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麓山寺碑》

2017-06-01 09:16:07 来源: 点击:

        《麓山寺碑》亦称《岳麓寺碑》。唐李邕撰并书。唐开元十八年(七三〇)立。二十八行,满行五十六字。据《金石萃编》所载:『碑高丈七寸八、宽五尺三寸八。』额面文篆书『麓山寺碑』四字,碑在湖南长沙岳麓公园。
 
  李邕(六七八-七四七),字泰和。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开元中为官汲郡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其书初学王羲之,后摆脱其形迹独创一格,有『书中仙手』之誉。李邕一生勤于临池,平生书碑有八百通之多,《麓山寺碑》亦是其中的一件行书杰作。
 
  行书入碑始于唐太宗,此举打破了历来篆、隶、楷入碑,而行书莫入的局面。但真正以行书入碑,并以行书名世的是李邕。
 
  李邕的行书取法王字,却富有自己的个性。在用笔上,此碑峭利动健,迅疾跌荡,不同于王字儒雅散逸,恬淡洒脱;在结体上,他注重宏构,不斤斤于点画的位置经营,这同王字偏重精巧,讲究精微处的承接呼应显然是有差异的。要言之,王羲之的行书是在险绝之中保持着动态结构的乎稳,有一种温润疏朗的风韵;而李邕的行书结构更为欹侧,造险生奇,笔势开阖幅度大,恰如董其昌所评:『右军如龙,北海如象。』李邕可谓是行书豪放派的主要创始者之一。其书对后世颜真卿、苏轼等书风的形成,无疑是具有深刻影响的。
 
  《麓山寺碑》属李邕晚年之作,其书风渐趋成熟,全篇笔力苍健雄厚,结体开张,中宫紧缩,而每个字的笔画都似有向外扩张的力量。刘熙载在《书概》中评曰:『北海书气体高异,所难尤在一点二画,皆如抛砖落地,使人不敢以虚骄之意拟之。』在结字上峻峭欹侧,险中取胜,错落参差,奇崛多变,或正斜,或伸缩,或静动,或疏密,呈现出生动多姿、跌宕有致的意趣。
 
  李邕曾告诫学书者:『似我者俗,学我者死也。』此明智之言,对于后世学书者无疑是一帖清凉剂。其实,李邕自己学书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实践其诺言的一生。
 

 

































































































 

  《麓山寺碑》亦称《岳麓寺碑》,李邕撰文并书,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立,在湖南长沙岳麓公园。碑高2.7米,宽1.35米,行楷书28行,满行56字,共1413字。圆顶上饰有龙纹浮雕,上有阳文篆书“麓山寺碑”四字。碑左和右下方有损缺。碑侧刻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正书阴刻题名“元丰庚申元日同广惠道人来襄阳米黻”字样,“元丰庚申”即公元1080年。碑现在长沙岳麓山公园内。
 

  《麓山寺碑》是李邕行楷书的代表作。李邕一生书写过的众多碑铭,以麓山寺碑最为精美,该碑笔力凝重雄健,气势纵横,如五岳之不可撼。运笔博采魏晋及北朝诸家之长,结体纵横相宜,笔法刚柔并施,章法参差错落,行云流水,化柔为刚之美。北宋黄庭坚评其:“字势豪逸,真复奇崛,所恨功务太深耳,少令功拙相半,使子敬复生, 不过如此。” 清孙承泽:“《岳麓寺碑》虽已残剥,然其锋颖尚凌厉不可一世。北海奇人,故所书尔尔。昔俞仲蔚谓此碑胜《云麾》,必有所见也。北海书宋初人不甚重之,至苏、米而稍袭其法;又至赵文敏,每作大书,看意以拟之矣。”(《庚子消夏记》)后起书法大师,如苏、米芾、赵孟頫等都沿袭其法。此碑笔力雄健,如五岳之不可撼,历来于《李思训碑》并称为李邕的书法杰作。

  传世北宋拓本有故宫博物馆藏本、赵声伯藏本、苏州博物馆藏本。历代出版《麓山寺碑》碑帖甚多,国家文物出版社1984年曾出版《唐李邕书麓山寺碑》,以北京市文物商店藏宋拓本为底本。

“北海如象”——李邕的书法

  李邕(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李邕的书法艺术,在当时与后世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他的为人和才情更为世人所敬重。他的父亲李善是一位正直博学的人,为官遭贬,后专心学术,所注萧统(文选》六十卷,至今被视为《文选》最主要的注本之一。李邕天资聪慧,幼承家学,少年时以擅长辞章而闻名。但他在仕途上,却因为人耿介磊落,不畏权贵,屡遭贬谪。晚年在北海太守任上,遭人暗算,被宰相李林甫定罪下狱,竟被酷吏活活打死。

  “书如其人”,李邕的书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他的人格的写照。他的书法初学右军,又参以北碑及唐初诸家楷书及行书笔意,变法图新,形成了他自己鲜明的风格特征。《宣和书谱》云:

  邕初学,变右军行法,顿挫起伏,即得其妙,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李阳冰谓之“书中仙手”,裴休见其碑云:“观北海书,想见其风采。”夫人之才多不兼称:王羲之以书掩其文,李淳风以术映其学。文章书翰俱重于时,惟邕得之。当时奉金帛而求邕书,前后所受钜万余,自古未有如此之盛者也。观邕之墨迹,其源流实出于羲之。议者以谓骨气洞达,奕奕如有神力,斯亦名不浮于实也。杜甫作歌以美之曰:“声华当健笔,洒落富清制。”为世之仰慕,率皆如是。

  这可以说反映了李邕书法的创新风格和在当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李邕的书法主要以碑版为多,高似孙《纬略》记载他所书碑版达八百通之多。而且,他所书碑版几乎都是自己撰文,甚至还有说他亲自镌刻的说法(见何良俊《四友斋书论》)。杜甫有诗云:“忆昔李公存,词林有根底。声华当健笔,洒落富清制。风流散金石,追琢山岳锐。情穷造化理,学贯天人际。干谒走其门,碑版照四裔。名满深望还,森然起凡例。”(《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杜甫与李邕是同时代人,其诗决非过誉。

  李邕有自撰自书碑八百通,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数种碑帖,影响最大的要数《李思训碑》和《麓山寺碑》。《李思训碑》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立,碑在陕西蒲城县。此碑用笔瘦劲,方圆兼备,字体略呈斜势,而不失庄严,奇险中更见其稳健。这种豪爽雄健之气是东晋二王以来的行书所没有表现出来的。

  《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碑额有阳文篆书“麓山寺碑”四字,原石在长沙岳麓书院。今有宋拓本传世,此碑是最能体现李邕成熟的行书风格的代表作。古人有“右军如龙,北海如象”(明董其昌《跋李北梅缙云三帖》中语)的说法,这是唐代书法家中惟一一位让后人将其与书圣王羲之比肩并立的人物。所谓“北海如象”,大概就是指他的《麓山寺碑》这一类行书的风格特征。如果说《李思训碑》于豪爽雄健之气中尚透出一股风流潇洒之气;那么,《麓山寺碑》则可说是雄放苍老,稳健奇崛。这种风格的形成,得之于他对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的学习和理解,更在于他有大胆创新的精神。他将二王一派行书的灵秀与北碑的方正庄严巧妙地糅合起来,吸收南帖的灵活多变,而不取其柔弱的一面;除却魏碑的呆板,而保留其厚重的一面,在广泛接受前人成果的同时,或者是不自觉地将他自己的性情和人格外化到笔墨之中。董其昌以“北海如象”来比喻李邕书法的力度,亦可谓形象传神。

  李邕的行书对后世行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宋元的几位大书法家如苏轼、黄庭坚、赵孟等无不受其影响。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