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能丨刍议褚遂良书法历史贡献及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启示
2023-05-16 17:00:54 来源: 点击:
关键字:褚遂良、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楷书、神韵、传承、社会担当
摘要: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汉字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承载体,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核心作用;而在贯穿整个历史传承过程中,书法起到无可替代的卓越贡献。谈论书法史,绕不开晋唐,而谈论唐代书法,绕不开被刘熙载尊称为“唐之广大教化主的褚遂良;谈论楷书,更是离不开在楷书发展中起到承前启后价值的褚遂良。所以,本文将从褚遂良身世出发,以不同维度阐述其书法风格形成及特点,最后试图对时下书法艺术创作与发展提出相关启示,供大家商榷。
(褚遂良像)
引言:
褚遂良(596年~658年),字登善,杭州钱唐人,因册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书法初学史游、虞世南、欧阳询,后取法王羲之,初唐四大家之一。出身河南褚氏,博学多才,精通文史。
隋末追随西秦霸王薛举,担任通事舍人。后得到唐太宗李世民重用,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累迁中书令;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司空长孙无忌同受唐太宗遗诏辅政。唐高宗李治继位后,升任右仆射,册封河南郡公,历任同州刺史、吏部尚书,累迁右仆射,参知政事,达到其政治生涯的巅峰。
后因反对唐高宗册立武则天为后,贬为潭州都督;武后掌权后迁桂州都督,再贬爱州刺史,卒于任上。神龙革命后追赠右仆射,谥号“文忠”;天宝六载(747年),配享唐高宗庙庭,累赠太尉。
书法代表作品主要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小字阴符经》等,传《大字阴符经》、《倪宽赞》为其所书。
一、褚遂良独特书风形成的主要因素
1、名门望族有序传承
考究褚遂良的身世,要从褚姓的起源开始。褚姓在宋代《百家姓》中名列第11名,在历史长河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如今的褚姓氏的人口在全国人口姓氏中占据第223名,人口约有44.3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027%。据史书记载,褚姓来源有三个说法:
摘要: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汉字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承载体,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核心作用;而在贯穿整个历史传承过程中,书法起到无可替代的卓越贡献。谈论书法史,绕不开晋唐,而谈论唐代书法,绕不开被刘熙载尊称为“唐之广大教化主的褚遂良;谈论楷书,更是离不开在楷书发展中起到承前启后价值的褚遂良。所以,本文将从褚遂良身世出发,以不同维度阐述其书法风格形成及特点,最后试图对时下书法艺术创作与发展提出相关启示,供大家商榷。
(褚遂良像)
引言:
褚遂良(596年~658年),字登善,杭州钱唐人,因册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书法初学史游、虞世南、欧阳询,后取法王羲之,初唐四大家之一。出身河南褚氏,博学多才,精通文史。
隋末追随西秦霸王薛举,担任通事舍人。后得到唐太宗李世民重用,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累迁中书令;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司空长孙无忌同受唐太宗遗诏辅政。唐高宗李治继位后,升任右仆射,册封河南郡公,历任同州刺史、吏部尚书,累迁右仆射,参知政事,达到其政治生涯的巅峰。
后因反对唐高宗册立武则天为后,贬为潭州都督;武后掌权后迁桂州都督,再贬爱州刺史,卒于任上。神龙革命后追赠右仆射,谥号“文忠”;天宝六载(747年),配享唐高宗庙庭,累赠太尉。
书法代表作品主要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小字阴符经》等,传《大字阴符经》、《倪宽赞》为其所书。
一、褚遂良独特书风形成的主要因素
1、名门望族有序传承
考究褚遂良的身世,要从褚姓的起源开始。褚姓在宋代《百家姓》中名列第11名,在历史长河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如今的褚姓氏的人口在全国人口姓氏中占据第223名,人口约有44.3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027%。据史书记载,褚姓来源有三个说法:
1)、源于春秋时期宋国宋恭公之子子段
据《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记载,褚姓出自子姓。纣王庶兄微子启受封商族故地建立宋国(今商丘一带),其后代宋恭公之子子段,字子石,封于褚地(今洛阳偃师西南),因品德高尚,被尊为“褚师”。后裔子孙奉子段为褚姓的始祖,以“褚师”称号为荣,就以“褚”为姓,还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石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2)、源于周朝姬姓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黄帝以姬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同时,姬为周朝的国姓。又据《姓氏寻源》记载西周有一个叫“褚”的地方(今河南洛阳),《左传》也明确地提到洛阳县南部有一处“褚氏亭”,《后汉·郡国志》也记载着洛阳有“褚氏渠”,足以证明“周有褚地,居之者以为氏”。
3)、源于官位
《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记载,春秋时期,宋国、卫国、郑国等都设置“褚师”之官,意为掌管集市和贸易的官员,又叫“市令”。有以先祖称号为姓氏者,称“褚师氏”,后也简化单姓褚氏、师氏。
褚氏大家族自西汉褚少孙始,至唐朝褚遂良的五世孙褚虔,历6个朝代800余年均为阳翟名门望族,阳翟为《史记》记载的夏朝第二任君王夏启的都城。褚氏在阳翟繁衍25代,辈辈出人才,并有所建树,如褚少孙、褚裒、褚澄和褚遂良等均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于褚遂良的祖籍地,据河南偃师褚家庄《褚氏家谱》记载(编撰于1941年),“始祖遂良,唐右仆射也,祖玠、父亮本偃师缑山褚家堂人,后徙杭州,殁后追谥宰相,归葬于偃师,还故土也。祖有五子,季子随来守坟,我皆季子后裔也。”,“始祖坟在缑山之阴、马河村东南,内有八冢”。据了解,河南偃师的尚庄村褚家庄的褚氏一脉,为唐代名臣褚遂良后裔,800余人,占全市人口的0.10%(含伊滨区)。
2、艺术氛围滋养熏陶
褚遂良曾祖父褚炫为南朝齐官吏,官至侍中、吏部尚书;祖父褚玠,南朝陈文帝天嘉年间重臣,官至太子庶子、中书侍郎,褚玠博览群籍,下笔成文,引经据典,不喜好艳丽绮靡的词藻,为人刚毅、果敢决断。
父亲褚亮,十八岁仕南朝陈后主陈叔宝,任尚书殿中侍郎;陈亡后入隋,为东宫学士、太常博士,后贬为西海郡司户;大业十三年(617年),金城校尉薛举割据称王,任亮为黄门侍郎,参与机密;秦王李世民消灭薛举,入唐后为秦王府文学;是唐太宗授予的十八“弘文馆学士”之一,并为《十八学士写真图》作赞。褚遂良在年轻时期就受到父辈们的耳濡目染,熟读各类经典书籍,并继承了他们的正直、忠厚的性格,对其为官理念有一定影响。
同时,父亲褚亮与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等是至交,对褚遂良学习书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契机,褚遂良年轻时就拜二人为师研习书法,书法造诣也日益见长,深受欧阳询器重。正史《旧唐书·褚遂良传》有记载:“遂良博涉文史,尤工隶书,父友欧阳询甚重之”,这也是褚遂良早期作品可窥见欧阳询法度、虞世南规矩的原因。
同时,褚遂良在隋时曾受教于史陵,史陵为李世民的书法导师,也是汉王李元昌的书法导师,可见在书法学习方面,褚遂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奠定了高的学书起点。
3、侍书唐太宗遍览二王真迹
《旧唐书·列传三十》记载:“太宗尝谓侍中魏徵曰:‘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唐太宗李世民爱好书法,尤喜王羲之,视虞世南为师长,虞世南去世后,他心痛不已,认为无人可以与其讨论书法了。魏征举荐了褚遂良:“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即日召令侍书。
唐太宗痴迷王羲之书法几乎到“走火入魔”的境地,坊间有“萧翼计赚兰亭序”的轶事流传,同时李世民多次诏令天下,全国搜寻王羲之真迹,而负责辨别这些书法真伪的乃是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褚遂良。褚遂良侍书期间,编撰并整理了所有见到的王羲之真迹,并成书《右军书目》。
我国书画鉴定最早可以追溯到六朝,但是历来只有著录和简略的品评,并没有详尽的论证,一直到20世纪中期才有张珩的《怎样鉴定书画》,所以近代著名的文博学者、书画鉴赏大师杨仁恺在《书画鉴定集》中这样描述鉴定家:一、靠广泛的历史和文学知识;二、对美术史的深入理解;三、靠博闻强记;四、靠阅览大量真迹。《旧唐书》有记载:“太宗尝出御府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当时莫能辩其真伪,遂良备论所出,一无舛误”,足以见得褚遂良的学识及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特点的了如指掌,从此
便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升为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后擢升为中书令,成为李世民身边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直至成为托孤重臣。
侍书这个过程,为褚遂良揣摩王羲之笔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所见到的王羲之书法真迹不计其数,对王羲之书法的风骨神韵手摩心追,加上自身的创新能力,最终形成了自己空灵遒劲的“褚体”风格。《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而吝啬赞美言辞的宋代大书画家米芾对他推崇有加:“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
(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
二、褚遂良书法艺术特点
纵观褚遂良整个书法生命周期,特别是成熟于晚期的作品,可以窥见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基于笔法特点可概括为点画藏露结合、转锋换面;结合永字八法来分析,可以总结为:点画神采飞动、姿态各异,横画逆入涩行、韧性十足,竖画挺拔矫健,钩画饱满多变,折画方圆顿挫,提画柔韧刚毅,撇画棱角分明、力达笔端,捺画一波三折;基于结体特点可概括为扁平取势,遒劲研美,以行入楷,姿态婀娜。
(褚遂良《倪宽赞》)
下面就其书法用笔、临摹作品、作品气韵、书艺传承四个维度来详细分析。
1、笔法维度分析褚遂良书法艺术特点
1)早期作品方笔居多,不出北碑与汉隶之藩篱
唐以前的楷书多以韵取胜,且受纸张的限制,多以小楷出现,如钟繇的《荐季直表》和《宣示表》、王羲之《黄庭经》、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等,笔画多圆转,后隋朝《杨文邕墓志》受南北朝碑刻影响,多方笔。
纵观褚遂良的书法作品,首推其楷书。褚遂良在唐朝建立初期随父入唐,在此之前受隋代楷书风格影响,用笔方正、气势开张的特点深入骨髓,但是笔画过于平直僵硬,自然书写性不足。入唐后褚遂良融合虞世南的平和和欧阳询的紧奏,同时在间架结构上,将他们长条字形压缩为横式,以隶书的扁平取势,开始出现自己的风格,但这个时期的作品仍然不出北碑及虞、欧之藩篱,属于其楷书的摸索阶段。
褚遂良早期作品的方笔特点,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中就指出“永兴、登善,颇存古意,然实出于魏”,认为褚得于《龙藏寺》为多,而采虚于《君山》,植干于《贺若谊》,同时康有为又提到:“褚河南《伊阙石龛》出于《吊比干文》、《齐武平五年造像》,皆八分之遗法”,也即褚遂良字体结构多扁式,来源于隶书之八分。
论及褚遂良的书法当属楷书成就最大,其早期的楷书风格迥异,前期的《伊阙佛龛碑》和次年的《孟法师碑》从笔法和结构上看大致相同,但也有细微差异。相同之处是方笔较多,起笔收笔均露锋,行笔单一,笔画粗细变化不大,提按不明显;不同之处则是《孟法师碑》笔画之间的牵丝引带增多,结体较《伊阙佛龛碑》灵活,如《孟法师碑》中“在”字横画倾斜,结构相对紧结,“无”字与《伊阙佛龛碑》和欧、虞作品相较,横画粗细变化及弯曲程度都变大,而在“高”字横折钩的横画明显趋于平正,可以看出处于尝试改变时期,还未形成统一的个人风格。清人李宗瀚在题跋中指出:“道丽处似虞,端劲处似欧,而运以分隶遗法。风规振六代之馀,高古近二王以上,殆登善早年极用意书”,也说明褚遂良试图融汇各家之长,正走在探索自己书风的路上。
苏轼在《东坡集》中这样评价褚遂良:“褚河南书《孟法师碑》清远萧散,微杂隶体”,如“其”“所”“者”等字的长横,可见其早期作品掺杂隶书笔意是常态。截至目前,我们没有看到褚遂良的隶书作品,但从存世作品的起笔和收笔来看,包括存在争议的《大字阴符经》,起笔均有明显的逆锋蚕头之韵味和态势。
孙晓云的《书法有法》从不同侧面对笔法的“古法”进行剖析考证,如毛笔的特性、古人书写姿势考证、唐宋桌椅的出现、搁臂的产生等等,并通过日本空海和尚的执笔图及文字描述,明确“唐代书家执笔‘单苞’和‘双苞’是并存的,是当时供传授的经典执笔法”。从褚遂良仅有的存世资料我们不能断定褚遂良是“拨镫法”还是“五指法”,也无从知晓站立还是坐姿,但是他所呈现出来的笔法姿态是高古而耐人寻味的。
总体概括,褚遂良书法用笔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逆锋起笔平出,收笔驻锋,掺以蚕头燕尾的隶意,呈现疏瘦飘逸的感觉;其次,提按换锋变化丰富,每个点画的提按都变化莫测,细微处见功力;再次,点画相互呼应紧密,相同点画减少雷同,通过牵丝引带巧妙化解。
(褚遂良《伊阙佛龛碑》)
2)、晚期作品一波三折,空灵飞动
褚遂良的晚期作品从材质上可以分为碑刻和墨迹本。目前被认定的《房玄龄碑》和《雁塔圣教序》为褚遂良晚期碑刻作品。张怀瓘有言:“若瑶台青琐,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似不任乎罗绮,铅华绰约,欧虞谢之。”,由此评价可知,褚遂良完全脱离了欧虞的技术范畴,加上后期太宗及好友相继离世,自身心境发生变化,对书法也不断地揣摩与思考,脱胎换骨,自成一派。
《房玄龄碑》为褚遂良52岁所书,《石墨镌华》称:“碑已泐,仅存六百余字,结法与《圣教序》同。”,此碑与《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风格迥异,显而易见其书风已悄然变化。横画已有左低右高的俯仰,竖画也明显地有向内凹而呈背势;捺脚仍存隶意,但增加了行书笔意,字势显得极为活泼。同时,从《房玄龄碑》的清代拓本来看,字体空间均匀,笔画粗细变化较小,此碑可作为褚遂良书风趋于成熟的跨越阶段作品,褚体独有的波桀跳动在此碑出现端倪。
褚遂良晚年巅峰作品《雁塔圣教序》最能体现褚体风范,整体呈现清丽刚劲、遒劲有力之感;笔法则统一规范、方圆结合;线条质感老辣、一咏三叹,弧形线条居多,特别是横画大有力可扛鼎之气势,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此碑融合了虞、欧之楷法,但又完全看不出他们的影子;从整篇作品的气势上看,直逼王羲之之韵味,用笔极其灵活,方圆结合,楷中有隶,楷中有行,结字多扁平瘦劲,笔笔皆能体现褚体之灵动。梁巘曾这样评价褚遂良的书法:“褚书提笔空,运笔灵。自是绝品。”,后人称《雁塔圣教序》如烟袅晴空,最善形状;而《书断》则云:“如美人婵娟,不胜罗绮,嗤为浇漓后学,为轻佻者痛下一针,然自然是成学之误。婉媚道劲,波拂处蜿蜒如铁线;河南《圣教序记》其书右行,从左玩至右,则字字相迎;从右看至左,则笔笔相背。噫!知此斯可与言书矣”。足以见得后人对《雁塔圣教序》的推崇备至,同时,此碑也为中唐颜真卿雄浑开张的结构和气势奠定了基础。《唐人书评》说他的字是:“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不无道理。
墨迹本《倪宽赞》、《大字阴符经》的书家历来有争议,历代学者认为《倪宽赞》是褚遂良晚年作品,但近代学者则以其文中刮去避讳用字与唐代情境不符,且结构呈长条形,用笔亦与褚书有所出入,较似欧体,故认为是宋代临写。而《大字阴符经》神采飘逸、清新华丽、变化多姿,卷尾题有“起居郎臣遂良奉敕书”字样,按照褚遂良的仕途历程看,任起居郎时年纪尚轻,且《大字阴符经》的书写风格与其晚年书风相似,所以后世书家多认定《大字阴符经》为伪作。尽管如此,此帖具备了褚体楷书的主要特点,笔法与“唐人写经”相似度极高,起行收多参以写经笔意,古朴萧逸。元代杨无咎曾云:“草书之法千变万化,妙理无穷。今于褚中令楷书见之,或评之云,笔力雄瞻,气势古淡,皆言中其一。”。所以,笔者认为,《大字阴符经》与褚遂良晚年的书法风格一致,即使为后人模仿书写也不失为一件传世杰作,可作学习褚书笔法的范本。
针对《倪宽赞》、《大字阴符经》有争议一事,笔者认为一个书家在其几十年的书法创作过程中呈现多种风格是非常正常的,且褚遂良性格刚直,两次反对武后登基,招来杀身之祸,按照历朝历代的一贯做法,不排除朝廷将其作品损毁的可能,当然这也是我的臆测,且待后世考古发掘。
(传褚遂良《大字阴符经》)
2、从临摹作品看书法特色
作为唐初的朝廷重臣、唐太宗的贴身侍书官,褚遂良临摹过较多的名家真迹,这里就选择《小楷阴符经》、《褚遂良摹兰亭序》、小楷《乐毅论》作为分析对象进行论述:
1)、《小楷阴符经》
褚遂良59岁奉李世民旨意书写的小楷《阴符经》,卷尾有款识曰“大唐永徽五年岁次甲寅正月初五日奉旨造,尚书右仆射监修国史上柱国河南郡臣褚遂良奉旨写一百廿卷”,说明同一时期写了120卷,但据说褚遂良前后一共写了有190卷之多,现存最为有名的是越州石氏帖刻本。此版刻工十分精良,俊逸劲秀,是学习小楷的较好范本,具备以下特点:
(褚遂良《小楷阴符经》)
2)、《褚遂良摹兰亭序》
针对王羲之《兰亭序》,太宗时期有诸多名家进行临摹。清朝时期乾隆皇帝就基于历代临摹作品的水平高低进行了分类,并将八个最好的版本刻在圆明园的八根柱子上面,史称“兰亭八柱”,第一名为虞世南临本《兰亭序》,第二名即是褚遂良的摹本,第三则为冯承素的钩摹“神龙本”。当然近代书画大家启功先生曾撰文分析冯承素版本最为接近原作,但他也说真迹谁都没见到,所以不在此赘述。
就乾隆皇帝的排名,前三名书家风格迥异。虞世南的笔法源于智永和尚,智永为王羲之的七世孙,其笔法来自于家传,所以可以判定虞世南最得王羲之笔法,他的版本从笔法和韵味上接近原作;“神龙本”《兰亭序》是冯承素采用双勾填墨法进行临摹,布局和字形结构上肯定是各个版本中最准确的,但正是这种勾摹方式导致笔墨和笔势不能一气呵成,不是学习魏晋神韵风度的最好版本;褚遂良师承欧阳询和虞世南,侍书期间近距离接触王羲之真迹3000多幅,所以他是唐代见过并临摹王羲之真迹最多的书家,他临摹的《兰亭序》在意境和书写性上直逼魏晋风度,线条遒劲,方圆结合,完全没有冯承素版本的锋芒毕露,可以说褚遂良版本是了解王羲之和学习褚体的典范。
(褚遂良摹《兰亭序》)
3)、《乐毅论》
《乐毅论》为三国时期魏夏侯玄撰写,它是一篇论述战国杰出军事家、燕国名将乐毅征战敌国时发生的事件以及由此而引发相关的观点论述和历史评判的文章。“书圣”王羲之为了将笔法秘传给儿子王献之,用小楷书写了《乐毅论》和《笔势论》,并告诫儿子:“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臧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诸友”。真迹去向不明,一说战乱时为咸阳老妪投于灶火,一说唐太宗所收右军书皆有真迹,惟此帖只有石刻;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有陪葬昭陵的可能,现存世刻本以《秘阁本》和《越州石氏本》最佳。
褚遂良记录王羲之《乐毅论》摹本作为赏赐曰:“贞观十二年四月九日,奉敕内出《乐毅论》是王右军真迹。令将仕郎直弘文馆冯承素模写,赐司空赵国公长逊无忌、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梁国公房公龄、特进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特进郑国公魏徵、侍中护军安德郡开国公杨师道等六人。于是,在外乃有六本,并笔势精妙,备尽楷则也。褚遂良记。”,足以见得太宗对王羲之《乐毅论》的推崇和重视。所以,褚遂良在编撰的《晋右军王羲之书目》中将王羲之小楷《乐毅论》列为第一。梁陶弘景也曾言:“右军名迹,合有数首:《黄庭经》、《曹娥碑》、《乐毅论》是也”。
褚遂良临摹的《王羲之乐毅论》与《小楷阴符经》基本是两个风格,与王羲之的越州石氏的存世刻本仔细比较,不难发现以下几个变化点:
(褚遂良小楷《乐毅论》)
3、从作品气韵维度分析褚遂良书法艺术特点
书法作品的气韵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产品的审美感受,并不具体到某个点画、某个局部的虚实,是作品整体呈现的意境美。
汉代杨雄的“心画说”、魏晋的“流美论”、唐张彦远的“书画同体论”、北宋米芾的“真趣论”、南宋陈槱的“神气论”、元代陈绎曾的“以法求变论”、明代解缙的“工夫精熟论”、黄道周的书品论、清初姜宸英的“神明说”、梁同书的“不似而似论”等等,莫不将作品气韵与书家性情贯穿整个作品生命期。
1)、曹植赞美洛神的美为“婉若游龙,翩若惊鸿”,笔者认为,用“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来形容褚遂良书法气韵不为过,气韵高古,动静相间,这是其作品气韵的第一个特点。
2)、褚遂良书法气韵“瘦硬通神”,气质非凡。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这样描写书法之美“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所表现出来的气势正是这种“瘦硬通神”的审美情趣,硬而不呆板,但“颜筋柳骨”的柳公权之“硬”与其不可相提并论,因柳的“硬”将唐代书法的“法度”演变到极致,缺少灵气与继续演变的可能。所以,宋代董逌在《广川书跋》中这样评价褚遂良的书法:“疏瘦劲练,又似西汉,往往不减铜筩等书,故非后世所能及也。昔逸少所受书法,有谓多骨微肉者筋书,多肉微骨者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河南(褚遂良)岂所谓瘦硬通神者邪?”。褚遂良书法的整体态势正是筋骨俱存,比例恰到好处。
3)、褚遂书法气韵恢宏畅达,其人德艺双馨。汉代杨雄在《法言.问神》中论及“言”与“书”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心画”说:“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言,难矣哉!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杨雄所说的“书”,既指文章也代指书法,很好的概括了创作者其心其言对其作品质量的核心作用。蔡邕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其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孙过庭在《书谱》中评价书家性情曰:“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性情,形其哀乐”。说明历代书家均将书者之性情修养排在重要地位,强调情感品性注入作品的作用。
对褚遂良而言,注入情感到书法中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自然表达。褚遂良升为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后,不惧皇权,将太宗所有言行均一一记录在册,《新唐书褚遂良传》有记:“帝曰:‘卿记起居,大抵人君得观之否?’,对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也,善恶必记,戒人主不为非法,未闻天子自观史也’”,可见其性格刚毅秉直。如前文所述,褚遂良祖父、父亲在朝为官均豪迈不羁,故其品性养成与其家族传承关系紧密。
清代素有“淡墨探花”之称的王文治在其《快雨堂题跋》中这样描述书法之品韵:“书家品韵,望而可知,辨古人书,当于精神中求之,形貌之似,已落第二义,若纷纷考证年月事迹,相与斗诤,去之更远矣”。所以,王文治品评书法的方式不与时人同,观其品韵是核心,但“贵赏其神韵耳”。唐太宗《论书》说:“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唯求其骨力,及得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极力强调书法骨力洞达的美学要求和气韵冲和的美学艺术思想。
书法作品的气韵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先天的悟性和后天的学识修养修炼而得。透过笔锋看人生,历史上的艺术家比比皆是,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杜牧,笔迹流动秀美;使“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范仲淹,笔迹端庄稳重;“癫疯随我志”的杨凝式,笔迹上能看到他“抑塞磊落”;玩世不恭的米芾,八面出锋变化多端,人生无拘无束;笔力端重挺拔开阔的颜平原,作品中临危不惧的气势扑面而来。对褚遂良来讲,其人生起起落落,知百姓之疾苦,忧国家之未来,为其书法艺术平添了丰厚土壤。
褚遂良留给后人的文章、书论极少,这是一种遗憾。那么我们从褚遂良的《安德山池宴集》一窥其真性情:“伏枥丹霞外,遮园焕景舒。行云泛层阜,蔽月下清渠。亭中奏赵瑟,席上舞燕裾。花落春莺晚,风光夏叶初。良朋比兰蕙,雕藻迈琼琚。独有狂歌客,来承欢宴馀。”,将良朋比作兰花,与他们相处比拥有精美玉佩还要开心,可见其人品高尚和独有千秋的人生价值观。
4、从书论和褚体传承分析褚遂良书法艺术特点
纵观书法史,我们能找到较多书法相关的专业论述,这些书论均与时代相契合,也能看出不同书体的传承。
褚遂良作为唐代楷书的承上启下的桥梁人物,鲜见其书论。笔者认为与当时他所处的时代和其秉性有较大关系,即在两次被武则天贬斥过程中,与其相关的书论或文章被销毁磨灭,因无从考证,暂且不表。但是我们可以从其仕途起伏、师友学术涵养和后学之成就等侧面洞察其艺术特点:
1)、仕途一波三折,造就褚遂良书法遒劲坚韧的思想。一开始被唐太宗李世民重用,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累迁中书令,并与长孙无忌同受唐太宗遗诏辅政;唐高宗李治继位后,达到其政治生涯的巅峰,册封为河南郡公,历任同州刺史、吏部尚书,累迁右仆射,参知政事;后因反对唐高宗册立武则天为后,贬为潭州都督;武后掌权后迁桂州都督,再贬爱州刺史,最终卒于任上。所以,褚遂良在经历仕途起落、好友离世,对生命意义和世态认知悄然变化,促使他艺术思想走向成熟,后期作品出现如“美女婵娟,不胜罗伊”的姿态。
2)、师友学术涵养精深,影响褚遂良书法艺术祈向。唐初四大家之欧阳询、虞世南无论在学术修养或政治智慧都较二十出头的褚遂良高超不少,他们的书法造诣和影响力直接对褚遂良的艺术祈向起到风向标作用。虞世南的《笔髓论》曰:“心为君,妙用无穷,故为君也”,强调书家内心情绪波动对书法创作的影响。欧阳询在《八诀》中这样描述书艺理念:“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这对褚遂良在欧虞的基础上自成一派奠定了基础。
3)、后学将褚体继承发展,推陈出新。后辈学褚体的不在少数,成就较大者有张旭、颜真卿、薛稷、薛曜、柳公权、米芾、赵佶等,近现代孔祥熙也写得一手精妙的褚体,当代有管峻、洪厚甜、钮利刚等老师擅长褚体。
清代王澍在《竹云题跋》中对褚体后学有较详细的描述:“褚河南书,陶铸有唐一代,稍险劲则为薛曜,稍痛快则为颜真卿,稍坚卓则柳公权,稍纤媚则钟绍京,稍腴润则吕向,稍纵逸则魏栖梧,步趋不失尺寸则为薛稷。”,简言之:褚遂良书法写得险绝一些就是薛曜,写得痛快一些就是颜真卿,写得骨感坚定一些则是柳公权,写得纤媚一些就是钟绍京,写得丰腴温润一些就是吕子回,写得纵逸一些就是魏栖梧,足以看出受褚遂良影响的书家各有特色。视颜真卿、柳公权书法为“恶札”的宋四家之一米芾,曾这样称赞褚遂良书法“余初学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且给出“褚遂良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的评价,可知米芾从褚体受益不少。
草书第一大家张旭和唐代书法象征的颜真卿,更是从褚遂良处吸收营养。张旭的《郎官石记》与褚遂良早期的书风较为接近;颜真卿曾向张旭讨教笔法,并潜心研习褚遂良书法,他晚年所提出的“屋漏痕”其源头应源于褚遂良,这种笔法在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薛稷书法中时有体现,而薛稷正是褚体的传承者。
唐人尚法,法度森严,藏锋逆起和顿笔回锋等规矩限制了书法的持续性发展,米芾曾感叹“丑书恶札由此出矣”,足见柳公权将楷书写到了完美的境地,无法再有创新高度。但临习过褚体的书家都知道,褚遂良楷书与行草书可自然过渡,无缝对接,所以褚体可作为终身学习的范本。
4)、褚体传承繁衍,对后世影响极大,但是褚遂良没有被历史列入“楷书四大家”,个人认为原因有三:
①、后人学习颜柳欧赵的基数多,这个与政治不无关联,在此不赘述。
②、褚楷线条灵动,结体多变,是唐楷中变化最多的一支。初学者不易上手,颜柳欧赵相对法度明确,有法可依。
③、排名者的主观喜好,这也是历史选择的必然。
(宋徽宗瘦金体书法作品)
关于褚遂良的祖籍地,据河南偃师褚家庄《褚氏家谱》记载(编撰于1941年),“始祖遂良,唐右仆射也,祖玠、父亮本偃师缑山褚家堂人,后徙杭州,殁后追谥宰相,归葬于偃师,还故土也。祖有五子,季子随来守坟,我皆季子后裔也。”,“始祖坟在缑山之阴、马河村东南,内有八冢”。据了解,河南偃师的尚庄村褚家庄的褚氏一脉,为唐代名臣褚遂良后裔,800余人,占全市人口的0.10%(含伊滨区)。
2、艺术氛围滋养熏陶
褚遂良曾祖父褚炫为南朝齐官吏,官至侍中、吏部尚书;祖父褚玠,南朝陈文帝天嘉年间重臣,官至太子庶子、中书侍郎,褚玠博览群籍,下笔成文,引经据典,不喜好艳丽绮靡的词藻,为人刚毅、果敢决断。
父亲褚亮,十八岁仕南朝陈后主陈叔宝,任尚书殿中侍郎;陈亡后入隋,为东宫学士、太常博士,后贬为西海郡司户;大业十三年(617年),金城校尉薛举割据称王,任亮为黄门侍郎,参与机密;秦王李世民消灭薛举,入唐后为秦王府文学;是唐太宗授予的十八“弘文馆学士”之一,并为《十八学士写真图》作赞。褚遂良在年轻时期就受到父辈们的耳濡目染,熟读各类经典书籍,并继承了他们的正直、忠厚的性格,对其为官理念有一定影响。
同时,父亲褚亮与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等是至交,对褚遂良学习书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契机,褚遂良年轻时就拜二人为师研习书法,书法造诣也日益见长,深受欧阳询器重。正史《旧唐书·褚遂良传》有记载:“遂良博涉文史,尤工隶书,父友欧阳询甚重之”,这也是褚遂良早期作品可窥见欧阳询法度、虞世南规矩的原因。
同时,褚遂良在隋时曾受教于史陵,史陵为李世民的书法导师,也是汉王李元昌的书法导师,可见在书法学习方面,褚遂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奠定了高的学书起点。
3、侍书唐太宗遍览二王真迹
《旧唐书·列传三十》记载:“太宗尝谓侍中魏徵曰:‘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唐太宗李世民爱好书法,尤喜王羲之,视虞世南为师长,虞世南去世后,他心痛不已,认为无人可以与其讨论书法了。魏征举荐了褚遂良:“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即日召令侍书。
唐太宗痴迷王羲之书法几乎到“走火入魔”的境地,坊间有“萧翼计赚兰亭序”的轶事流传,同时李世民多次诏令天下,全国搜寻王羲之真迹,而负责辨别这些书法真伪的乃是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褚遂良。褚遂良侍书期间,编撰并整理了所有见到的王羲之真迹,并成书《右军书目》。
我国书画鉴定最早可以追溯到六朝,但是历来只有著录和简略的品评,并没有详尽的论证,一直到20世纪中期才有张珩的《怎样鉴定书画》,所以近代著名的文博学者、书画鉴赏大师杨仁恺在《书画鉴定集》中这样描述鉴定家:一、靠广泛的历史和文学知识;二、对美术史的深入理解;三、靠博闻强记;四、靠阅览大量真迹。《旧唐书》有记载:“太宗尝出御府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当时莫能辩其真伪,遂良备论所出,一无舛误”,足以见得褚遂良的学识及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特点的了如指掌,从此
便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升为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后擢升为中书令,成为李世民身边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直至成为托孤重臣。
侍书这个过程,为褚遂良揣摩王羲之笔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所见到的王羲之书法真迹不计其数,对王羲之书法的风骨神韵手摩心追,加上自身的创新能力,最终形成了自己空灵遒劲的“褚体”风格。《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而吝啬赞美言辞的宋代大书画家米芾对他推崇有加:“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
(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
二、褚遂良书法艺术特点
纵观褚遂良整个书法生命周期,特别是成熟于晚期的作品,可以窥见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基于笔法特点可概括为点画藏露结合、转锋换面;结合永字八法来分析,可以总结为:点画神采飞动、姿态各异,横画逆入涩行、韧性十足,竖画挺拔矫健,钩画饱满多变,折画方圆顿挫,提画柔韧刚毅,撇画棱角分明、力达笔端,捺画一波三折;基于结体特点可概括为扁平取势,遒劲研美,以行入楷,姿态婀娜。
(褚遂良《倪宽赞》)
下面就其书法用笔、临摹作品、作品气韵、书艺传承四个维度来详细分析。
1、笔法维度分析褚遂良书法艺术特点
1)早期作品方笔居多,不出北碑与汉隶之藩篱
唐以前的楷书多以韵取胜,且受纸张的限制,多以小楷出现,如钟繇的《荐季直表》和《宣示表》、王羲之《黄庭经》、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等,笔画多圆转,后隋朝《杨文邕墓志》受南北朝碑刻影响,多方笔。
纵观褚遂良的书法作品,首推其楷书。褚遂良在唐朝建立初期随父入唐,在此之前受隋代楷书风格影响,用笔方正、气势开张的特点深入骨髓,但是笔画过于平直僵硬,自然书写性不足。入唐后褚遂良融合虞世南的平和和欧阳询的紧奏,同时在间架结构上,将他们长条字形压缩为横式,以隶书的扁平取势,开始出现自己的风格,但这个时期的作品仍然不出北碑及虞、欧之藩篱,属于其楷书的摸索阶段。
褚遂良早期作品的方笔特点,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中就指出“永兴、登善,颇存古意,然实出于魏”,认为褚得于《龙藏寺》为多,而采虚于《君山》,植干于《贺若谊》,同时康有为又提到:“褚河南《伊阙石龛》出于《吊比干文》、《齐武平五年造像》,皆八分之遗法”,也即褚遂良字体结构多扁式,来源于隶书之八分。
论及褚遂良的书法当属楷书成就最大,其早期的楷书风格迥异,前期的《伊阙佛龛碑》和次年的《孟法师碑》从笔法和结构上看大致相同,但也有细微差异。相同之处是方笔较多,起笔收笔均露锋,行笔单一,笔画粗细变化不大,提按不明显;不同之处则是《孟法师碑》笔画之间的牵丝引带增多,结体较《伊阙佛龛碑》灵活,如《孟法师碑》中“在”字横画倾斜,结构相对紧结,“无”字与《伊阙佛龛碑》和欧、虞作品相较,横画粗细变化及弯曲程度都变大,而在“高”字横折钩的横画明显趋于平正,可以看出处于尝试改变时期,还未形成统一的个人风格。清人李宗瀚在题跋中指出:“道丽处似虞,端劲处似欧,而运以分隶遗法。风规振六代之馀,高古近二王以上,殆登善早年极用意书”,也说明褚遂良试图融汇各家之长,正走在探索自己书风的路上。
苏轼在《东坡集》中这样评价褚遂良:“褚河南书《孟法师碑》清远萧散,微杂隶体”,如“其”“所”“者”等字的长横,可见其早期作品掺杂隶书笔意是常态。截至目前,我们没有看到褚遂良的隶书作品,但从存世作品的起笔和收笔来看,包括存在争议的《大字阴符经》,起笔均有明显的逆锋蚕头之韵味和态势。
孙晓云的《书法有法》从不同侧面对笔法的“古法”进行剖析考证,如毛笔的特性、古人书写姿势考证、唐宋桌椅的出现、搁臂的产生等等,并通过日本空海和尚的执笔图及文字描述,明确“唐代书家执笔‘单苞’和‘双苞’是并存的,是当时供传授的经典执笔法”。从褚遂良仅有的存世资料我们不能断定褚遂良是“拨镫法”还是“五指法”,也无从知晓站立还是坐姿,但是他所呈现出来的笔法姿态是高古而耐人寻味的。
总体概括,褚遂良书法用笔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逆锋起笔平出,收笔驻锋,掺以蚕头燕尾的隶意,呈现疏瘦飘逸的感觉;其次,提按换锋变化丰富,每个点画的提按都变化莫测,细微处见功力;再次,点画相互呼应紧密,相同点画减少雷同,通过牵丝引带巧妙化解。
(褚遂良《伊阙佛龛碑》)
2)、晚期作品一波三折,空灵飞动
褚遂良的晚期作品从材质上可以分为碑刻和墨迹本。目前被认定的《房玄龄碑》和《雁塔圣教序》为褚遂良晚期碑刻作品。张怀瓘有言:“若瑶台青琐,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似不任乎罗绮,铅华绰约,欧虞谢之。”,由此评价可知,褚遂良完全脱离了欧虞的技术范畴,加上后期太宗及好友相继离世,自身心境发生变化,对书法也不断地揣摩与思考,脱胎换骨,自成一派。
《房玄龄碑》为褚遂良52岁所书,《石墨镌华》称:“碑已泐,仅存六百余字,结法与《圣教序》同。”,此碑与《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风格迥异,显而易见其书风已悄然变化。横画已有左低右高的俯仰,竖画也明显地有向内凹而呈背势;捺脚仍存隶意,但增加了行书笔意,字势显得极为活泼。同时,从《房玄龄碑》的清代拓本来看,字体空间均匀,笔画粗细变化较小,此碑可作为褚遂良书风趋于成熟的跨越阶段作品,褚体独有的波桀跳动在此碑出现端倪。
褚遂良晚年巅峰作品《雁塔圣教序》最能体现褚体风范,整体呈现清丽刚劲、遒劲有力之感;笔法则统一规范、方圆结合;线条质感老辣、一咏三叹,弧形线条居多,特别是横画大有力可扛鼎之气势,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此碑融合了虞、欧之楷法,但又完全看不出他们的影子;从整篇作品的气势上看,直逼王羲之之韵味,用笔极其灵活,方圆结合,楷中有隶,楷中有行,结字多扁平瘦劲,笔笔皆能体现褚体之灵动。梁巘曾这样评价褚遂良的书法:“褚书提笔空,运笔灵。自是绝品。”,后人称《雁塔圣教序》如烟袅晴空,最善形状;而《书断》则云:“如美人婵娟,不胜罗绮,嗤为浇漓后学,为轻佻者痛下一针,然自然是成学之误。婉媚道劲,波拂处蜿蜒如铁线;河南《圣教序记》其书右行,从左玩至右,则字字相迎;从右看至左,则笔笔相背。噫!知此斯可与言书矣”。足以见得后人对《雁塔圣教序》的推崇备至,同时,此碑也为中唐颜真卿雄浑开张的结构和气势奠定了基础。《唐人书评》说他的字是:“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不无道理。
墨迹本《倪宽赞》、《大字阴符经》的书家历来有争议,历代学者认为《倪宽赞》是褚遂良晚年作品,但近代学者则以其文中刮去避讳用字与唐代情境不符,且结构呈长条形,用笔亦与褚书有所出入,较似欧体,故认为是宋代临写。而《大字阴符经》神采飘逸、清新华丽、变化多姿,卷尾题有“起居郎臣遂良奉敕书”字样,按照褚遂良的仕途历程看,任起居郎时年纪尚轻,且《大字阴符经》的书写风格与其晚年书风相似,所以后世书家多认定《大字阴符经》为伪作。尽管如此,此帖具备了褚体楷书的主要特点,笔法与“唐人写经”相似度极高,起行收多参以写经笔意,古朴萧逸。元代杨无咎曾云:“草书之法千变万化,妙理无穷。今于褚中令楷书见之,或评之云,笔力雄瞻,气势古淡,皆言中其一。”。所以,笔者认为,《大字阴符经》与褚遂良晚年的书法风格一致,即使为后人模仿书写也不失为一件传世杰作,可作学习褚书笔法的范本。
(传褚遂良《大字阴符经》)
2、从临摹作品看书法特色
作为唐初的朝廷重臣、唐太宗的贴身侍书官,褚遂良临摹过较多的名家真迹,这里就选择《小楷阴符经》、《褚遂良摹兰亭序》、小楷《乐毅论》作为分析对象进行论述:
1)、《小楷阴符经》
褚遂良59岁奉李世民旨意书写的小楷《阴符经》,卷尾有款识曰“大唐永徽五年岁次甲寅正月初五日奉旨造,尚书右仆射监修国史上柱国河南郡臣褚遂良奉旨写一百廿卷”,说明同一时期写了120卷,但据说褚遂良前后一共写了有190卷之多,现存最为有名的是越州石氏帖刻本。此版刻工十分精良,俊逸劲秀,是学习小楷的较好范本,具备以下特点:
- 整篇章法采用隶书构图法,呈横势。粗看作品布局无章法,甚至杂乱,完全无钟元常、王右军小楷清晰的行距列距,但放大细看,即可发现规律。即上下字间隔较远,左右字较近,典型的汉隶章法,异常高古。
- 笔法承三国魏钟繇《宣示表》、王羲之《黄庭经》,起笔收笔露锋居多。但与他们不同的是钟繇、王羲之圆笔偏多,褚遂良方笔多且锋利,特别是横画的起笔收笔,与其中楷作品《倪宽赞》有相似处,如“一”“三”“乎”“矣”“天”“手”“宜”“百”等字,小笔画见大气象。
- 字体结构呈扁势。与其成熟时期的作品《圣教序》、《大字阴符经》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与《大字阴符经》有居多相通的地方,如文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天”、“人”、“物”、“之”、“祸”、“万象八卦”的“卦”字的竖画、“莫不蠢然”等。
- 穿插行草书。全篇5个“至”字和2个“胜”字均采用行草书写法,3个“理”的“王”字旁、“者”和“在”的横画和撇画、“自然之道静”的“自”等等均采用牵丝引带的写法,这种处理方式,营造了全篇的动静结合、秀气灵动。
(褚遂良《小楷阴符经》)
针对王羲之《兰亭序》,太宗时期有诸多名家进行临摹。清朝时期乾隆皇帝就基于历代临摹作品的水平高低进行了分类,并将八个最好的版本刻在圆明园的八根柱子上面,史称“兰亭八柱”,第一名为虞世南临本《兰亭序》,第二名即是褚遂良的摹本,第三则为冯承素的钩摹“神龙本”。当然近代书画大家启功先生曾撰文分析冯承素版本最为接近原作,但他也说真迹谁都没见到,所以不在此赘述。
就乾隆皇帝的排名,前三名书家风格迥异。虞世南的笔法源于智永和尚,智永为王羲之的七世孙,其笔法来自于家传,所以可以判定虞世南最得王羲之笔法,他的版本从笔法和韵味上接近原作;“神龙本”《兰亭序》是冯承素采用双勾填墨法进行临摹,布局和字形结构上肯定是各个版本中最准确的,但正是这种勾摹方式导致笔墨和笔势不能一气呵成,不是学习魏晋神韵风度的最好版本;褚遂良师承欧阳询和虞世南,侍书期间近距离接触王羲之真迹3000多幅,所以他是唐代见过并临摹王羲之真迹最多的书家,他临摹的《兰亭序》在意境和书写性上直逼魏晋风度,线条遒劲,方圆结合,完全没有冯承素版本的锋芒毕露,可以说褚遂良版本是了解王羲之和学习褚体的典范。
(褚遂良摹《兰亭序》)
《乐毅论》为三国时期魏夏侯玄撰写,它是一篇论述战国杰出军事家、燕国名将乐毅征战敌国时发生的事件以及由此而引发相关的观点论述和历史评判的文章。“书圣”王羲之为了将笔法秘传给儿子王献之,用小楷书写了《乐毅论》和《笔势论》,并告诫儿子:“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臧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诸友”。真迹去向不明,一说战乱时为咸阳老妪投于灶火,一说唐太宗所收右军书皆有真迹,惟此帖只有石刻;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有陪葬昭陵的可能,现存世刻本以《秘阁本》和《越州石氏本》最佳。
褚遂良记录王羲之《乐毅论》摹本作为赏赐曰:“贞观十二年四月九日,奉敕内出《乐毅论》是王右军真迹。令将仕郎直弘文馆冯承素模写,赐司空赵国公长逊无忌、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梁国公房公龄、特进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特进郑国公魏徵、侍中护军安德郡开国公杨师道等六人。于是,在外乃有六本,并笔势精妙,备尽楷则也。褚遂良记。”,足以见得太宗对王羲之《乐毅论》的推崇和重视。所以,褚遂良在编撰的《晋右军王羲之书目》中将王羲之小楷《乐毅论》列为第一。梁陶弘景也曾言:“右军名迹,合有数首:《黄庭经》、《曹娥碑》、《乐毅论》是也”。
褚遂良临摹的《王羲之乐毅论》与《小楷阴符经》基本是两个风格,与王羲之的越州石氏的存世刻本仔细比较,不难发现以下几个变化点:
- 、点画之间牵丝引带,增加局部灵动性。如“夫求古贤之意”之“古”、“不亦惜哉”之“亦”及多次出现的“扵”等;
- 、变化笔画形态及穿插。如“大甲受放而不怨”之“受”增加点画、“使前贤失指”的“前”改点画为竖画、“生遗燕惠”的“遗”横画穿插、“则与齐之事”的“齐”,以及文中多次出现的“与”“举”的“与字头”变化、及“机”“几”斜钩的穿插运用等;
- 、字形更扁,险绝而不失态。如文中多次出现的“宜”“以”“者”“也”等字。
(褚遂良小楷《乐毅论》)
3、从作品气韵维度分析褚遂良书法艺术特点
书法作品的气韵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产品的审美感受,并不具体到某个点画、某个局部的虚实,是作品整体呈现的意境美。
汉代杨雄的“心画说”、魏晋的“流美论”、唐张彦远的“书画同体论”、北宋米芾的“真趣论”、南宋陈槱的“神气论”、元代陈绎曾的“以法求变论”、明代解缙的“工夫精熟论”、黄道周的书品论、清初姜宸英的“神明说”、梁同书的“不似而似论”等等,莫不将作品气韵与书家性情贯穿整个作品生命期。
1)、曹植赞美洛神的美为“婉若游龙,翩若惊鸿”,笔者认为,用“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来形容褚遂良书法气韵不为过,气韵高古,动静相间,这是其作品气韵的第一个特点。
2)、褚遂良书法气韵“瘦硬通神”,气质非凡。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这样描写书法之美“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所表现出来的气势正是这种“瘦硬通神”的审美情趣,硬而不呆板,但“颜筋柳骨”的柳公权之“硬”与其不可相提并论,因柳的“硬”将唐代书法的“法度”演变到极致,缺少灵气与继续演变的可能。所以,宋代董逌在《广川书跋》中这样评价褚遂良的书法:“疏瘦劲练,又似西汉,往往不减铜筩等书,故非后世所能及也。昔逸少所受书法,有谓多骨微肉者筋书,多肉微骨者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河南(褚遂良)岂所谓瘦硬通神者邪?”。褚遂良书法的整体态势正是筋骨俱存,比例恰到好处。
3)、褚遂书法气韵恢宏畅达,其人德艺双馨。汉代杨雄在《法言.问神》中论及“言”与“书”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心画”说:“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言,难矣哉!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杨雄所说的“书”,既指文章也代指书法,很好的概括了创作者其心其言对其作品质量的核心作用。蔡邕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其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孙过庭在《书谱》中评价书家性情曰:“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性情,形其哀乐”。说明历代书家均将书者之性情修养排在重要地位,强调情感品性注入作品的作用。
对褚遂良而言,注入情感到书法中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自然表达。褚遂良升为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后,不惧皇权,将太宗所有言行均一一记录在册,《新唐书褚遂良传》有记:“帝曰:‘卿记起居,大抵人君得观之否?’,对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也,善恶必记,戒人主不为非法,未闻天子自观史也’”,可见其性格刚毅秉直。如前文所述,褚遂良祖父、父亲在朝为官均豪迈不羁,故其品性养成与其家族传承关系紧密。
清代素有“淡墨探花”之称的王文治在其《快雨堂题跋》中这样描述书法之品韵:“书家品韵,望而可知,辨古人书,当于精神中求之,形貌之似,已落第二义,若纷纷考证年月事迹,相与斗诤,去之更远矣”。所以,王文治品评书法的方式不与时人同,观其品韵是核心,但“贵赏其神韵耳”。唐太宗《论书》说:“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唯求其骨力,及得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极力强调书法骨力洞达的美学要求和气韵冲和的美学艺术思想。
书法作品的气韵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先天的悟性和后天的学识修养修炼而得。透过笔锋看人生,历史上的艺术家比比皆是,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杜牧,笔迹流动秀美;使“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范仲淹,笔迹端庄稳重;“癫疯随我志”的杨凝式,笔迹上能看到他“抑塞磊落”;玩世不恭的米芾,八面出锋变化多端,人生无拘无束;笔力端重挺拔开阔的颜平原,作品中临危不惧的气势扑面而来。对褚遂良来讲,其人生起起落落,知百姓之疾苦,忧国家之未来,为其书法艺术平添了丰厚土壤。
褚遂良留给后人的文章、书论极少,这是一种遗憾。那么我们从褚遂良的《安德山池宴集》一窥其真性情:“伏枥丹霞外,遮园焕景舒。行云泛层阜,蔽月下清渠。亭中奏赵瑟,席上舞燕裾。花落春莺晚,风光夏叶初。良朋比兰蕙,雕藻迈琼琚。独有狂歌客,来承欢宴馀。”,将良朋比作兰花,与他们相处比拥有精美玉佩还要开心,可见其人品高尚和独有千秋的人生价值观。
4、从书论和褚体传承分析褚遂良书法艺术特点
纵观书法史,我们能找到较多书法相关的专业论述,这些书论均与时代相契合,也能看出不同书体的传承。
褚遂良作为唐代楷书的承上启下的桥梁人物,鲜见其书论。笔者认为与当时他所处的时代和其秉性有较大关系,即在两次被武则天贬斥过程中,与其相关的书论或文章被销毁磨灭,因无从考证,暂且不表。但是我们可以从其仕途起伏、师友学术涵养和后学之成就等侧面洞察其艺术特点:
1)、仕途一波三折,造就褚遂良书法遒劲坚韧的思想。一开始被唐太宗李世民重用,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累迁中书令,并与长孙无忌同受唐太宗遗诏辅政;唐高宗李治继位后,达到其政治生涯的巅峰,册封为河南郡公,历任同州刺史、吏部尚书,累迁右仆射,参知政事;后因反对唐高宗册立武则天为后,贬为潭州都督;武后掌权后迁桂州都督,再贬爱州刺史,最终卒于任上。所以,褚遂良在经历仕途起落、好友离世,对生命意义和世态认知悄然变化,促使他艺术思想走向成熟,后期作品出现如“美女婵娟,不胜罗伊”的姿态。
2)、师友学术涵养精深,影响褚遂良书法艺术祈向。唐初四大家之欧阳询、虞世南无论在学术修养或政治智慧都较二十出头的褚遂良高超不少,他们的书法造诣和影响力直接对褚遂良的艺术祈向起到风向标作用。虞世南的《笔髓论》曰:“心为君,妙用无穷,故为君也”,强调书家内心情绪波动对书法创作的影响。欧阳询在《八诀》中这样描述书艺理念:“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这对褚遂良在欧虞的基础上自成一派奠定了基础。
3)、后学将褚体继承发展,推陈出新。后辈学褚体的不在少数,成就较大者有张旭、颜真卿、薛稷、薛曜、柳公权、米芾、赵佶等,近现代孔祥熙也写得一手精妙的褚体,当代有管峻、洪厚甜、钮利刚等老师擅长褚体。
清代王澍在《竹云题跋》中对褚体后学有较详细的描述:“褚河南书,陶铸有唐一代,稍险劲则为薛曜,稍痛快则为颜真卿,稍坚卓则柳公权,稍纤媚则钟绍京,稍腴润则吕向,稍纵逸则魏栖梧,步趋不失尺寸则为薛稷。”,简言之:褚遂良书法写得险绝一些就是薛曜,写得痛快一些就是颜真卿,写得骨感坚定一些则是柳公权,写得纤媚一些就是钟绍京,写得丰腴温润一些就是吕子回,写得纵逸一些就是魏栖梧,足以看出受褚遂良影响的书家各有特色。视颜真卿、柳公权书法为“恶札”的宋四家之一米芾,曾这样称赞褚遂良书法“余初学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且给出“褚遂良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的评价,可知米芾从褚体受益不少。
草书第一大家张旭和唐代书法象征的颜真卿,更是从褚遂良处吸收营养。张旭的《郎官石记》与褚遂良早期的书风较为接近;颜真卿曾向张旭讨教笔法,并潜心研习褚遂良书法,他晚年所提出的“屋漏痕”其源头应源于褚遂良,这种笔法在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薛稷书法中时有体现,而薛稷正是褚体的传承者。
唐人尚法,法度森严,藏锋逆起和顿笔回锋等规矩限制了书法的持续性发展,米芾曾感叹“丑书恶札由此出矣”,足见柳公权将楷书写到了完美的境地,无法再有创新高度。但临习过褚体的书家都知道,褚遂良楷书与行草书可自然过渡,无缝对接,所以褚体可作为终身学习的范本。
4)、褚体传承繁衍,对后世影响极大,但是褚遂良没有被历史列入“楷书四大家”,个人认为原因有三:
①、后人学习颜柳欧赵的基数多,这个与政治不无关联,在此不赘述。
②、褚楷线条灵动,结体多变,是唐楷中变化最多的一支。初学者不易上手,颜柳欧赵相对法度明确,有法可依。
③、排名者的主观喜好,这也是历史选择的必然。
(宋徽宗瘦金体书法作品)
三、褚遂良书艺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借鉴和启示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褚遂良的书法艺术之路,告诫新时代的我们,艺术家继承优秀的的传统艺术,要有崇高的品性作基础,要有对后学不吝培养的情怀,要有不断突破的创新精神,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担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1. 固本索源,修炼品性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褚遂良的书法艺术之路,告诫新时代的我们,艺术家继承优秀的的传统艺术,要有崇高的品性作基础,要有对后学不吝培养的情怀,要有不断突破的创新精神,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担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褚遂良由隋入唐,年轻时期追慕众多良师益友,从碑学到帖学、从史游到虞欧、再上追魏晋,厚积薄发,广收博取为己所用,最终硕果累累。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有独天独厚的优势,国家不遗余力对艺术发展的支持、不计其数的考古发掘、充栋盈车的高清书法印刷字帖、雨后春笋般的名家涌现等等,让普罗大众都有机会接触和学习书法。在人人都可能成为书法家的时代里,我们还不能学好书法,实在是对不起老祖宗遗留给我们的艺术宝库。
1)、练好“童子功”。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基本的规则、法度,书法也不例外,没有扎实的线条基础和谋篇布局的意识,学习书法是无稽之谈。“当代草圣”林散之60岁开始学草书,启功见到他的草书也脱帽三鞠躬,郭沫若也曾对他的书法赞赏不已。要知道他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1930年的时候就跟国画大师黄宾虹学习绘画,在此之前他已在行书和楷书上有所造诣,只是早年没有学习草书而已,可见楷行“童子功”的重要性。曾巩《墨池记》记载:“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可见书圣基本功之扎实程度。
2)、切忌闭门造车。书法爱好者不能局限于个人书斋小天地,要走出去与高手交流切磋,现场观摩专业的书法展览。2022年初,湖北卫视一档节目曾现场报道一中年男子痴迷书法几十年,几乎抛家弃子,谁知其作品被专家现场狠批,不禁让人唏嘘。痴迷书法并没有错,但几十年一直在自我陶醉,根本没有理解书法之堂奥,究其根源还是视野的局限性。
3)、端正书法学习动机,提升个人修养。2021年5月12日,中国书协发布《通报》指出福建省曾锦溪的七届兰亭奖入展作品涉嫌抄袭,取消其七届兰亭奖入选资格,实属不雅。当前各路牛鬼蛇神均以“书法家”自居,更有甚者,号称“天下第一”、“当代王羲之”、“草书鼻祖”等等,且不说其水平如何,单就这头衔就贻笑大方,实属动机不纯。
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启功先生曾谈过一段往事,有一张姓农村小伙带着习作拜访他,希望得到指点,为了不打击小伙子的热情,客气地说了几句鼓励的话。十多年过去小伙子毫无建树,家人劝他放弃,他却说,启功先生都说我写的不错,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成书法家的。
关于书法家的头衔,启功先生曾说:“我称不上书法家,书法和画画只是我的业余爱好!”,足见启功老先生的谦卑和不为虚名所诱惑的高尚情操。
4)、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特别是书法史的学习。当前书法届普遍存在只学技法而忽略对书法理论知识的学习,须不知书法史、汉字演变、世界艺术史、书画鉴定等理论知识是提升整体认知的重要环节。在当前的国展中,多有评委感慨参赛选手繁简字混用、滥用异体字、草法不规范导致落选;202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新年礼盒《五福迎春·人文年礼2021》把“福”和“祸”弄混,引起轩然大波,成为笑谈。
2. 注重对书法人才的培养,薪尽火传
1)、练好“童子功”。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基本的规则、法度,书法也不例外,没有扎实的线条基础和谋篇布局的意识,学习书法是无稽之谈。“当代草圣”林散之60岁开始学草书,启功见到他的草书也脱帽三鞠躬,郭沫若也曾对他的书法赞赏不已。要知道他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1930年的时候就跟国画大师黄宾虹学习绘画,在此之前他已在行书和楷书上有所造诣,只是早年没有学习草书而已,可见楷行“童子功”的重要性。曾巩《墨池记》记载:“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可见书圣基本功之扎实程度。
2)、切忌闭门造车。书法爱好者不能局限于个人书斋小天地,要走出去与高手交流切磋,现场观摩专业的书法展览。2022年初,湖北卫视一档节目曾现场报道一中年男子痴迷书法几十年,几乎抛家弃子,谁知其作品被专家现场狠批,不禁让人唏嘘。痴迷书法并没有错,但几十年一直在自我陶醉,根本没有理解书法之堂奥,究其根源还是视野的局限性。
3)、端正书法学习动机,提升个人修养。2021年5月12日,中国书协发布《通报》指出福建省曾锦溪的七届兰亭奖入展作品涉嫌抄袭,取消其七届兰亭奖入选资格,实属不雅。当前各路牛鬼蛇神均以“书法家”自居,更有甚者,号称“天下第一”、“当代王羲之”、“草书鼻祖”等等,且不说其水平如何,单就这头衔就贻笑大方,实属动机不纯。
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启功先生曾谈过一段往事,有一张姓农村小伙带着习作拜访他,希望得到指点,为了不打击小伙子的热情,客气地说了几句鼓励的话。十多年过去小伙子毫无建树,家人劝他放弃,他却说,启功先生都说我写的不错,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成书法家的。
关于书法家的头衔,启功先生曾说:“我称不上书法家,书法和画画只是我的业余爱好!”,足见启功老先生的谦卑和不为虚名所诱惑的高尚情操。
4)、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特别是书法史的学习。当前书法届普遍存在只学技法而忽略对书法理论知识的学习,须不知书法史、汉字演变、世界艺术史、书画鉴定等理论知识是提升整体认知的重要环节。在当前的国展中,多有评委感慨参赛选手繁简字混用、滥用异体字、草法不规范导致落选;202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新年礼盒《五福迎春·人文年礼2021》把“福”和“祸”弄混,引起轩然大波,成为笑谈。
1)、中小学要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开设艺术课堂的要求。充分保障教材权威,积极组建书法社团,定期开展书法比赛,形成人人爱书法,人人练书法的良好氛围。据了解,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的校名一直由学校书法最优秀的孩子题写,每隔几年换一次,此举值得国内中小学校推广。
2)、拥有书法专业的大学加强校内外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将有经验有实力的书法家请进来,不能局限于本校教师教学,同时与国内外书法专业大学交流互动,共谋发展。在这方面,河北美术学院走在全国前列,据了解国内众多书画名家和国展高手均被聘请为该校特聘教授,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开阔视野,并不定期举行享受批评成果展、中韩年展、师生书法篆刻作品展、当代大草十家学术邀请展、河北美术学院草书探索展等,这对于提升“学院派”的审美和眼界大有裨益。
3)、大力培养专业的书法教师队伍。我国目前有近50万所中小学校,即使每所学校分配一名书法专职教师也需50万人,以目前大学培养的书法教师进度来看,至少需20年以上。所以,将现有的非专职教师类书法家纳入教师队伍可以作为填补缺口的方案之一。日前,湖北省书法家协会、湖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正在积极组织书法教师培训、书法进校园等活动,成绩斐然。
4)、企事业单位打造书法学习的良好氛围。笔者曾在深圳华为公司任职10多年,亲眼目睹了其书画协会的组建到壮大,目前会员近千人,且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全球书画艺术大赛,影响力可见一斑。所以,国内其他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也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书法学习园地,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3. 根植传统,继承中发展
2)、拥有书法专业的大学加强校内外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将有经验有实力的书法家请进来,不能局限于本校教师教学,同时与国内外书法专业大学交流互动,共谋发展。在这方面,河北美术学院走在全国前列,据了解国内众多书画名家和国展高手均被聘请为该校特聘教授,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开阔视野,并不定期举行享受批评成果展、中韩年展、师生书法篆刻作品展、当代大草十家学术邀请展、河北美术学院草书探索展等,这对于提升“学院派”的审美和眼界大有裨益。
3)、大力培养专业的书法教师队伍。我国目前有近50万所中小学校,即使每所学校分配一名书法专职教师也需50万人,以目前大学培养的书法教师进度来看,至少需20年以上。所以,将现有的非专职教师类书法家纳入教师队伍可以作为填补缺口的方案之一。日前,湖北省书法家协会、湖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正在积极组织书法教师培训、书法进校园等活动,成绩斐然。
4)、企事业单位打造书法学习的良好氛围。笔者曾在深圳华为公司任职10多年,亲眼目睹了其书画协会的组建到壮大,目前会员近千人,且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全球书画艺术大赛,影响力可见一斑。所以,国内其他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也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书法学习园地,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1)、结合时代,在继承中发展。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靳尚谊在“我看中央广电总台《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一文中讲到:“在我看来,紧跟时代潮流、反映时代生活的艺术表现就是创新”。试想如果褚遂良被前辈们的书体和影响力所束缚,一定不会脱胎换骨,褚遂良的创新表现在思想创新和实践创新,两者有机结合开创了楷书的新局面。
孙过庭在《书谱》中就已明确提出书法创新的方向,我们可借鉴一二:“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书法要继承古代经典,但又不能完全脱离时代,应在沿袭中有创新,在继承中发展。
2)、根植传统,力求变化。当今国展及各大书法赛事遍地开花,获奖书体、书写内容、拼接形式等造就了千篇一律的不良风气,给整个书坛蒙上一层墨守成规的既视感。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铁林曾指出国展的弊病:抄袭严重,展览体泛滥,失去个人风格。针对个体和书坛如何营造创新氛围的问题,中书协主席孙晓云曾指出:“如果没有承传,根本上谈不上创新”。所以,脱离书法本质的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021年,某书法教授举办了大型书法展,作品涵盖了不同书体创作,乱书、巨书、竹书、VR书法等不同形式,引起极大反响。但笔者认为,推广书法的出发点很好,但超前的书写形式和视觉冲击值得商榷。
4. 为人民服务,对时代负责,提升书法号召力
孙过庭在《书谱》中就已明确提出书法创新的方向,我们可借鉴一二:“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书法要继承古代经典,但又不能完全脱离时代,应在沿袭中有创新,在继承中发展。
2)、根植传统,力求变化。当今国展及各大书法赛事遍地开花,获奖书体、书写内容、拼接形式等造就了千篇一律的不良风气,给整个书坛蒙上一层墨守成规的既视感。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铁林曾指出国展的弊病:抄袭严重,展览体泛滥,失去个人风格。针对个体和书坛如何营造创新氛围的问题,中书协主席孙晓云曾指出:“如果没有承传,根本上谈不上创新”。所以,脱离书法本质的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021年,某书法教授举办了大型书法展,作品涵盖了不同书体创作,乱书、巨书、竹书、VR书法等不同形式,引起极大反响。但笔者认为,推广书法的出发点很好,但超前的书写形式和视觉冲击值得商榷。
褚遂良为阻止高宗册封武则天为后,冒死直言进谏,于高官厚禄而不顾,可见他心中装有黎民百姓,装有仁义礼智信,装有世间真善美。他有将书法艺术发扬光大的理想,他有不遗余力提携后学的宽广心胸,他有承担楷书创新的社会担当。
伟大的艺术家不能仅满足于创作几幅优秀的艺术品,而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考虑如何将“优秀”有序传播,这才是对艺术、对时代负责。
1)、书法应充分体现社会公益价值。各级书法团体应积极组织送文化下乡、送书法进校园、送书法进军营、送福等活动;
2)、书法要作为不用行业之间沟通交流的纽带。可融入不同行业的文化形态,如茶道、京剧、舞蹈、音乐剧、大型团体活动等。
3)、书法应作为海峡两岸沟通的桥梁。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建立两岸人民心灵的契合。”,同文同种,文化成为两岸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纽带。例如,2011年6月在两岸有识之士的共同推动下,分离数百年的《富春山居图》的“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在台北实现合璧展出,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一段佳话,也为两岸文化交流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作为中国与世界联结的文化纽带,提升书法号召力。2009年,中国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境遇之下,书法可重振中华文化的信心。目前,全球有约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笔者认为可邀请不同的国内书法专家定期授课,让世界人民真正体会中华几千年文化的魅力。
1942年,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2014年,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到:“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艺术为人民服务、对时代负责的重大责任和现实意义。
后记:
综上,当代艺术家要以书艺养性情,以性情促书艺;书法艺术本身要立足其核心价值,为艺术本身增彩,为社会服务,为世界文化共荣效力。
存此初心,定能将中华文化播撒到世界每个角落!
伟大的艺术家不能仅满足于创作几幅优秀的艺术品,而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考虑如何将“优秀”有序传播,这才是对艺术、对时代负责。
1)、书法应充分体现社会公益价值。各级书法团体应积极组织送文化下乡、送书法进校园、送书法进军营、送福等活动;
2)、书法要作为不用行业之间沟通交流的纽带。可融入不同行业的文化形态,如茶道、京剧、舞蹈、音乐剧、大型团体活动等。
3)、书法应作为海峡两岸沟通的桥梁。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建立两岸人民心灵的契合。”,同文同种,文化成为两岸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纽带。例如,2011年6月在两岸有识之士的共同推动下,分离数百年的《富春山居图》的“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在台北实现合璧展出,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一段佳话,也为两岸文化交流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作为中国与世界联结的文化纽带,提升书法号召力。2009年,中国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境遇之下,书法可重振中华文化的信心。目前,全球有约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笔者认为可邀请不同的国内书法专家定期授课,让世界人民真正体会中华几千年文化的魅力。
1942年,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2014年,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到:“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艺术为人民服务、对时代负责的重大责任和现实意义。
后记:
综上,当代艺术家要以书艺养性情,以性情促书艺;书法艺术本身要立足其核心价值,为艺术本身增彩,为社会服务,为世界文化共荣效力。
存此初心,定能将中华文化播撒到世界每个角落!
张学能艺术简介
云鹤草堂书院创始人
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
湖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少年分会副会长
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湖北省书画家协会会员
湖北省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
【个人简介】
张学能,湖北黄冈人,现居武汉,斋号云鹤草堂,大学本科学历。8岁临池学书,五体兼修,擅长楷书、草书。书法作品及理论文章曾发表于《书法艺术网》、《中国硬笔书法网》、《冠盛报》、《华为人报》、《山西生活晨报》、《书法报》等。书画作品曾在华为公司深圳总部、湖南大学图书馆、深圳市美术馆、武汉博物馆、武汉益合美术馆、湖北省美术院、武昌红巷艺术馆等展出。作品被广东省总工会、武汉长江文明馆、唐山司法局、贵州省都匀市图书馆、书法报社等单位和个人收藏。
【部分参展经历】
2023年 书法报“德化杯”全国书法海选大赛 (书法报社&德化宣传部&德化文联)
2022年 “尚意”湖北省第三届书法小品展(湖北省书法家协会)
2022年 第四届武汉市书法正草隶篆行五体书法展 (武汉市书法家协会)
2022年“喜迎二十大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国书法篆刻主题展 (书法报社&苏州市书协)
2021年 首届“极目新闻杯”国际汉字书写大赛二等奖 (湖北硬笔书法家协会&楚天都市报)
2018年 2018年中日友好书画展(北京师范大学.日本广岛墨彩绘)
2018年 “篁溪雅韵”东莞市第二届书法双年展(东莞市书法家协会)
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
湖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少年分会副会长
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湖北省书画家协会会员
湖北省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
【个人简介】
张学能,湖北黄冈人,现居武汉,斋号云鹤草堂,大学本科学历。8岁临池学书,五体兼修,擅长楷书、草书。书法作品及理论文章曾发表于《书法艺术网》、《中国硬笔书法网》、《冠盛报》、《华为人报》、《山西生活晨报》、《书法报》等。书画作品曾在华为公司深圳总部、湖南大学图书馆、深圳市美术馆、武汉博物馆、武汉益合美术馆、湖北省美术院、武昌红巷艺术馆等展出。作品被广东省总工会、武汉长江文明馆、唐山司法局、贵州省都匀市图书馆、书法报社等单位和个人收藏。
【部分参展经历】
2023年 书法报“德化杯”全国书法海选大赛 (书法报社&德化宣传部&德化文联)
2022年 “尚意”湖北省第三届书法小品展(湖北省书法家协会)
2022年 第四届武汉市书法正草隶篆行五体书法展 (武汉市书法家协会)
2022年“喜迎二十大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国书法篆刻主题展 (书法报社&苏州市书协)
2021年 首届“极目新闻杯”国际汉字书写大赛二等奖 (湖北硬笔书法家协会&楚天都市报)
2018年 2018年中日友好书画展(北京师范大学.日本广岛墨彩绘)
2018年 “篁溪雅韵”东莞市第二届书法双年展(东莞市书法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