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手涂抹,为何成为天下第二行书?悲情所至笔凝噎
说起颜鲁公的《祭侄文稿》,相信有不少看官不知其中的奥妙,第一眼瞧见这篇歪歪扭扭,涂涂改改的文字后也在怀疑这看似杂乱无章的书法,凭什么成了为历代文人津津乐道的天下第二行书?
悲情所至笔凝噎,无心作书化血泪,要说这第二行书的最大亮点,那便是用情至深了可以说一个"情"字,让所有的技法,都变得不再晦涩难解,作为草稿的《祭侄文稿》全文共234字中,就有30余个涂抹过,而涂涂画画的原因,就是作书之时,颜真卿早已被满心的痛苦所淹没,全然少了平日的淡然谨慎。细细品读,在这悲痛的心迹之间又不失其理趣,实属难得。
一、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
即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
二、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
其书法最妙处:一在其字的点画密聚,草成一个块面之处;二在其枯笔连擦写数字之处。这两种现象交相映衬,造成虚实、轻重、黑白之间的节奏变化,再加上草稿特有的率意所造成的用笔“不拘小节”,和结体的偏于松散,形成了颜体稿书风格。
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可强烈地感受到刚烈耿直的鲁公感情的起伏和渲泄。
三、酣畅淋漓的动感线条
行笔忽慢忽快,时疾时徐,欲行复止。字与字上牵下连,似断还连,或萦带娴熟,或断笔狠重;或细筋盘行,或铺毫直下,可谓跌宕多姿,奇趣横生。集结处不拥挤,疏朗处不空乏,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深得“计白当黑”之意趣。行与行之间,则左冲右突,欹正相生,或纽结粘连,或戛然而断,一任真性挥洒。
最为精彩的是末尾几行,由行变草,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至十八行“呜呼哀哉”,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从第十九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置身于情感旋风之中。长歌当哭,泣血哀恸,一直至末行“呜呼哀哉尚飨”,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四、渴涩生动的墨法
此稿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枯涩。这与颜真卿书写时所使用的工具有关。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
而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都处处可见。
五、情真意切的流露
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风”,《祭侄稿》坦白真率,是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激情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进行创作的典范。
它是由真挚感情浇灌出来的杰作,是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成的不朽巨制。是在“忘情”状态下的无意识的表现手法使作品产生出无比优美的艺术效果,且线质遒劲而舒和,与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和无间。
此稿原本就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又在心情极为愤怒之下所作,涂改之处增多,但正因为如此,此稿无不传达着鲁公的沉郁痛楚、声泪俱下、痛彻心肝,书写上又无不妙哉,故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