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洪 | 我的书法观

2018-05-08 11:05:05 来源: 点击:

李胜洪

        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艺委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中国书法高级研修班担纲导师、中国美术馆专家组成员、全国书法(刻字)艺术作品展评委。

        其作品“追求厚重的笔墨文化传统与现代审美取向之间的有机融合,以丰富多姿、飘逸隽永的笔墨表现而在当代独树一帜。”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类展览、入选《中国书法家选集》等辞书典籍,被中南海、全国政协、人民大会堂以及中国美术馆等国内外美术机构、博物馆收藏。因成功组织“中国书法”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创《中国书法年度报告》制度等,两度被评为“中国书坛十大年度人物”。

我的书法观

妙墨一品 55*10cm

        书法是一门特别重视和讲究“法度”的艺术:古有古法、今有新法;庙堂有经典之法,江湖有简捷之法;不同书体,各有各法。执笔有控笔法,行笔有运笔法,间架之内有结字之法,整章谋篇有布局之法。而各种法度又有细分,甚至一横、一竖、一点、一撇、一捺都能道出许多方法来。由此足见“书”与“法”之血肉关系。

崔颢《黄鹤楼》 36*13cm

        “法”当为书之生命,汉字这个“东方魔块”神秘的空间建构及变化无穷的线条表现,体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美学感悟与哲学思考,并经过几千年的积累而逐步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

《兰亭序》 31*22cm

局部

        从历史发展来看,正是前人知“法”、用“法”、守“法”,才创造了无数至今让我们读来仍会激动人心的书法艺术图式,如千古绝唱的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祭侄稿》、米芾的《研山铭》……

赵翼《 论诗五首·其二》 35*18cm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文无定法,其实书法亦然。传统只是以前时代留下的文化遗产,乃一柄“双刃”之剑。故“守”与“破”、“法”与“非法”永远是矛盾之对立统一。古法形成之前断无成法,而创新必然是相对于既有之法而言。

《海到 · 山登 联》 68*13cm*2

        首先从个案来看,假如没有钟繇、张芝、卫铄以及“汉魏以来诸名家”传承之古法,便不会产生晋代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如果没有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全然突破隶书笔意,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必不可能成为彪炳千秋的书圣人。

陈道复画梅诗 23.5*13.5cm

        再则,就笔法而言亦然。笔法虽然可以相互传授,但其发展主要靠书法家个体、群体创造。如蔡邕的飞白笔法、王羲之的“内擫”笔法、王献之的“外拓”笔法、颜真卿的“屋漏痕”笔法,都是在传承古法而又不拘成法、通过勤学与精思所创造出来的新法。

方文山歌词二首 29.5*21cm

局部

        其三,从认识论角度看:人对事物的认识永远不会完结。无论古人、今人,对书法美学、书写规律的认识亦如是,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或者到此为止。《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新美总是被不断发现、新规律也总是被不断总结出来,而且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张道洽《瓶梅》 29.5*21cm

        书法之道乃哲学之道:黑与白、疏与密、欹与正、徐与疾、大与小、粗与细、虚与实、曲与直……等等,其中充满着天机与辩证。书法有法亦无法,大象无形却有形。天有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有人之道,在于“成万物”。

谢枋得《梅诗》一首 28*19cm

        法源于道,而艺术妙在似与不似、是与不是之间。道法自然,而书法至道在于法天然、法本心,“法非法”难似规中求矩、矩中求规。其境莫高、此门不二,惟心手合一、人书合一、天人合一,方可得天然、闻天籁、识天趣而跨入大道之门。

《好书 · 益友 联》 68*13cm*2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