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象昇《草书五言诗轴》
崇祯十二年(1639年),卢象昇率部被清军包围,太监高起潜拥兵不救,终因炮尽矢绝,战死疆场。死后追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南明福王时追谥“忠烈”,清朝追谥“忠肃”。这个人被两个朝代都视为忠臣,却生不逢时,处处掣肘。晚清名臣左宗棠西征时,读到卢象昇传,不禁感叹道:“如此际遇,诚为天下志士恨。”
卢象昇(1600—1639)其实是文人出身,并非天生武将,乃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字建斗,又字斗瞻、介瞻,号九台。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今无锡)人。著作有《卢忠肃集》《卢象昇疏牍》。
卢象昇的经历,戎马倥偬,身先士卒,决定了其不可能在书法上花费太大精力。但明代文人的书法水平普遍之高却令今人汗颜。此条幅(如图)写在绫本上,不衫不履,奇态横生。三行的中轴线呈“S”形摆动,不断地在揖让、穿插、避就,似乎有些受王铎的影响。作者也爱用古字,如“栖”字、“友”字。有些字形突然加大,如“深野”“为侣”等字组。落款为“雪窗之一”,估计当年写时不止一条,有可能是四条屏或更多,此作应该为第一条。从起笔就可感觉到作者腕下的那种娴熟和轻松,不似玩票意欲藏拙,却一眼可知。字形的参差错落,可体会书写时的迅疾。写大草的速度虽不是绝对的快,但太慢肯定有违其精神。所谓“无往不复,无垂不缩”,都需要在主体情绪高涨(神)和点画狼藉(形)中去统一、去实现,这同时也对大草的书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绝不是看上去一挥而就那么简单。所以抛开才情不说,卢象昇在书法上下的童子功可见一斑。如若天假以年,卢象昇在书法上也能用功,真不知能写到何种境界。佩服!
此作若挑瑕疵,在于第三行的紧促。可能前二行写得过于舒适、自在,以致没有妥帖计算好后面的字数,而且还要给落款留下位置,故从“生”到“古”有意缩小字形,略有头重脚轻之嫌,整体上也嫌孤立。这也似乎暗示着与其人的悲剧命运画上等号。结局总是很难想到。
叶恭绰曾评其书法:“精熟流丽,虽书家奚多让焉。”可谓解人。也可见在民国时期,仍能见其真迹。今惜寥寥,不复得窥真迹,令我惆怅。
卢象昇《草书五言诗轴》 白花绫本
台北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藏
不尽栖迟意,萧然竹一林。偶然来友好,无可托怀深。野鸟各为侣,庭花犹自阴。半生诗酒癖,藉见古人心。《雪窗》之一。
(李金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