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只要会拿毛笔写字就够了
“书法与绘画”“当代艺术”等多个话题引争议——
过去的上半年,艺术圈可谓热闹非凡,既有传统领域“书法与绘画之争”,从广东省内蔓延到全国;也有当代艺术“何以正名”之争,多个院校专家学者少有地公开“指名道姓”指出观点异同。更值得一提的是,城市的艺术生态变化也成为了圈内关注的热点,多个话题热点的交织,使得2017年艺术圈异常活跃。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学术争鸣
书法对于绘画到底有多大作用
2017年5月7日,新快报《收藏周刊》刊发有关“张绍城梁照堂有关书法与绘画关系”的访谈文章后,引起了圈内对“书法与绘画关系”的广泛争议。访谈围绕了“书法、笔法、笔墨与古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引出了“书法对绘画到底作用有多大”的行内痛点,参与本次论争的业内人士从活跃于广东的张绍城、梁照堂、张彦、张桂光、方土、张弘、叶其嘉、钟瑞军、朱光荣、姚涯屏、杨峻等老一辈及中青年画家十数人,到全国名家陈履生(微博)、梁江、何家英、史国良、冷军等,均通过新快报《收藏周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本次论争可谓参与者众,覆盖面广,基本形成了几大阵营,“书法核心论”“书法绘画辨证论”以及“伪命题论”,第三种主要在江浙地区,在他们看来,书法对于国画的作用是与生俱来,不需要探讨的。所以,在某些画家看来,这是个伪命题。但更主要的观点,还是集中在前面两者。
中国美协副主席何家英说:“我们不能过于强调书法入画。”
广州美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张彦说:“画家能用毛笔写一些书体就够了。”
广东省书协主席张桂光认为:“不学书法不能画好国画的讲法是错误的。不少人都从学《芥子园画谱》中取得成功。”
目前话题还在继续,越来越多的名家将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
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是不是一种骗术?
4月1日上午,“西安2017当代艺术研讨会”在西安美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46名当代艺术学者专家展开了多元化学术探讨。此次参会的46位专家学者,包括贾方舟、陈孝信、王林等国内知名学者,还有来自中国国家画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上海美术馆等艺术高校和文艺单位的学者。
其中,来自浙江大学的黄河清作为与会者之一,在场发表“ 当代艺术 是骗术”的言论引起了争议,此后更通过媒体发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末日正在来临 ——西安2017 当代艺术研讨会小记》文章,引起了当代艺术界轩然大波,作为该次论坛的策划者西安美院教授彭德通过媒体发表了《谁有救药 救救黄河清?》的文章,直接把本次“当代艺术之争”的话题推向了高潮,并引发《杜尚传》作者王瑞芸、西安美院党委书记王家春、知名美术史家陈传席、北大教授朱青生等专家学者加入论争。
黄河清认为:“ 当代艺术 根本不是艺术,它是一种骗术。 当代艺术 有七个特征:日常性、杂耍性、受操控性、股市投机性、宗教性、政治性、低俗幼儿性。”
彭德认为:“当代艺术是演变着的艺术现象,不断有逸出各种定义的作品出现,因而不可定义,因为定义者无法满足定义要周延的要求。中国当代艺术也远远不止于装置、行为、影像和观念艺术,还包括针对社会问题和人的问题的纪实摄影作品、欧美不曾有过的方案艺术以及绘画艺术。”
有关“当代艺术之争”的话题自其在西方的发轫之初就伴随而生,而这次爆发在国内的指名道姓的争论却是少数,目前话题还零星在继续,有关当代艺术“是精英产物还是 拿来 的垃圾”话题,将越辩越明。
艺术生态
“广州三年展”是否继续举办引人关注
国内“双/三年展”模式最早诞生于九十年代的广州,但目前几乎没有一个“双/三年展”存活下来,曾经影响巨大的“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早已不再举办,而让全国瞩目的“广州三年展”还会否举办也成谜。
新快报《收藏周刊》刊登了一篇《深圳艺术行业雄起,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报道后,引发了广州、深圳两地的专家学者的广泛论争,包括广东美术馆策展总监孙晓枫、艺术家黄小鹏、广州美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负责人夏季风与活跃在深圳的艺术家周力、艺术工作者满宇等加入讨论。有关广州与深圳的艺术生态的对比话题,还将持续,生态的微妙变化,或将成为日后艺术红利倾斜的风向标。
艺术动态
大师经典作品缺席香港巴塞尔
3月23日至25日,亚洲最大型的国际艺术博览会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迈入第五届,共有34个国家及地区、242家画廊参展。
但从“成交战报”来看,成交的大部分作品价格集中在几万美元至几十万美元的区间,更有趣的是,这里面影响力较大的仅有亚历克斯·卡茨,其余包括一件雕塑以70万美元成交的托尼·克拉格,一幅油画以39万美元成交的乔治·巴塞利兹,30万美元卖出一幅画作的大卫·萨利等西方“大师”的知名度则有待被挖掘。而在成交榜单中,鲜见毕加索、安迪·沃霍尔、莫兰迪、马蒂斯等耳熟能详的大师作品。有人感叹,今年的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是“大师让步,新秀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