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书法何以“独有千古”

2021-08-03 14:52:02 来源: 点击:
 

 
        继还原大师、翰墨千秋展览之后,何绍基书法展近日在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这是五年之内,何绍基个展第三次在湖南展出。与前两次展览侧重还原了何绍基作为一代书法大师的整体成就不同,此次展览以“独有千古”为主题,单独展出了近七十件何绍基的书法作品,汇集了湖南馆藏与私人收藏的早中晚期代表作。展览开幕以后,在青年书法家匡正导览下,借观展机会再一次走近这位清代传奇书家何绍基。
 
 
展览现场
 
        展览为何以“独有千古”为题?匡正介绍,中国书法发展的主体脉络到宋代已经初步完成,明清之际,得以更加丰富与多元。何绍基作为清代最有代表性的书法家,因其遥接千古的取法和诸体兼融的杰出实践,成为了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本身具有了向千年书法致敬的能量。此外,何绍基对于书法的独特理解和实践影响至今。他自己曾说:“书虽一艺,然与性道通”,便是证明何绍基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参悟了生命的大道,而终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曾国藩也说:“讲诗文而艺通于道者,则何子贞也”,又说“子贞书法,必传千古无疑”,可见何绍基书法在当时已经具有书法之外的影响,于今天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何绍基(1799—1873年),湖南道县(道州)人,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他曾先后做过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总纂协修、武英殿纂修等朝廷史馆文职官员。咸丰二年(1852),由侍郎张芾保举,得到咸丰帝两次召见并被委任为提督四川学政,时年五十四岁。何绍基入蜀上任后,就采取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如革除陋规,严劾贪官等,从而得罪了不少地方权贵,遭到了他们的攻击和诽谤。这样,他在位不满三年,就被上司以“信口雌黄,肆意妄言”之罪名而罢官降职,从此基本结束了他的政宦生涯。此后,他绝意仕途,在友人相邀下,曾先后担任过济南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浙江孝廉堂等讲席,主持苏州书局、扬州书局的工作,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文化教育事业和书法艺术中。
 
 
 
        展览以两幅扇面作品开启。这两幅扇面分别是何绍基中年和晚年的行书作品,轻松缠绵的笔调引人入胜。紧随其后,是何绍基书写的三件斋名作品。

隶书 《闇斋》 何绍基 65.5x35cm
 
        此横额手书「闇斋」,笔法苍劲古朴,隶中有籀篆意,汉魏碑书古风溢于书表,寓流动于平正,举重若轻,游刃有余,金石味浓厚,体现了何绍基在隶书方面的独特实践。
 
        这件作品没署年款。从何绍基书风阶段来甄别,应是他晚年所作。何绍基师从金石学家阮元,受其影响,清中晚期书法界扬碑抑帖兴起后,何绍基继承师志,力倡碑学,不废帖学,将邓石如、伊秉绶取法汉魏碑版入书的传统发扬光大,加之他在创作技法上的自我意识,使其成为“开光宣以来书派”的一代宗师。他晚年以篆、隶笔法偶尔写兰竹石,寥寥数笔,颇具金石之气。
 

行书“香雪吟馆”水墨泥金纸本?镜心 37×161cm 1863年
 
        这一年何绍基六十五岁,主讲长沙城南书院。是年二月,何绍基自长沙启程作岭南游,三月乘坐火轮到澳门与香港,七月后自广州返回长沙。这件作品署款书于羊城,正是他从香港回到广州的时间。这是何绍基晚年的一件精品力作。何绍基大约从六十岁以后开始大量临写篆隶,在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到,不仅有早年行楷的端严,更将篆隶逆锋笔法融入其间,而达于一种沉郁、朴实又内含劲健的一种状态,同时这件作品非常完整,品相颇佳,是何绍基书法的一件标准件。
 
        作为一代书法宗师,何绍基书法由帖学入门,继从北碑中获取养分,最终走上一条重碑学而兼之帖学的书法创作之路。他行书中参有篆意,于纵横欹斜中见规矩,恣肆中透秀逸,晚期多作篆书和隶书,上溯秦汉六朝,最终将楷、隶、篆、行融为一体,风范独造。
 

楷书 《泉山墓表》 何绍基 37.5x295cm 清道光十二年(1832)湖南省博物馆藏
 
        这是整个展览中,何绍基最早的一件作品。 何绍基习书,最初是在父亲的指导下临欧楷,二十七岁在济南偶得魏碑《张黑女墓志》宋拓孤本,研读多年。之后长期临写颜书,壮年所作的小楷和榜书都具有浓厚的颜字风格,这一时期作品尽显中和之美。年近五十时,何绍基开始取法欧书《道因碑》,吸收了小欧行笔的险峻,整体风格渐渐走向奇崛。三十四岁时,何绍基应岳麓书院山长欧阳厚均的邀请为其父母合葬墓书写墓表。从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出,何绍基学习颜书与欧书的明显影子,全篇正文楷书皆有颜字《麻姑仙坛记》的笔法,而在字的体势上又明显看的出欧书的影子,于此可见,何绍基的善学与会通。“泉山墓表”四个字的篆额,虽然笔法还不够老练,然何绍基篆书的体势已经可见,此作可以作为何绍基早年取法和实践的一件阶段性标准作品,对于研究何绍基书法风格的流变,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在这件作品中,也看得出何绍基在书法实践上的早慧。
 

行草 诗稿横披 何绍基 26.4x55cm 清同治元年(1862) 湖南省博物馆藏
 
        这件作品是何绍基六十四岁时写的一件手札,其中内容被镌刻在永州浯溪碑林颜真卿摩崖大唐中兴碑之侧。
 
        六十四岁那年,何绍基从长沙坐船到桂林,再次途经永州祁阳。祁阳湘江边上的浯溪碑林,镌刻着颜真卿书写的摩崖石刻《大唐中兴碑》。安史之乱平定后不久,祁阳任上的唐代名臣元结写下了一篇宏文《大唐中兴颂》,随即请颜真卿书写,镌刻在湖南永州湘江边的摩崖石壁上,可谓鸿篇巨制堂皇正大。何绍基自道州出,一生中共计五次回到道州老家,一来一回,便有十次途径此处,所以他在手札中写到“归舟十次过浯溪,两翻手拓中兴碑,细观笔势虽壮阔,中有细筋坚若丝”,可见颜真卿大唐中兴碑对何绍基的影响之大。
 
        匡正介绍,颜真卿的书品人品都是历代楷模,而颜书巍峨确有顶天立地之气概,何绍基作为学颜的代表性书家,不仅对颜书膜拜,更被颜真卿的人格所感召,于是便有了归舟十次、两翻手拓的经历。至于诗中后两句形容颜真卿书法,也足见其学颜心得。在何绍基的楷书作品中,也做到了细筋坚若丝的境地,这件作品也可以体现出何绍基的书学思维。
 

隶书 临《张迁碑》 何绍基 31.5x49cmx24
 
        据何绍基孙何维朴记载,六十岁以后,何绍基开始大量临习于篆隶,从济南泺源书院到长沙城南书院,他遍临汉碑,曾临习张迁碑、礼器碑多达百余通。他的隶书用笔看似率意,实则一丝不苟,最终熔铸汉碑而自出一格,形成了古茂沉郁的篆隶风范,影响后世书家甚多,如之后曾熙、李瑞清等莫不受到何绍基篆隶笔法的影响。此件何绍基临张迁碑正是其晚年功课之临本,一丝不苟中可见何绍基贯穿于终生的勤奋刻苦和用心力学之功。
 
        何绍基的学问也非同一般。何绍基出身名门,自十三岁即有诗稿存世,遍读杜、韩、苏、黄等名家诗作,并学习苏轼等人质朴淡然的风格进行创作,以学问、金石考证等入诗,为宋诗派的重要人物。宦游多年,来往者非名流即时俊。作品集有《东洲草堂诗钞》《东洲草堂文钞》《使闽草》《使黔草》《使粤草》《峨眉瓦屋游草》《惜道味斋诗钞》《金陵杂咏》等。其学名常被书名所掩,以至于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对何绍基的学问都没有过多的评价,而作为学者的何绍基,在文学、金石方面的成就也是后世学者应该关注的。此次展出的书法作品中,也能一窥何绍基的学问修养和文人情怀。
 

 

 

 

行草 《种竹日记》4 何绍基 27.5x22.4cm 清道光二十七年至道光二十八年(1847-1848)湖南省博物馆藏
 
        《种竹日记》写于1847年夏天到1848年秋天,时年何绍基正是接近五十岁的年纪。日记中记载了何绍基与友人的许多日常,更记录了他这一年中许多生活的细节和交游。那一年,寓居京城的何绍基因进言不被采纳而辞去“国史馆提调”一职,闲居中的他常常与好友在午后习字、鉴古、赏画、读书、饮酒、分韵、郊游。据统计,记录于种竹日记中的朋友名单超过百余位,有思想家如魏源、龚自珍、林则徐,也有文人学者、藏家如阮元、包世臣、程恩泽、张祥河等,与苗夔(仙露)和张穆(石州)最为亲密。除了聚会郊游,何绍基经常外出搜集金石碑版,日记中提到他去琉璃厂鉴赏购买古玩字画近百次,还记录了他最爱吃的饭馆如陶然亭和文昌馆。
 
        匡正更欣赏这件作品中的自在轻松:“作为记录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日记历来被研究者看重,何绍基日记中所体现的学习、交游、生活,都是研究何绍基最为珍贵的史料。同时作为书法家的何绍基,在日记书写中,则更显得自由轻松,这样的一件内容书法即文献艺术都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也是本次展览中不可多得的一件名品。”
 

篆书 墨饴 何绍基 45.5x161.5cm 清同治十年(1871) 湖南省博物馆藏
 
        这件《墨饴》写于何绍基七十三岁那年,正是他去世的前两年,也是本次展览中何绍基最晚的一件作品,书写也到达了一种人书俱老随心行止的状态。饴即是糖的意思,他在跋文中说到“刘文清(刘墉)晚年自号墨饴,盖言其乐处也。然此事贵甘苦兼之,方有进步。”晚年何绍基亦将刘墉墨饴二字书以自况自白,可见其赤子之心态。七十三岁那年,何绍基正在扬州书局帮助曾国藩校刊《大字十三经注疏》,正逢曾国藩来扬州,看望了何绍基。这幅字正好写就那一年,赵之谦评价何书如“天女散花”,于此真可见也。
 
        本次展览中还有如《行书深山奇云联》、行书《黄庭坚题摹燕郭尚父图》轴、楷书《张受之传》、楷书《太上黄庭内景玉经》等,颇值得一览。
 

行书 深山奇云联 何绍基 176x45cmx2

 

楷书 《太上黄庭内景玉经》1 何绍基 20.6x10.7cm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湖南省博物馆藏

 

行书黄庭坚《题摹燕郭尚父图》轴 湖南省博物馆藏
 
        “何绍基最让人敬佩的一点,不管是取法哪家哪派,都能自出心意,化而成之,终自成一派。其中既有天赋使然,也缘于他不断勤勉力学所达。而何绍基熔铸学问根基,独造千古,其学养、品格更加值得后世学者鉴之,而今人常常将‘学’与‘术’分道而为,一朝得小技,则沾沾自喜,全无往来之思,怎能有所成。”匡正如是说。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