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徐渭!穿越杭、绍,领略明中后期中国书法之嬗变

2021-06-16 16:46:45 来源: 点击:
 

 
        除了美丽风光,江南还是文人文化的重要土壤。比如,明代中叶,苏州地区就出现了一群重要的书法家,其中有不少我们熟悉的名字,如祝允明、文徵明、王宠、陈淳等。后来史称他们为“吴门四家”,经历了数辈绵延,一个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地域书法流派,从此留下了辉煌的名字。
 

 
        在浙大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三吴墨妙”留下了一扇精巧的大门,当我们来到这场《三吴墨妙:近墨堂藏明代江南书法》展览,将感受以吴门为中心的明代江南书法的历程——那是正统、是规范、也是旧时代的典范。
 

 
        而当我们将目光定位到江南的另一处城市绍兴,一场恰逢徐渭诞辰五百周年的特展《畸人青藤——徐渭书画作品展》,将明代书画史定位到了一个具体的个体身上。他就是徐渭。
 

徐渭书画展现场,图源:文旅中国
 
        徐渭自称“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他的书法狂肆奔放,“苍劲”与“姿媚”相融,颇能震撼人心。他存世画作不多,却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一座醒目的丰碑。他自创的大写意绘画,不求形似求神似,以用笔狂放、墨法变化多端、感情色彩浓烈见长。他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不为世人理解的愤懑诉诸笔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那是嬗变,是个性张扬,是独来独往的精神向度。
 
        从绍兴到杭州,从青藤故地到浙大艺博,我们一起进行一次明代书画的巡礼,勾连出中国书画的艺术魅力与人文精神, 领略明中后期中国书法之嬗变!
 
01畸人青藤——徐渭书画作品展

“青藤”墨魂——讲展主线
一、闲抛闲掷野藤中——徐渭的大写意花鸟立轴
二、半生落魄已成翁——徐渭的行草书卷
三、笔底明珠无处卖——徐渭的花鸟册页
四、独立书斋啸晚风——徐渭的题画诗
 
徐 渭
(一五二一 — 一五九三)
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
号青藤道士、天池山人、田水月等
明中叶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和军事家
 
        2021年是徐渭诞辰五百周年,绍兴博物馆于2019年开始筹备徐渭特展。徐渭自诩为“畸人”。“畸人”典出《庄子·大宗师》:“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畸者,奇也,畸人即不流于世俗而合于天道的异人。“畸”是庄子对异于常人而与上天相当的奇人,是上古时期对天才一种极高的评价。
 
        本次展览通过百余件书画、古籍藏品向公众展现这位艺术天才跌宕起伏的人生和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巨大贡献。向每一位观展者展示徐渭其人、其事、其文、其艺。汇聚展出徐渭书画作品、徐渭及其师友所著古籍文献、徐渭后学书画作品等相关文物100件(组)。
 
        展览据徐渭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以及作品背后的故事解读,展现其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奔放、姿媚、自我的艺术风格。
 
        同时,随展徐渭后学的作品,揭示了徐渭在书画艺术上开创性的巨大贡献和影响;而相关的古籍文献展品,则反映出徐渭在文学、诗歌、军事、戏曲诸多方面的辉煌成就。
 
展 品 展 示
墨葡萄图轴 纸本
纵一六五·四厘米,横六四·五厘米
故宫博物院 藏(图源:绍兴博物馆)

 
三友图轴 纸本
纵一四二·四厘米,横七九·四厘米
南京博物院 藏(图源:绍兴博物馆)

 
草书诗轴 纸本
纵二〇九·二厘米,横六四·六厘米
故宫博物院 藏(图源:绍兴博物馆)
 
草书白燕诗卷(部分) 纸本
纵二九·六厘米,横四二一厘米
绍兴博物馆 藏(图源:绍兴博物馆)
 
02三吴墨妙:近墨堂藏明代江南书法
 
 
“三吴”墨妙——讲展主线
一、启示与酝酿——“吴门”前辈的书画
二、中兴与放逸——以“吴门四家”为核心书画
三、风范与传承——文徵明书法艺术及影响
四、挑战与演进——董其昌书法艺术及影响
 
 
        明中叶的苏州地区出现了以祝允明、文征明、王宠、陈淳为代表的重要书家,稍后的王世贞将他们并称“吴门四家”。师生授受,数辈绵延,后人目之为“吴门书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层面产生重大影响的地域书法流派。此后,流派的潜扬沉浮成为后期中国书法史的主要生态。
 
        十六世纪的吴门,地方经济与社会力量获得长足发展,本地对于教育极为重视,读书人口不断攀升,但科举中式的人数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长,于是大量有文化知识与文艺才能的读书人不得不滞留本地,他们将诗文、书画、鉴藏等文化活动作为自我追求,并藉此确认文化身份,这是吴门人才辈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此一时期的文化消费也蓬勃发展,书画家开始出现一定的职业性,他们不仅创造出许多特殊的艺术品形制、母题与程序,在大量的文化社交中,他们也集体亮相,相互标榜,所谓“善自标致,相为引重”,流派的形成除了创作观念与手法的口传手授,也与这样的合作方式不无关系。
 

展厅局部图,图源: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吴门书法的影响所及,不止苏州一地,还辐射到了三吴以及整个江南地区。文征明去世之后,这一区域的文化权威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尽管王世贞声称“天下法书归吾吴”,但“文氏一笔书”成为颇难回击的批评,而邻近的松江、徽州与浙江都觊觎吴门在书画与鉴定领域的独尊地位。追随流派核心人物,形成一种具有共同特点的书风,既是地域流派成熟的重要标志,也为它的式微埋下了伏笔。
 
        展览以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的明代书法收藏为中心,结合少量他处的借展文物,试图完整呈现以吴门为中心的明代江南书法的发展历程。我们关心的不仅是流派兴衰与区域竞争,在此过程中,新的艺术趣尚与格局如何形成,书法的发展如何获得持续的动力,或许是更为值得关注的议题。
 
展 品 展 示

陈鉴、陆深、徐有贞等 三吴墨妙,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图源: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宋克《送陆治中之杭州序》(局部),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藏,图源: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文徵明《友梅图及中秋诗》(局部),水墨,行书,金粟山藏经纸本,手卷,图源: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董其昌《自作诗》(局部),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藏,图源: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展厅实拍图

 

 
 
03金石不朽:书法的铭刻与复制
 
 
“金石不朽”展——讲解主线
一、青铜鼎彝——器物上书法之美
二、拓印传承——纸间的书法之踪
 
 
       文字的起源是古代文明的开端,在纸本出现以前,中国汉字大多书写于竹帛,或是雕镂于金石。在先人的意识中,只有吉金贞石不会腐坏,它所承载的文字信息也因此不朽。然而,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陵谷迁变沉埋了无数金石,各种自然的风化剥蚀使得金石的表面不断残泐,加上一些人为的损害与破坏,金石并不能真的不朽。
 
        至迟从唐代开始就出现的椎拓工艺,将金石文字以“拓本”的形式进行复制与传播。从学术的角度说,金石遗文为学者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文献;从艺术的角度说,它们不仅承载着古代的文字书写,是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源,由于每一次椎拓都获得与以往有所差别的拓本,每一件拓本也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也变得“古香可爱”。
 
        清代乾嘉以来,学者们习惯于将金石的标题、释文、考证与鉴赏文字题写于拓本之上,题跋的加入使得拓本突破复制的意义,实现了对传统的发明与文化的再生产。
 
        本次展览精选百余件金石拓本、金石图书与金石学者的信札手稿,配合以古代铜镜、简牍、砖瓦、碑刻、墓志的实物,讲述拓本作为一种承载古代文明的独特形式,何以深植于中国人的文化与心灵世界,金石因此成为真正的不朽之物。
 
展 品 展 示

东周石鼓文拓本,浙大图书馆藏
 

东汉熹平元年残碑拓本,私人藏
 
 
 
        唐颜真卿书修柳恽西亭记残碑拓本,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藏,图源: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04松泉问石
        一幅优秀的国画,讲究诗书画印,四合为一。为什么不起眼的印章如此重要,这只有深入了解印章文化才能解答。
 

前山石坊,图源:西泠印社
 
        而印章艺术的最高殿堂,非“西泠印社”莫属,成立于清末的“西泠印社”,百余年来,始终代表着金石篆刻的最高水平。
 

丁敬坐像与汉三老石室,图源:西泠印社
 
        走进西泠印社孤山社址,寻访清晚期至近代篆刻大咖们的圣地。
 
05孤山观画
 
        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位于水光潋滟、风景旖旎的杭州西湖孤山南麓,东衔白堤和平湖秋月景点,西接西泠印社,自然和人文景致得天独厚。
 
        馆舍建筑以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单体建筑与逶迤连绵的长廊组合而成,形成了独特的"园中馆、馆中园"格局。错落有致的馆舍掩映于湖光山色之间,成为杭州的一处极具魅力的文化景点。
 

图源:浙江省博物馆
 
        更为难得是,孤山馆中还藏有大量黄宾虹所作的画作,在欣赏完徐渭、文征明、董其昌的画作书法之后,让我们再来看一看一代宗师宾翁的山水画。
 
展 品 展 示

夜色轻舟-孤山馆藏,图源:黄宾虹研究中心

 

溪山泛舟-孤山馆藏,图源:黄宾虹研究中心

 

焦墨山水-孤山馆藏,图源:黄宾虹研究中心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