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不能忽视书法在博物馆中的缺失

2022-07-29 11:03:01 来源: 点击:
 

 
不能忽视书法在博物馆中的缺失
■ 陈履生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
 
        博物馆的力量是巨大的。然而,博物馆的力量需要发掘,需要发挥。
 
  在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发展中,博物馆力量的发挥以及发挥的水平不尽相同。因为博物馆的状态与国家经济、文化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关键还是博物馆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还有文化的传统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在中国,公立博物馆虽然只有110年的发展历史,可是,近年来博物馆的发展是超常的,社会对于博物馆的期望也比过去更为强烈,希望以博物馆来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当代文化的建设,树立当代社会的文明形象。因此,出现了一些异象,有的地区希望一年之内或数年之间就能够建造100座或者1000座博物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博物馆也反映文化资源的状态,一定的数量和质量是建立博物馆的基础。一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决定了应该有一些与之相适应的博物馆,而并不是现实中的那种大而不全、小而不精,也不是那种同质化和千篇一律,更不是那种捉襟见肘。不管现状如何,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书法在博物馆中的缺失是不应该的。时至今日,在中国还没有一座国家级的书法博物馆,也没有一座国家级的陶瓷博物馆,于情于理都是不应该的。当然,这不是振臂一呼,也不是一般性的倡导就能实现的。客观来说,国家并不缺少历代书法的遗存,然而,它们散存在各地,难以集中,因此也就缺少建成国家级书法博物馆的藏品基础,利用博物馆的力量来弘扬书法文化的传统,就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就成为明显的不足。毫无疑义,利用博物馆的力量来挖掘书法文化资源,推动当代书法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今,不要说在中小城市,即使在一线城市,到哪里能够看到完整呈现中国书法发展历史的长期陈列?而能够代表国家文化的书法却不能在博物馆中看到它的历史发展和杰出成就,其重要性又如何体现?说重要而看不到,这在21世纪的现代文明社会中是难以想象的。现在常听说“文化自觉”,可是,在博物馆中却看不到对于弘扬中国传统书法的文化自觉,更难以看到文化自信。
 


央视《国家宝藏》节目用科技模拟王羲之经典书法珍品(电视截图)
 
  显然,我们没有必要建一座所谓的数字化的“博物馆”,也没有必要建一座只有书法复制品和图片的“博物馆”,那只是关于书法的宣传教育馆。如果仅仅是为了书法的一般的宣传教育,那建“馆”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书法博物馆需要原作,而观众需要通过观赏原作看到古代书法的精气神,而不仅仅是图像。显然,建立国家级的书法博物馆的重要性,如同建立国家级的陶瓷博物馆一样,是在一个泱泱大国,在有着超越五千年书写历史的国家,有这样一座能够反映中国文化特征的书法博物馆的存在,以此来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实在是一种必须。而利用博物馆的力量来推动当代书法的发展,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无疑,我们的博物馆布局与发展还不尽如人意,这也是和国家文化资源的现状紧密关联的。如今走进各级博物馆之中,只有少许的博物馆能有一个书法(画)展厅,而且良莠不齐,而多数的省级博物馆都缺少一个书法展厅,既看不到书法发展的整个历史,也看不到书法在区域内发展的具体情况。这是因为有的博物馆没有馆藏,有的是有少许;有的是地方性;有的是少数书家,如此,就难以看到博物馆与中国书法的关系,也就难以看到博物馆推动传统书法发展的力量。当然,我们有山东曲阜、西安以及其他一些地方的碑林,但它们也只是反映一个时间段而难以呈现一个整体的书法发展的全貌。可是,除了碑,还有帖。帖在哪里?不是说没有,而是在博物馆中难得看到,或者根本就看不到。对于绝大多数公众来说,为了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不可能是四处寻访;能够四处寻访的那可能只是极少数的爱好者,而博物馆面对的是城市中的大众,是中小学生。如果中小学生在博物馆中见不到书法史的陈列,见不到历代书法原作,见不到书法精品,即使现在书法进了课堂,也难以让他们接受重要性的宣教。
 
《国家宝藏》节目推介的李白《上阳台帖》
 
  因此,有必要通过建立一个国家级的书法博物馆,利用国家的力量在一定范围之内把那些散存在各地博物馆中的历代书法藏品集中起来,让沉睡在博物馆、美术馆中的历代书法文物活起来。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筹建中国历史博物馆,而调动了各地收藏的文物,建构了一个代表国家的中国通史陈列。这是可以参照的案例。集合历代书法作集中展示,让人们看到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传统以及它的丰富内涵,以彰显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信如果有这样的博物馆,那么,博物馆的力量才是巨大的。
 
        来源|书法报编辑部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