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江户时代,茶道大师的“武林秘笈”

2017-07-06 11:01:36 来源:网络 点击:

 

         “茶道”礼仪繁琐讲究

          突出一个“静”字

          而茶本身,终究不过是一把树叶而已。岛国江户时代 (1603 ~1868,相当于中国明清时期) 黄檗宗(日本禅宗的一个宗派)的“中兴之祖”卖茶翁就深知“茶”之深意,曾有诗云“智水满于内,德泽溢于外之余,始及于风雅茶事。”

▲ 卖茶翁画像

          日本的茶道始于中国陆羽的《茶经》。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把茶种、茶艺从中国带回日本,还以《茶经》为蓝本,创作出一部《吃茶养生记》,煎茶开始在日本流行,成为江湖第一大茶派“煎茶道”。

         此后江户时代初期千利休创立了新的门派“抹茶道”,以其“茶中翡翠”的美誉,繁琐讲究的礼仪迅速碾压煎茶道。直至江户时代中期,黄檗宗万福寺的禅师高游外才重新确立煎茶的法与道,并受到当时文人的追捧。

▲ 煎茶创始人荣西法师

▲ 抹茶创始人千利休

           这个让“煎茶道”重回日本茶道Top1的功臣——高游外,别号“卖茶翁”,本名柴山元昭,日本佐贺莲池人。他1675年生于德川幕府,11岁出家龙津寺,法号月海元昭,曾随师父拜访过中国僧人,吃到过武夷茶。年纪轻轻就具有自由通达的诗文才智,仰慕唐人的煎茶三昧之风流生活,堪称是当时的青年才俊。

▲ 卖茶翁专著《梅山种茶谱略》

          师父过世后,作为大弟子的他本应继承衣钵做龙津寺的住持。却放弃一切,从佐贺来到京都,在京都东山开了一个茶亭叫“通仙亭”,亭口挂着一幅“清风”旗,开始了以卖煎茶为生的日子。他身着僧衣,披头散发,既非僧又非道,模样怪异却满腹经纶,久而久之,引起了文人墨客的关注。

            整整50年的禅僧生活让卖茶翁看透了僧侣社会的腐败,曾说“现今的僧人到处游荡,效仿茶道的风流,堕落于尘世,与古人简直是天壤之别。”却念念不忘重振宗风,曾作诗曰:“将为传宗振祖风,却堪做个卖茶翁。都来荣辱亦何管,收拾茶钱赈我穷。”他在京都度过了十年“半僧半俗”的生活,68 岁那年还俗,自己取名高游外,此后到 86 岁一直在京都以卖茶度日。因此,高游外=卖茶翁=月海元昭。

▲ 卖茶翁像(部分) 田能村竹田笔 个人藏

▲ 卖茶翁画像

          这个神奇的老人把茶汤叫做“仙液”;茶客称为“仙客”;卖茶的担子命名为“仙窠”。还留下不少“茶林秘笈”,描述茶传入日本的简史,介绍神农、陆羽、卢仝等茶祖的事迹,从种茶、制茶、赏茶一直说到茶思想。他的各种煎茶用具也被世人追捧,因此他选择四件紫砂茶具送给好友,将其他全部所有,一把火烧个精光,使之化为灰烬,归还给了大地。于89岁时坐化而去。

▲ 卖茶翁画像

            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有一本《卖茶翁茶器图》,书中画出卖茶翁(高游外)茶具计33件,全部是彩绘木刻,非常精细,是木村孔阳氏模写。一代茶道大师果然名不虚传,从这些画中甚至可以远窥唐宋古器形制之大略,或许中国古人也曾这样饮茶。

▲ 炉龛:放置炉子的小阁子

▲ 都篮:饮茶完毕,收贮所有茶具,以备来日

▲ 急烧:又称急须,煮茶、暖酒器名。铜炉:為生火煮茶之用,以锻铁铸之,或烧制泥炉代用。

▲ 子母锺:成套的茶杯

▲ 瓢扚:大多由葫芦制成。用来尧水。注子:古代汉族酒器。金属或瓷制成。可坐入注碗中。始于晚唐 ,盛行于宋元时期。起到保温作用。

▲ 钱筒:存放古时钱币,多由竹制成。乌楦:用途不明,从器物文字上似乎可以判断是收纳废物的器皿。

▲ 茶罐:存放茶叶的罐子,锡制成。因锡稳定密封度好,故多用其存放茶叶。吹管:起炉火时用的吹火管子。街边卖茶必要茶道具。

▲ 尘褥:铺或盖用的毯子。 滓盂:又称水盂,盛放废水茶渣的器皿。

▲ 檐子:类似与扁担的作用。挑货担子。钱筒:大小竹筒用来存放钱币。

▲ 提篮:存放杂物的篮子。

▲ 炉围:罩在炉子外的竹篓,起到隔断保护的作用。注子:古代酒壶。金属或瓷制成。可坐入注碗中。

▲ 水注:注水壶。瓦炉:顾名思义,用瓦烧制为生火煮茶之用。

▲ 炭篮:盛放烧水炭的容器,外面多由竹篾制成,里层包裹黑色油纸。小炉:生火炉

▲ 炭挝:用来砸炭的铁锤。焙钩:又名茶焙,是一种竹编,外包裹箬竹的叶子。因箬叶有收火的功效,可以避免把茶叶黄。茶放在茶焙里,要求小火烘制

▲ 建水:盛放废茶水的器皿。具列:用以陈列茶器,现在通常称为茶棚。

▲ 茶旗:类似今天店铺门口的广告牌,招揽客人用。茶壶:存放茶叶的罐子。日本称为茶入或者茶心壶。

▲ 灰炉:烧水炉的一种。下面没有通风口,现今日本茶道具中发展为火钵或瓶挂。瓶床:现在统称为瓶座,稳定壶和瓶的放置。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