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集系列

2017-08-10 09:40:56 来源: 点击:

 

本 期 导 读 —————————————-

· 周文矩(传)《重屏会棋图》

· 赵佶《文会图》

· 唐寅《陶穀赠词图》

· 仇英《人物故事图册之竹院品古》

· 张琦、项圣谟 《尚友图》

· 上官周《人物故事图之庐山观莲》

系列策划:李振伟

当局迷途曾自笑 通天神算已忘言

周文矩(传)《重屏会棋图》

五代 周文矩

重屏会棋图卷

绢本设色 40.3cm×70.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时,南唐的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对政治均不感兴趣,只喜吟诗作赋,对案挥毫,但又无奈生在帝王家,且都践位大统。也因此上演了一幕幕有意思的故事,流传至今的除了史料的记载,图画描绘更加形象地印证了当时的情况。作为宫廷画家的周文矩责无旁贷地承担了这一使命。

              周文矩,生卒年不详,活动于10世纪,句容(今属江苏)人,南唐画院翰林待诏。中主李璟时,他便以擅绘人物、车马、界画楼台以及宫廷贵族生活题材画而知名。后主李煜执政期间,他常受诏作画,曾像顾闳中一样被派去窥绘韩熙载的夜宴生活。他的画风受后主李煜的颤笔法影响很大,喜以瘦挺颤掣的笔法入画,以别具特色的画风称誉画坛。

局部

              本幅《重屏会棋图》传为周文矩的作品,描绘中主李璟的宫廷行乐生活,图绘摆设精美的室内,李璟兄弟四人神态各异,举止不同,有的催促落子,有的举棋不定,有的观棋不语,作者以“颤笔描”绘制图中人物衣纹,并准确地勾勒出不同动态下的形体变化,展示了周文矩以线塑形的深厚功底。此图的设色淡雅,并未层层积染或浓涂重抹。在几案边的花纹上勾染了略显深重的石青、石绿。

局部

              北宋王安石的《江邻几邀观三馆书画》诗最早记载此图,诗中指认头戴高帽者为李璟;之后南宋王明清、元代袁桷和陆友仁陆续考证出会棋者是李璟兄弟四人,屏风所画为白居易《偶眠》诗意。清吴荣光《辛丑销夏记》所录庄虎孙的跋语最终指明图中人物的具体方位:“图中一人南面挟册正坐者,即南唐李中主像;一人并榻坐稍偏左向者,太北晋王景遂;二人别榻隅坐对弈者,齐王景达、江王景逿。”北大教授李松则根据棋盘中黑子呈现北斗的形状,认为“斗柄”所指者正是中主李璟,而根据数人目光的聚焦点可知,图中的中心人物则是最右边的齐王景达,这也正应了他们之间曾经商定的“兄终弟及”的禅位方针(四弟江王景逿非嫡子)。

            本幅无作者款印。经徐邦达先生鉴定,此系宋人摹本。尾纸除有明代沈度、文徵明的伪款题跋外,还有近人于怀的墨题真迹。钤元柯九思“蕴真斋”,清安仪周“棠邨审定”“安仪周家珍藏”及清内府“乾隆御览之宝”等鉴藏印共16方。其中的“蕴真斋”及宋徽宗的“双龙小玺”“宣和”“政和”等宋元诸印均伪。

偶然良会须终日 一任残阳下古槐

赵佶《文会图》

宋 赵佶

文会图

绢本设色 184.4cm×123.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谈论宋画,徽宗赵佶总是绕不过去的一位,关于他的历史功过也早有论断,而其在绘画的传承和发展上,却有着无人可以替代的作用。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曾办画院、编画谱,更重要的是他对画学生的培养和自己的绘画创作实践,在北宋王朝气数将尽的前夜,成功地将宋代绘画拉回到了文人士大夫的行列之中。

           除了众所周知的《归棹图》《听琴图》等,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会图》也是可以代表赵佶绘画思想的一幅作品。

局部

               《文会图》描绘的是文人雅士品茗雅集的场景。画面开阔,景物安排疏密得宜。描绘在庭园之内,旁临曲池,石脚显露。四周栏楯围护,垂柳修竹,树影婆娑。树下设一大案,案上设有果盘、酒樽、杯盏等。八九位文士围坐案旁,意态闲雅,或把盏,或交谈,或冥思。垂柳后一石几,几上横仲尼式瑶琴一张,香炉一尊,琴谱数页。大案前设小桌、茶床,小桌上放置酒樽、菜肴等物,数名童子在一位戴幞头男子的指挥下在桌边忙碌,装点食盘。

局部

             从树木和石脚的具体描绘可看出,其承袭北宋前期和五代的画法,而竹子的描绘,水榭、桌凳的精谨勾画,以及树叶的一丝不苟,都可看出作者的苦心经营,尤其是人物姿态各具,看似有一定的程式,但从具体的眉目刻画,可看出或有具体的现实人物作原型,也能反映出作者对人物神情的精心揣摩。

局部

煎茶、点茶,是唐宋时期文人雅士最喜爱的消闲方式之一。

有宋一朝,点茶之风盛行,徽宗曾在《大观茶论》里有过详尽的描述,并且还亲自引导福建北苑官焙茶园开发了数十种新品贡茶,在皇宫里设立专门的楼阁贮藏好茶。从此图中看到的各类茶器,均可与《大观茶论》相互参照,因此,这幅画除了艺术价值外,还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芙蓉远道能相赠 琼玖清词不易酬

唐寅《陶穀赠词图》

文 / 刘寿民

明 唐寅

陶穀赠词图

绢本设色 168.8cm×102.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宿姻缘逆旅中,短词聊以识泥鸿。当时我作陶承旨,何必尊前面发红。”这是明代画家唐寅的一首题画诗,所题画作描绘的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桩公案,即“陶穀赠词”。

            北宋初年,陶穀出使南唐,南唐国力弱小,陶穀态度傲慢,并在后主面前出言不逊。南唐臣僚忿而设下圈套,派宫妓秦蒻兰扮作驿吏之女以诱之。陶穀见到温婉美丽的秦蒻兰之后,不禁邪念萌动,曲意奉迎并赠词讨好,遂破慎独之戒。不日,后主设宴招待陶穀,陶氏摆出正人君子派头,后主则举起酒杯令蒻兰出来劝酒唱歌,歌词即是陶穀所赠,陶穀顿时面红耳赤,狼狈至极。

局部

            此图为绢本,描绘的即是陶穀与秦蒻兰驿馆相遇的情景,二人居于画面中部,秦蒻兰束发高髻绣襦罗巾,坐弹琵琶,陶穀头戴乌巾,拈须倚坐榻上,旁置笔墨纸砚,前面燃着红烛。两人背后各有一扇屏风。前景一块巨型湖石耸立,芭蕉数株,石脚一童子正在煎茶。陶穀榻边古树高擎,直冲画面顶部,占据上部大半空间,现实场景中的古树与屏风中的梅花山水形成一种有趣的呼应关系。画面的人物造型生动、刻画微妙,线条生拙别致,湖石的画法与一般有别,非是巨细无遗地恭谨描绘,而是如作者一贯的画山石法为之,以湿笔皴染,充分利用了绢面的特性,使之浑然一体,别有逸趣,此图虽是设色,但从整体的画面笔法与意境来看,均非一般的院体,而是有着浓厚的文人气息。

天上衣冠星错落 眼前文物玉嶙峋

仇英《人物故事图册之竹院品古》

明 仇英

人物故事图册之竹院品古

绢本设色 41.4cm×33.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人文荟萃的明代苏州,作为明四家之一的仇英绝对是一个特例,他没有沈周、文徵明的家学传承,也没有唐寅不羁的性情与才华横溢,能与这三人在画坛比辔并驾,自有其超出常人的能力和在绘画上极具特色的一面。

局部

            明人王穉登在《吴郡丹青志》中这样评价仇英:“发翠豪金,丝丹缕素。精丽艳逸,无惭古人。”虽然只将其列入能品,但在评语中仍不乏激赏之意,其中“精丽艳逸,无惭古人”,似可大略概括仇英的绘画特色与功绩。 仇英早年曾从周臣学画,又结识唐寅、文徵明,并在著名鉴藏家项元汴、周六观家中见识了大量古代名作,临摹创作了大量精品。因此,他的绘画中仿古之作犹多,本套《人物故事图册》,也是其中之一。

局部

            品古历来就是文人雅士的一大爱好,自古以来,此风延绵不绝。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人人物册》中,各种雅玩器物应有尽有,钱选也有诸如“锦灰堆”一类的作品。此图为《人物故事图册》中的一幅,名《竹院品古》,图绘翠竹林前作一围屏,围屏一画花鸟,一作山水,山水为典型的仇英细笔绘画特色。屏前右侧二人坐湘妃竹椅,全神贯注鉴赏桌上所陈古画册页,右前一童负挂轴来,左侧一高士,在二侍女的侍应下,正仔细鉴赏面前童子呈来的瓷器,四周罗列觚、爵、簋、卣、罍等铜器,惜器稍大,古器物形状明人仅从图录中得知,方有此误。屏后二童子,一生炉烹茶,一置棋具,供对子手谈之用。棋具前二犬相戏,颇具生意,一犬作侧卧举首之状,也与仇氏最擅长的画马形态如出一辙。

           图中器物描绘一丝不苟,人物面部笔法轻松,神态毕现,整体设色雅致,颜色虽多,却毫无炫目之感。

上客独存天宝旧 佳辰长叹永和稀

张琦、项圣谟 《尚友图》

明 张琦

项圣谟 《尚友图》

绢本设色 38.1cm×25.5cm

上海博物馆藏

            孟子云:“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大致是说交友的层次与方式。

            古人之间的交往,以意气相投为尚。明末张琦与项圣谟合作的《尚友图》,就是一幅颇有意思的雅集题材的作品。此图六名人物为张琦所绘,松石及题跋等为项圣谟所作。据图中项圣谟自题可知:头戴晋巾、身穿红衣者即为当时画坛宗主董其昌,其一手执卷端,一手若有所示;头戴蓝角巾、身着褐衣,与董其昌共坐一石并执卷者是陈继儒;前面头戴唐巾、昂首而坐、面带微笑者为号称“博物君子”的李日华;与李相对而坐,头戴渊明巾形如病鹤者是其入室弟子鲁鲁山;李日华后面的和尚是诗僧智舷;坐在最后的即是此画的作者之一项圣谟。并题七绝云:“五老皆深翰墨缘,往还尚论称忘年。相期相许垂千古,画脉诗禅已并传。”

局部

             作此画时,除了项圣谟与鲁鲁山,其他四人都已经去世了,可见大部分人物全凭作者想象而画,或者依靠生前画像描摹也未可知,无论如何,从画中人物的形象与神情,皆可看出作者的造型功底与超强的记忆力。六人之中,董其昌的红色长袍与陈继儒的蓝角巾最醒目,这也暗示二人在当时的地位,并且二人端坐于正中。另外,董、陈、李与智舷基本处于画面的视觉中心,并通过最前面的石台连接画面的边缘,似乎可以与观者形成画面内与外的对应,这也是作为逝者的一个空间安排;项圣谟与鲁鲁山作为晚辈和存世者,则分别居于整体人物空间的右上和左下。此图显然是以张琦所绘的人物为主,而既是画中人又是题跋者的项圣谟,在此图中的补景也是毫不逊色,松石的笔法凝练厚重,虽有元人的笔墨意态,但对物象的精谨描摹却远绍宋人。项圣谟为著名收藏家项元汴之孙,李日华曾赞其画风“英思神悟,超然独得”,是“崛起之豪”。

            该画对于研究项圣谟与董其昌、李日华等人的交往有着重要的价值,将此画与当时的相关文献相联系,也可以加深对作者项圣谟和张琦的了解。同时,将这幅画与当时文人的雅集传统结合,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晚明文人的生活。

旧社久荒谁复记 远公难觅恨空多

上官周《人物故事图之庐山观莲》

清 上官周

庐山观莲

纸本设色 37.4cm×25cm

中国美术馆藏

           以“卧游”著称的南朝名士宗炳,笃信佛教,曾经上庐山参加僧慧远主持的白莲社,并对慧远极尽推崇:“骤与余言于岩树涧壑之间,暧然乎有自言表而肃人者。凡若斯论,亦和尚据经之旨云尔。”

           慧远是一代高僧,后世尊为远公,著名的公案“虎溪三笑”,即是说僧慧远、道士陆修静和儒士陶渊明的故事。儒道释为三个不同的信仰,而古人又通常能将其圆融为一,因此,儒士、道士、僧人之间也都交流无碍,常出妙语,为后世赞赏和描绘。

局部

             此图是上官周《人物故事图》册八帧中的一帧,名《庐山观莲》,描绘东晋僧人慧远于庐山结白莲社,与当时高僧名士交往的故事。图中左上作者自题云:“庐山远公开池种白莲,以十八人为社,社中陶渊明、谢灵运,一因无酒而不至,一好游而长来。对陆修静云:陶令醉多招不得,谢心乱去还来。”因为无酒,陶渊明未至,而好游赏的谢灵运则经常来,图中的谢灵运丰颐长髯,头戴乌巾,左手执如意,右手垂于股上,高竖的双眉和飞扬的眼角,使其面部描绘略带戏剧性的夸张效果。谢灵运左前方一僧人坐蒲团作展读状,当为慧远。慧远对面二僧,老者垂首观莲,幼者提壶肩杖。中间瓶内植白莲数径。四人神态各异,而无不细致生动,十分传神。人物的衣纹皆用钉头鼠尾描,线条流畅自如,轻重缓急皆依形理而变,在谢灵运、老僧与幼僧的两袖下垂处,以及慧远的大部分衣褶中,多使用平行线条,颇有“曹衣出水”的意味。

局部

              上官周,福建长汀人,原名世显,后改名周,字文佐,号竹庄,清代著名画家,终生布衣。其自幼聪颖,学识渊博,擅长诗文、书法、篆刻,尤精于画。他的山水和人物画造诣很高,“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为其门生。上官周79岁完成传世之作《晚笑堂画传》,《晚笑堂画传》刻画了我国古代120位著名历史人物,所绘人物惟妙惟肖,对后世有相当大的影响。鲁迅曾购买《晚笑堂画传》寄赠木刻家亚力舍夫,日本《支那绘画史》载:“上官周的《晚笑堂画传》出现,在人物画法上开拓一新生面。”

              查慎行曾题其《罗浮山图》,有“上官山人今虎头”之句,推许可谓极矣;而张庚谓其“有笔无墨,尚未脱闽习也,人物工夫老到,亦未超逸”,可作对上官周绘画鉴赏的参考。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