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松喦:人可老,画不可老,要日日新

2017-07-21 11:01:24 来源:网络 点击:
 

 

钱松喦

生平

钱松喦,

1899年9月11日(农历八月初七)出生于

江苏宜兴县杨巷镇湖墅村的一个穷秀才家庭。

祖父钱青堂是“廪膳生”,

为考秀才做保人,所以门下聚了不少秀才。

父亲钱绍起多才多艺,

有一手诗文、书画、金石的功夫,

开设私塾谋生,辛亥革命后担任小学校长。

为人忠厚,富于同情心和进取心,

对钱松喦有着很大影响。

钱松喦作品

钱松喦八岁开始随父读书,

从《三字经》到“四书”“五经”,

打下深厚的古文功底。

同时接触书法、绘画,并产生浓厚兴趣。

江湖卖画的画师、裱画店的裱画师、

油漆铺的漆匠都成为他的良师益友。

他常到寺庙观赏壁画,

到邻居家察看影壁、窗雕、

门楣,沉浸其中,废寝忘食。

钱松喦作品

1911年辛亥革命后,

钱松喦嫌洋学堂课程太浅,

辍学回家,过了五年的半耕半读生活。

阅读了大量古代山水画理论著作,

面对山清水秀的家乡风光写生作画。

钱松喦作品

1918年,钱松喦以名列前茅的成绩

考取了设在无锡的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美术教师胡汀鹭是著名花鸟、

山水画家,一心扶植他成长。

他画了十二幅无锡名胜图,

当地画坛首领吴观岱高兴地说:

“此子将来必成名家。”

钱松喦作品

抗日战争胜利后,

他回到无锡师范任教,

但工资仍难糊口,

辗转苏州、南京、常熟等地卖画谋生。

1946年无锡美术界同人成立美术学会,

他常去参加笔会。

次年,参加总罢教、反饥饿斗争。

钱松喦作品

“文化大革命”时期,

一度切断了他的艺术追求,

先后被遣送金坛农村和镇江蚕种场劳动。

1972年被允许回南京作画。

1973年作《泰山顶上一青松》,次年遭批判。

1975年被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钱松喦作品

1985年,他抓紧生命的最后几个月忘我地创作。

决定将105幅作品和无锡旧居私房

无条件地捐献给国家,坚持不叫“纪念馆”,

而亲自题名为“钱松喦藏画室”。

9月4日凌晨与世长辞,享年86岁。

钱松喦作品

           钱松喦的艺术道路划分为两个大的时期:

          第一时期是扎根传统期。他认真临摹了石溪、石涛、沈周、唐寅的作品,上溯宋元。石溪力度如铁的颤笔、浑莽厚重的意境,石涛师法造化的精神,对他影响尤深。深厚而全面的诗文书画功力,使他在中青年中脱颖而出。

钱松喦作品

          上世纪50年代以后,进入孜意创新期。他身体力行艺术必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努力探索中国民族传统绘画形式与反映现实生活相结合的道路。他真诚地歌颂新的时代,主动地深入生活。60岁跨上了艺术第一高潮期。多次旅行写生,使他感到“画囊喜满忘华发,粉本瀛寰放笔酣。”丰富的生活积累,加上他对山水画艺术规律创造性的运用,促使他创作出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协调统一的作品。他摆脱了50年代因追求新事物而缺乏艺术美感的苦恼,也没有走回避时代内容而只在形式上翻点花样的老路。

钱松喦作品

钱松喦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

           “中国画从陈陈相因的死胡同里跳出来,这还是60年代前后的事。只有短短几年时间,就闯出了新路。江苏山水画阵容很强,每个人笔底都有传统的民族风格,也有独创的个人风格,有的纵横恣肆,有的秀劲潇洒,有的犷悍中见道劲,有的自出新意、活色生香。”

          “我的画浑厚沉着。我佩服傅老(傅抱石),他奔放酣畅,当然佩服不等于一定要步他的后尘。在艺术创作上,我跟他是分道扬镳的。”

           “前无古人才是新,今天不煮夹生饭,明天就无熟饭吃。我如创新不成,开个风气,后人定能成功。”

钱松喦作品

          钱松喦先生毕生业精于勤,书卷不释手,书法不离手,诗句常在口,丹青频出手。年至耋耄,勤奋之习未改,探索之心不息。并意重深长的教诲后人“人可老,画不可老,要日日新”。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