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西方化与油画中国化

2016-05-21 22:05:08 来源: 艺术战争 点击:
(导读:国画西方化方面,虽然成效各有参差,但功大于过是毋容置疑的。此相对的,是油画的“中国化”,油画传进中国的时间不长,虽然传入在明末,但气候的形成则在二十世纪初,它与中国画一样,面临着如何面对中国的时代生活, 民众生活。)
(蒋兆和《阿Q》)
    在这方面的潮流上,出现了不少先行代表人物,例如徐悲鸿、林风眠、蒋兆和、吴作人、刘海粟等。徐悲鸿、吴作人等就是将西方的古典写实融汇,林风眠与刘海粟等 则将西方现代形式的融汇过来。特别后来经历了抗战、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等,中国画更加要面对时代,前面要面对艰苦战争,后面则需要面对火热的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作品,例如《流民图》《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建国后也有《洪荒风雪》、《祖孙四代》等,中国古代对人物画面对生活方面的 课题尚未有很好的解决。国画“融西”之后,在中国画革新,和开拓方面,人物画成果是最大的。其次是山水画,例如出现了《万山红遍》、《江山如此多娇》、 《绿色长城》等优秀作品。但在花鸟画方面,成效却不算大。
    总的来说,中国画在探索面对生活,面对时代方面,虽然成效各有参差,但功大于过是毋容置疑的。
    与此相对的,是油画的“中国化”,油画传进中国的时间不长,虽然传入在明末,但气候的形成则在二十世纪初,它与中国画一样,面临着如何面对中国的时代生活, 民众生活。因此,便出现了油画中国化的探索潮流。在这方面,也有一大批画人志士作了很大的努力,包括留学欧洲、留学苏联等,都作出了很大的探索,其中很大 的探索就是如何将油画表达出中国人的精神,风情等。不但有了“油画中国化”的追求,后来更明确提出“油画民族化”。例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一幅把油画 民族化问题解决得比较好的作品;孙滋溪的《天安门前》,有一种民族气派。
(蒋兆和《杜甫》)
    又如李天祥的《儿童图书馆》,是非常经典的民族化的作品,整幅画很 有中国民族风味,但也不失沉实厚重的油画语言,此画其实是李天祥留苏期间的毕业创作。受到了列宾美术学院的充分肯定。成为了当时留苏画家中的一幅经典作 品。例如罗工柳的《毛主席在井冈山》,画面人物用写实的语言,但后面的远山则用国画的皴法表现。
    总体而言,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几乎主要呈现出这样两个方向,一是国画的“西进”,一是油画的“东进”,成为了两大奇观,也成为了两大探 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也有不少经验和得失教训给我们借鉴。二十一世纪之后,“融西”方向更加成熟了,借鉴西方的元素,但坚守中国画的文化精神是最核心 的。而在油画的“中国化”上,纠正了把油画画成年画的现象。不能只是表面化追求“民族化”,从而丢掉了油画本身的艺术语言。
在广度上,新一代的画家们也走得更加宽广。除了吸收了西方油画的写实风格,还吸收了后现代,非洲艺术,西亚的、南美的绘画等元素。新一代的“融西”比前辈一代未必会更深,但更宽广了。
作者:梁照堂(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
采访整理:梁志钦
来源:《新快报》
原题:《国画的融西与油画的中国化》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