得益于他完备开阔的知识结构,他的知识大厦拥有四扇巨大的窗户:早年对政治学与社会科学计量分析的学习、留美后接受的西方学术训练、学者中罕见的书法创作经验以及独特的西方学院中书法创作的教学经验。打开这四扇巨窗,使得他拥有更深广的学术视野,得到比常人多得多的学术滋养。这样的学术经历与知识背景塑造了一个胸中有谱系有地图的作者,因而能在接过任何一个或宏大或细碎的书法问题时,有历史感、有逻辑性、有层次感、有针对性。
白谦慎书法作品 八大山人 花押86x26.5cm 纸本
 
           白谦慎教授身在海外多年,首先以学者身份进入国内艺术界视野,其在美国学术圈的经历以及著作中呈现的西学训练尤受关注,他也自陈深深受惠于那里的学术环境、学术体制与学术成果;但在他身上,同时有极为中国传统的一面,这不单是说他长期以书法为研究对象,对中国传统文化世界的构成与变迁有极为深刻的了解,更在于他本身的学书习书经历以及出色的书法作品就在中国艺术传统的传承中。白谦慎教授曾撰《学书自述》,历数其书法师承往来,自启蒙业师萧铁起,经王弘之、金元章、邓显威、章汝奭教导,转益多师,尤为钟情小楷。七八年恢复高考后,入学北大,踏入学术之途,未忘书法志趣,与曹宝麟、华人德等同道切磋往还,有小楷作品初露峥嵘,在1981年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上获得一等奖。八六年负笈美利坚,学业之外亦授书法,并将海外信息传与国内同道。九零年至耶鲁,师从艺术史家班宗华,常于博物馆或私人收藏家处观摩名家原作,书法上更多受益于当代大家张充和。白谦慎教授自少年时代学书起,所从学从游者皆为底蕴深厚的世家子弟或一时俊彦,对他来说,所谓传统是在人与人的交接中感受、浸淫与传承的,获得的是一种包括为人处世在内的整体性的理解与把握,他说张充和女士的诗书画“是历史悠久的文人艺术传统在当代的延续。在这种传统中,一个艺术家的人生阅历、学养、艺术都息息相关”,这种评价出自他们长期相处的切身感受,格外令人动容与向往;进一步说,白谦慎教授一直以来习书的小环境何尝不是文人艺术传统在当代的另一种延续方式呢。在时代的急剧变动之下,幸而总有遗风在醉人。
 
白谦慎书法作品 
 
           白谦慎教授的学术著作背后有一个视野开阔、多元并蓄的现代世界的思考者,他的书法实践则呈现了一个有所择取与坚持的古典中国的传承者。这两种身份之间无疑存在着张力,白教授仍在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面对世界面对传统的受两面滋养又两面作战的路途上;但他的去国与回归、择取与坚持里逐步显影出几代人积累而来的文化自信。书法学习是内在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我们能在那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白谦慎书法作品  品慧山坐修竹七言联 68.5x34cm 纸本 
 
白谦慎书法作品 小圆扇面 54.5x20cm 纸本
 
           白谦慎教授喜爱并擅长小楷,小楷在视觉冲击力上似乎弱于大字的行书、草书等,但它更近古人的日常,更强调整体性与全局观,更讲求书写者自身的累积、修养与格调。在小楷书写中,有他继承与期许的与古为徒的世界。初唐孙过庭《书谱》中评价王羲之书法,“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白谦慎教授游走东西之间,思辨古今之法,其人其作愈见平和敦厚,儒雅合宜,借用“风规自远”喻之,是指这般学术风范与艺术法度源自中国人的古典世界。“自远”指向未来也指向过往,在这时空的交叉点上,我们庆幸、欣喜并受教于白谦慎教授的作品。
 
(注:“风规自远——白谦慎作品展”将于9月16日在上海铜仁路安簃艺术空间对外展出)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