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进士殿试试卷:字写得太好看了,这是考试还是书法比赛。

2021-07-05 14:41:04 来源: 点击: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清朝进士殿试的试卷,我们要了解他们表达了什么意思可能有难度,但有一点肯定会引起我们的惊叹,那就是他们的卷面,他们的字写得太好看了!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部分进士的试卷,我们一起去欣赏。
 

1694年,状元胡任輿殿试试卷(一)

 

1694年,状元胡任輿殿试试卷(二)
 
        殿试是皇帝在紫禁城内主持的考试。举人在北京参加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贡士需要参加殿试,接受进一步考察。不同的是,殿试不再斥退应考的贡士,而是根据成绩的高低排出名次,经过皇帝评阅、放榜,他们就成为进士了。
 

1757年,状元蔡以臺殿试试卷(一)
 

1757年,状元蔡以臺殿试试卷(二)
 
        进士按名次分三甲:一甲3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各有一二百名,每次上榜人数都不尽相同。皇帝阅看殿试试卷,一是注重文章本身的思想性和逻辑性,二是注重卷面漂亮与否、书法功底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后者往往占据上风,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
 

1789年,榜眼汪廷珍殿试试卷(一)
 

1789年,榜眼汪廷珍殿试试卷(二)
 
        本文选取的殿试试卷,均为从资料库中随机挑选。每一份的卷面都很漂亮,字体规整,大小一致,端庄有致,雍容有度,看上去赏心悦目,如同印出来的一般。
 

1771年,探花范衷殿试试卷(一)
 

1771年,探花范衷殿试试卷(二)
 

1771年,探花范衷殿试试卷(三)
 
        因为文章平庸而书法出色被钦点为状元的事情多次上演。同时,也有一些进士虽然文章写得好但书法欠佳,结果痛失状元美名。所以,参加科举考试,并非八股文写得优秀就能胜出,书法扮演的角色绝对不能忽视。
 

1883年,二甲第59名梁观涛殿试试卷
 
        1721年,主考官张鹏翮将10份比较优秀的殿试答卷呈送皇上钦点一甲。康熙皇帝阅看时,被山东籍考生邓钟岳的书法吸引,试卷上的字写得错落有致,温润而雅,俊美飘逸,神采飞扬。他在这份试卷上批了八个字:“文章平平,字压天下。”邓钟岳就凭借过硬的书法水平,被点为状元。
 

1904年,状元刘春霖殿试考卷
 
        1904年,在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殿试读卷大臣初步拟定的顺序是状元朱汝珍、榜眼刘春霖、探花张启俊、传胪商衍鎏。光绪皇帝阅卷后,认为“第二卷比第一卷写得好,第四卷比第三卷作得好,所以互易”,刘春霖因为“写得好”摇身一变成为状元,商衍鎏因为“作得好”被提升为探花。当时,刘春霖试卷“书法特佳”是所有读卷大臣公认的。
 

1895年,二甲第65名汪世杰殿试试卷
 
        大家更为熟悉的龚自珍则是一个反例。1829年,他在殿试期间撰《御试安边抚远疏》,“胪举时事,洒洒千余言,直陈无隐,阅卷诸公皆大惊”。文章可谓作得好,但是因为“楷法不中程”,不列优等,只得了三甲第十九名,也不能入翰林,实在遗憾。
 

1895年,三甲第8名范国良殿试试卷
 
        有清一代,人们对科举考试过分注重书法的做法并非没有微词。陈康祺所撰《朗潜纪闻》记载说,1851年,御史王茂荫奏请殿试朝考中应该“务重文义”,“不论字体工拙,专取学识过人之卷”,使读书人明白朝廷所重在文章而不在字体。结果呢?他的奏折没有得到认可,科举重书法而轻文章之风有增无减,直至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1904年,二甲第6名张茂炯殿试试卷
 
        考试注重卷面,给阅卷之人一个好印象,乃是题中应有之义,古今皆然。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