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百年来书学简论

2017-11-24 15:08:42 来源: 点击:

 

        清初写篆字的很少.王澍算一家,不是最著名。等到小学家一辈辈出来了,才有好多人去练篆书,如钱坫、洪亮吉、孙星衍等皆是。他们都用很呆板的方法,搦定笔管.去画大圆,写的时候,固然很吃力,且也没趣味(有的索性烧去毫尖写之,说来很可笑)。钱坫是九钱之一,世代研究经小学的。他对于篆书的功夫,比洪、孙更深。他虽然远法二李(李斯、李阳冰),但有时似乎在学“螎扁”,有时则很像宋时的陈孔硕(写《处州孔子庙碑》者)。总之,他的功夫,毕竟不少!他自己说曾有一次梦见李阳冰,授以笔法,骤然大进。我们不相信他那种神话,但他平日用心之切,于此可见一斑。

        他和邓石如同时,他常常批评邓石如篆书笔画的错误,说他不懂六书,邓石如的确没有小学根柢的。可是小学是一事,书学又是一事,书家能兼小学,固然更好,因不能兼小学而并取消书家的资格,那也太苛刻了。

        邓石如的篆书(图),比他的隶、楷、行、草都来得好,自从邓石如一出,把过去几百年中的作篆方法,完全推翻,另用一种凝练舒畅之笔写之,蔚然自成一家面目。康有为说得好:

        完白山人之得力处,在以隶笔为篆。或者疑其破坏古法,不知商周用刀简,故籀法多尖;后用漆书,故头尾皆圆;汉后用毫,便成方笔。多方矫揉,佐以烧毫,而为瘦健之少温(李阳冰)书,何若从容自在,以隶笔为汉篆乎!完白山人未出,天下以秦分为不可作之书.自非好古之士鲜或能之;完白既出之后,三尺竖童,仅解操笔,皆能为篆。(《说分》第六)
 

        我以为邓石如的篆书仍旧继承二李的传统。康氏说他“以隶笔为篆”,实际上自汉以来篆书用笔本来有此一法。邓石如从汉碑篆额得到启发,特别是吴《天发神谶碑》用隶笔更明显。总之都是秦篆的继承者。多数人只注意中锋用笔,写得吃力。邓石如灵活运用,开个方便之门,给予后来学者很大的影响。这点确实是了不起的。

        学邓渚家,数吴熙载、赵之谦最有名。飘逸有余,而凝练不足,这也是自然的趋势。

        伊秉绶,字墨卿,号默庵,福建宁化人,官知府。伊秉绶是隶家正宗,康有为说他集分书之成,很对。其实,他的作品,无体不佳.一落笔就和别人家分出仙凡的界限来。除出篆书是他不常写的外.其余色色都比邓石如境界来得高(参看第七章)。包世臣只取他的行书,列入“逸品下”,还不能赏识他,康有为才是他的知己啊。

        他的隶字,早年和桂馥同一派的,后来他有了独到之见,便把当时板滞的习气完全改除,开条清空高邈的路出来。

        写字的条件多着哩,用笔用墨以外,还有结体,布白。布白有一个字以内的布白,有字与字之间的布白,还有整行乃至整幅的布白—一这就是古人所谓“小九宫”、“大九宫”。别人家写隶字,务求匀整.一颗颗地活像算珠,这和“馆阁体”相差几何呢?伊秉绶对于这一层很讲究,你看他的作品,即使画有方格的,也依旧很错落。记得黄庭坚诗云:“谁知洛阳杨风子(杨凝式),下笔却到乌丝阑”,古人原都不肯死板板地就范的。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