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协分党书记陈洪武就第六届书法兰亭奖作相关回答
陈洪武
近日,中国书协发布了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征稿启事,《书法通讯》记者就“兰亭奖”有关问题采访了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今将访谈内容整理如下:
记者:陈书记您好,最近中国书协发布了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征稿启事,受到书法界广泛关注。请您谈一下本届“兰亭奖”在顶层设计上有什么考虑?
陈洪武:“中国书法兰亭奖”是经中宣部批准,由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的中国书法艺术最高奖,是18个国家级文艺奖项之一。“兰亭奖”迄今已经举办了五届。应该说,十几年来“兰亭奖”在推出精品、推出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在顶层设计上,本届“兰亭奖”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把握正确的艺术导向,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承续中华文脉,陶铸时代审美;以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为评审原则,立体展现中国书法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努力推动对当代书法艺术的深度挖掘和创新性引领。在中国文联的直接领导下,本届评奖工作,中国书协将切实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文艺评奖的改革精神;坚持把创作水平作为评奖的重要标尺;坚持人书合一、艺文兼备的综合考量标准;坚持在深入传统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
记者:请将“兰亭奖”奖项改革的有关背景和政策要求为我们讲解一下。
陈洪武:从大的形势背景来说,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之后,文艺界焕发出新的活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明确了文艺的发展方向;二是明确了创作是艺术家的中心任务;三是明确了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四是凝聚起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习近平总书记说,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所以本届“兰亭奖”集中将创作水平作为衡量书家书艺的重要评价标尺,同时综合考量其他相关贡献与成绩。通过推出精品和人才,呈现当代书法艺术的精神与气度。
从政策要求来说,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随后,中国文联出台了《中国文联全国性文艺评奖管理办法》《中国文联全国性文艺评奖评委库建立实施规范》,大幅压缩文艺评奖数量和子项,要求全国文艺性评奖工作逐步达到“示范导向明确、评价标准科学、奖项设置合理、评奖数量适当、评奖程序规范、章程细则严谨、奖惩机制有效、监督保障到位、宣传推介有力、品牌效应凸显”的总体目标。我们乘着党中央评奖制度改革的东风,既保留以往好的经验,又积极吸纳改革精神,努力把“兰亭奖”办得指向性更强、引领性更强、示范性更强。
记者:本届“兰亭奖”奖项设置与往届有较大不同,请您介绍一下。
陈洪武:根据中央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要求,中国文联对评奖数量和子项进行了大幅压缩,评奖数量由1123个压缩为248个,压缩比例78%。子项由237项压缩为67项,压缩比例72%,取消了全部分项。所有文艺奖项获奖名额不超过20个。改革后的“中国书法兰亭奖”设创作类金奖、银奖、铜奖,其中金奖5个,银奖7个,铜奖8个。不再设终身成就奖、教育奖、编辑出版奖、艺术奖、佳作奖等子项。
记者:本届“兰亭奖”增加了集体推荐参评这一方式,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陈洪武:本届“兰亭奖”投稿方式分为个人投稿参评和集体推荐参评。首先我们保留了往届个人投稿的方式,每位中国书协会员都拥有公平的参与机会。同时增加了集体推荐参评的方式,由中国书协各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书协各团体会员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各行业书协)按照中国书协有关规定推荐参评者。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无论个人投稿参评还是集体推荐参评,在所有评审环节中,都将一视同仁,确保评审的公正公平。之所以增加集体推荐参评的方式,主要是为了提高资深书家参与的积极性。我们从近年来“兰亭奖”、“国展”参评情况看,一些以往多次获奖、在地区乃至全国都有相当影响力的书家参与热情不高,很少主动投稿,这里面有传统文化心理和社会舆论现实等多方面因素。在这个背景下如何调动各年龄层次的书家积极参与,把“兰亭奖”办成真正具有权威性和广泛代表性的中国书法最高奖,对于我们组织者来说是一次考验和挑战。
记者:一些资深书家在接到推荐通知以后,会不会仍有可能放弃申报?
陈洪武:申报参评是个人的自由,我们应当理解和尊重,不能勉强。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兰亭奖”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为了评奖,更是为了让有抱负、有担当的书法家明晓自己肩上的责任,激发创作活力,推动自身创作,不断超越自我,由高原向高峰攀登,创造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品力作。书坛的一些资深书家,数十年来在艺术园地里辛勤耕耘,久久为功,取得了突出成绩,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如果他们能够积极创作投稿,这本身就是对年轻后辈乃至书法界的示范引领。
记者:如果资深书家申报投稿大量增加的话,那么青年书家相对来讲获奖机会就会减少,这会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参与热情?
陈洪武:青年书家是近年来活跃在各项专业展览上的生力军,正值创作激情集中迸发的时期。其实无论对资深书家还是年轻书家而言,本届“兰亭奖”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大家同台切磋交流,很有意义。我们要把“兰亭奖”放到一个宏阔的历史背景下来认知,人生朝露、艺业千秋,青年书法家当志存高远,积极创作与投稿,不断积累,把“兰亭奖”作为激励自己前行的动力,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记者:本届“兰亭奖”共20个获奖名额,非常有限,竞争会很激烈。
陈洪武:只要是评奖评审,就必然存在着竞技的特点,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当站位高一些,能跳出来看才好,“兰亭奖”更应该是一种精神的传递。20世纪80年代,林散之先生办完他人生第一个重要个展后,回到家闷闷不乐,一声不吭。众人不解其故。林老用拐杖狠狠杵地几下,长叹自己比古人差远了。这种与古人争一席之地,仰之弥高、攻之愈坚的精神正是我们书家需要传承的。所以我们还应淡看“兰亭奖”的竞技成份,要看到奖项之外的精神延伸,这对当代书法文化精神的构筑至关重要。如果我们能够从中找到一种精神的力量,并与之共鸣对接,那就再好不过了。
记者:本届“兰亭奖”在评奖标准、评奖机制方面将采取哪些举措,以保证公平、公正、公开?
陈洪武:近几年,中国书协在评审机制上不断改进完善,应该说积累了一些经验。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第八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就是成功的范例,得到了书法界的肯定。就本届“兰亭奖”而言,奖项设置、申报方式等发生了重大变化,评审方面肯定也会相应地进行调整。在中国文联强有力的指导下,中国书协将着力完善评奖制度、严密评奖流程、规范评奖行为、净化评奖环境,继续实行组织与评奖两权分开和承办地回避制度,坚决维护评奖工作的专业性、权威性和规范性,确保评奖的公平、公正、公开。
记者:这些年中国书协一直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兰亭奖”作为顶级大奖,从文化层面上是怎样设计考虑的?
陈洪武:当代书法发展到今天,流派纷呈、风格多样,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喜闻乐见。这是几代书法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要有忧患意识,要清醒地看到当代书家的短板。书法家绝不仅仅是拿起笔、写写字、获个奖那么简单。优秀传统文化是书法艺术的血脉和土壤,学养、涵养、修养是书法家一生的功课。忽略这个层面,书协工作就会走偏。近几年中国书协在评审中特别注重文化方面的引导。
本届“兰亭奖”正是基于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这样的高度来设计的,在将创作水平作为衡量书家书艺的重要评价标尺的同时,还综合关注、考量书法创作以外的成果与积累,就是说除了书法创作之外,个人的综合素养也要参考,不仅是作品本身的文化含量,还包括论文、专著等都可以提供。总之要看到作品背后的人和文化素养,这样的评奖就比较立体丰厚了,而不是简单的以一件作品定高下。
记者:往届“兰亭奖”都是投稿一件作品,本届为什么要求每位作者提交三件作品?
陈洪武:提交三件作品是经过认真调研的,业界对以一件作品来评定“兰亭奖”的做法普遍认为不够科学合理,“兰亭奖”作为国家专业最高奖应该走出一件作品定高下的惯性模式。一般来讲,三件作品就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作者的创作实力了。
记者:从征稿启事中我们看到本届“兰亭奖”比较注重学术研究,您能说明一下吗?
陈洪武:从当代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实际现状来看,理论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推动书法创作离不开学术的支撑。理论是另一种形式的创作,对书法创作有重要引导作用。中国书协特别向上级单位申请保留了理论类名额,这是符合书法自身发展规律的。理论类方面申报要求变化不大,作者无需提供书法作品,毕竟术业有专攻,而创作类是要兼顾综合文化考量的。
记者:书法展览有自身的特殊要求,改革后的“兰亭奖”只有20个获奖名额,请您谈谈此次展览是怎样设计的?
陈洪武:国家级艺术类奖项的设置,获奖者毕竟是少数,数量虽少了,只要质量上去了,就会起到巨大的引领作用。本届“兰亭奖”在20个获奖名额之外,还专门申请获批了50个入选名额,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保持历史连续性,在往届入选名额的基础上适度精简,保持相对稳定;二是考虑展览效果,获奖加入选,每人三件作品,近200件的规模会使展览显得更充实更有看头,本届“兰亭奖”预计明年1月在中国美术馆首展,4月在绍兴兰亭博物馆再次展出;三是着眼于人才梯队建设,通过国家最高专业奖项的遴选,逐步发现和储备一批专业后备人才,为书法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记者:回顾前五届“兰亭奖”,我们看到,许多方面都在不断地改革发展。
陈洪武:是的,我们从“兰亭奖”的纵向延续来看,一到三届是探索阶段,参与者到后来逐渐变成了45岁以下年轻书家为主,于是中国书协及时做了调整,设立艺术奖子项,对55岁到75岁这个年龄段进行重点关注,推出了一批优秀人才。到了本届,国家实行评奖制度改革,子项全部取消。这一改革既是顺应国家大势,也是书法展览自身发展的需要。往届“兰亭奖”尤其是终身成就奖和四、五届艺术奖产生了不少大家、名家。与此同时,佳作奖也推出了一批年轻新锐。“兰亭奖”本身是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既要承前,更要启后,我们将尽最大努力把它承接好、发展好,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记者:“兰亭奖”之外,中国书协还有其他许多展览,请您结合中国书协展评工作框架介绍一下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
陈洪武:我们的展览是层阶式的,由基础层、专业层、高端层三部分组成,是分层布局、分类结构、相互补充的一个体系。基础层主要由中国书协、各团体会员单位举办的带有普及性质的各类书法展览构成。专业层主要由中国书协举办的各书体届展、专业综合届展、中国书协学术提名展以及各团体会员单位举办的专业展览等构成。高端层主要由三年一届的“中国书法兰亭奖”、四年一届的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构成。“兰亭奖”是国家唯一授予能够评奖的专业大展,是中国书协整个展览构架体系当中顶尖的部分,面向中国书协会员征稿,专业性更强。“国展”作为国家级专业大展则是不设门槛、广泛征稿,可以充分体现广泛性和参与性。这三个层面的展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国书协正是通过这些展览,广泛发现和凝聚各类书法人才。
记者:在这个历史节点上,一方面遇到了大的改革形势,一方面中国书协近几年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本届“兰亭奖”确实意义非凡。
陈洪武:是的,这个历史节点充满机遇和挑战,我们不要单把“兰亭奖”看成是国家交给我们的一个改革任务,更要将其自觉转化为改进我们工作的动力。“兰亭奖”实质上是考验中国书协对国家奖项设置的实施能力、对当代书法的把握能力、对书家的组织号召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考量。“兰亭奖”的实施成功与否,关乎当代书法的发展,关乎中国书协的形象。要做好本届“兰亭奖”的工作,前提是要把上级有关文件精神领会吃透,做好调查研究,给“兰亭奖”以科学的设计和准确的定位,并通过严谨的评审机制来落实。一方面,我们要评选出优秀书家和精品力作,另一方面,要引领影响整个书坛,促进当代书法艺术可持续发展。作为组织者,我们必须牢记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在改革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困难,肯定会有压力,但是不要紧,为了事业,我们将带着问题意识负重前行,把展览评审工作作为探析当代书法现状、反思问题、寻求对策的重要平台,不断探索符合书法艺术发展规律的评审机制、组织方式和展览形式。
记者:中国书协近几年对书坛长期形成的一些“顽疾”进行了改革,比如说东道主现象、代笔问题、跟风模仿、过于追求装饰形式等问题,经过努力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扭转。只要一心一意去做,就能凝聚正能量。
陈洪武:你说的对,比如回望十一届“国展”,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集中了业界的智慧与力量,由于它的纯粹与专业,公平与公正,凝聚了正能量,团结了书法界。“国展”及系列特展的举办,为广大观众提供了近距离集中观摩古代经典和当代精品力作的机会,创设了古今交辉的情境氛围;同时还组织了7场学术讲座等配套活动,引发了人们对书法艺术本体和文化意涵的思考。这对大力提升展览的审美品位与学术品格,促进书法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今天来看,这些探索对“兰亭奖”的评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用这样的精神,一步一步往前走,相信“兰亭奖”会一届比一届更完善。我们将稳中求进,守正求新,继往开来,努力把“兰亭奖”办好,不辜负广大书家的期望。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陈洪武:在这里,我代表中国书协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们工作的广大书法家、书法工作者、书法爱好者表示深深的谢意!谢谢大家对“兰亭奖”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