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 | 孔艺: 一生诗赋真英雄

2025-02-12 15:43:41 来源: 点击:

一生诗赋真英雄

写在《家住长江边——熊召政书法艺术展作品集》即将出版之际

孔 艺

       与熊召政先生相识多年,从青衫磊落到两鬓飞霜,我有幸亲眼目睹他铺陈史卷,问鼎中华文坛;问道书法,与贾平凹被并称 “北贾南熊”;现如今,又亲见他以笔为篙,化墨作舟,于历史长河之惊涛中,在文学星汉之璀璨里,于书法烟波的浩渺间,生生劈开一条贯通古今航道,引领“乘骐骥以驰骋”之云梦壮游。
 



 

       前年,先生的“翰墨中华——熊召政诗文书法学术回顾展”先后在北京、武汉两地展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现今,他的“家住长江边——熊召政书法艺术展”即将在湖北美术馆启幕,令人翘首以盼。作为负责展览作品集的设计制作人,我再次近水楼台,率先见识召政先生的作品真迹,不得不深深感叹,大才子之文思激荡,似长江之水恰遇故道;大文人之笔意空逸,若春林之燕正舞清风。我非常乐意以笔为桨,为家乡2025年春天的这场艺术盛事再添一棹浪花。
 


       众所周知,召政先生是罕见的“通儒式”文艺大家,其诗可兴观群怨,其文能载道明史,其书则清劲灵和。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先生便以一首《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震动诗坛;九十年代末,又以《张居正》四卷本喜获茅盾文学奖;而今,又一次以赤子长歌击起墨浪千叠。
       先生生于英山,现定居武汉,大别山的峻骨与长江水的柔肠,早已于他血脉中交融。“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从英山少年到文坛巨擘,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他始终保持着初心与热情,一生以诗、以联、以赋、以心去经历一场又一场文化苦旅,完成一次又一次凤凰涅槃。

 







       本次展览,先生整理出249首精选书写125首原创诗文书法作品,将其分为“寻荆问楚”“江山信美”“江汉九歌”“乡愁养我”等四大篇章,于墨迹斑驳间,隐藏历史风雷;在笔端纵横处,勾勒故梓华章。展览以“寻荆问楚”开篇,当作者用笔意轻拂历史的尘埃,当沉睡的遗迹在宣纸上苏醒,我们跟随召政先生溯流而上,在“一脉中华传不尽,民心撑起艳阳天”中拜谒炎帝;在“半生经纶输国士,一生词赋是英雄”中偶遇苏东坡;在“携来玉笛寻黄鹤,与尔神交已数年”共游黄鹤楼。湖北的灵山秀水,跃然于“江山信美”。人文的和谐共生,长存在“江汉九歌”。而在用以压轴的“乡愁养我”一章中,先生收录《三十六岁生日抒怀》与《五十四岁生日抒怀》二作,并将它们一并公之于众,直接与蒋竹山的“壮年听雨”、“而今听雨”对标,个中却多了一份因太平盛世滋养出来的闲淡。而他笔端流淌出的,对师友、岳父、父母、妻子、儿孙的情感,亦是真情流露,令人动容。其在《告内子书》一作中,先生提及与其夫人是“夫妻后而先知已”,更是让人羡慕不已,心向往之。
       召政先生以文才闻达于世,他的书法则是其文字的另一种呼吸。正如晋代文学家刘熙载所言:“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先生之书,正是胸中丘壑的墨象显影。他不仅以诗文证史,更以墨写心。那些历史的烟云、故梓的遗韵,皆在召政先生笔锋顿挫间复生,鲜活地成为长江文脉的新坐标。

 







       在其书写风格上,先生的作品宛如一泓清泉,独守一方澄澈。他的每一道笔触,均自带浓厚的书卷气息。那是行过万里路,读破万卷书,写就万字文才能练成的气质,就像古籍中散发出的墨香,悠悠然然、丝丝缕缕,渗透每一个笔画、每一处留白。流畅的线条,丰富的学养,令他的每幅书法作品都如同一个文化的小宇宙,充满勃勃生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数十年来,先生潜心问道,对佛教的禅宗与道教学问都已有异于常人的理解。在娑婆世界里,于出世入世之间,修心之于今天的召政先生,自然而然地为书法作品注入了别样的灵魂。佛教之空灵,道教之无为,在其书法创作中交融辉映,字里行间,出白云,飞野鹤,似有清风拂面,如闻幽兰花香。
       先生的书法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映照,是文学与艺术、哲学与美学之融合。它既有文人的儒雅书卷气,又有宗教哲学带来的山林气,更有着作者深厚学养所散发出的浩然正气。观之品之,犹如置身充满诗意与智慧的精神家园,沉醉其中,忘返流连 。
       文墨双璧,诗赋丹心。文坛常青树熊召政先生,字字皆是山河气韵, 句句直指道义核心。六十年来秉烛展卷,赤子之心践行"文脉即血脉"的誓言;一生笔耕不辍,墨池深处沉淀文人的妙手铁肩。当世人争相将文字兑换流量,他偏要在宣纸上种植松柏,于展馆里筑建长城,让每个汉字都成为文明的铆钉。这般担当,足以护黄鹤楼头玉笛声千年不散。此等担当,既守着楚天的云,也照着长江的月。

 




       文脉担当,一笔写尽长江水;文以载道,满纸皆是家国情。“书生意气为谁雄?”一生诗赋真英雄。熊召政先生借墨问道,以展传灯,他的此次展览,非独一人之艺术巡礼,更是中华文脉的传承,荆楚文化的展现。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先生正以绝世惊艳之才,于横竖撇捺间重建楚人"凤鸣九天"的精神图腾。
       当展厅灯光渐暗,那些游走在宣纸上的精神与墨色依然江涛滚滚,奔涌不息,它们将带着炎帝的火种、楚辞的浪漫、三国的风骨、文人的激越汇入新时代的浩荡洪流。愿观者于此展中,见长江之浩荡,识楚人之风骨,悟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之真谛。
       墨香未尽,江声已远,文化传承的火种,正借召政先生这般赤子之心,照亮来路与归途。(图文来自孔艺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