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人之书”呈现沈曾植遗墨手稿,曾影响了于右任、王蘧常

2021-05-24 17:06:53 来源: 点击:

 
        沈曾植(1850—1922) ,晚号寐叟, 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中国大儒”,他的书法,碑、帖并治,熔汉隶、北碑、章草为一炉,其学术及艺术造诣对后世影响深远。近现代如于右任、马一浮、谢无量、吕凤子、王秋湄、罗复堪、王蘧常等一代大师皆受沈书的影响。
 
        5月21日,“通人之书——沈曾植遗墨展”在浙江图书馆开幕。展览以沈曾植手稿为主,展出六十余件作品,内容涵盖诗词文稿、书信手札、金石题跋、研究笔记等,也有一些为习字手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其中,绝大部分展品为首次面世。
 
        沈曾值(1850—1922),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别号甚多,有 160 多个,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官至安徽布政司。在学识方面,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精通史学、佛学、边疆地理之学,著有《无秘史笺注》、《蒙古源流笺证》、《乙卯稿》。他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誉称“中国大儒”。1901年任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监督(校长),改革旧貌,成绩卓著。
 
沈曾值(1850—1922)
 
展出现场
 
        沈曾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中国大儒”,他的书法,碑、帖并治,熔汉隶、北碑、章草为一炉,其学术及艺术造诣对后世影响深远。王国维先生曾痛挽沈曾植,称其“是大诗人,是大学人,更是大哲人,四照炯心光,岂谓微言绝今日;为家孝子,为国纯臣,为世界先觉,一哀感知己,要为天下哭先生。”
 
        沈曾植祖父沈维鐈,进士出身,五任学政,官至工部左侍郎,人称“小湖先生”,尚有用之学,一生校刊之书颇多,著有《补读书斋遗稿十卷》。曾国藩是他的学生,曾为其作行状。其父沈宗涵,官至工部都水司员外郎。沈曾植兄弟四人,姐妹二人,他居第四,故又称“四先生”。在他两岁时,祖父逝世;八岁时,父亲逝世。自此家道衰落,而读书之志,未尝一日废过,从小跟著母亲及长兄沈曾棨诵读唐诗。尽管困难,他母亲还是请来孙春洲、周克生、王楚香、俞幼珊、高儁生、秦皖卿、阮际生、朱厚川、周饬侯、王莘锄、罗吉孙等为他授课,遂立“修身、治国、平天下”之志。
 
        他的一生,学术与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有心在政治上施展抱负,却未遂愿,反而成就了在晚清学术上的领袖地位。除了上述史学、律令与舆地方面外,还有佛学、经学、考据、道藏、诗学、书学等方面的成就。诗学方面,他被推为“同光体”的代表人物,主张学诗要通“元嘉、元和、元佑”三关,识见宏通,在清季实难其匹。
 
        关于沈曾植的书法艺术成就,其学生金蓉镜曾写道,“即以八法言之,精湛淹有南北碑之胜,自伯英、季度、稿隶、丛冢吉石,无不入其奥窔。有清三百年中,无与比偶,刘文清且不论,即完白、蝯叟为蜾扁书,驰骤南北,雄跨艺苑,亦当俯首。晚年应接品流,长㡧大卷,流而益雄。散落海上,如次仲一翮,山川为之低昂,可以知其书学之大概矣。”此外,其学生王蘧常写道,“师之书法,雄奇万变,实由读破万卷而来。所以予先论师之学问,然后再及於书,后之学先生书者,其在斯乎。”
 
        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把沈曾植的书法列为“帖学”的殿军人物,称“他是个学人,虽然会写字,专学包世臣、吴熙载一派,没有什么意思的;后来不知怎的,像释子悟道般的,把书学的秘奥一旦豁然贯通了”。
 
        沈曾植的书法艺术影响和培育了一代书法家,为书法艺术的复兴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于右任、马一浮、谢无量、吕凤子、王秋湄、罗复堪、王蘧常等一代大师皆受沈书的影响。 书法艺术是书法家的自身涵养、文学功底、学问积蓄、学识个性和天赋、气质等贯融的表现。
 
沈曾植 草书四屏
 
沈曾植题跋手稿(正反面书)清稿本
 
        在未中举之前,学书以晋唐小楷为主,因为当时江浙一带文风鼎盛,多数士子为了中举,多练习所谓的“馆阁体”。以至于沈曾植晚年在回忆时还为“馆阁体”辩护,说:“唐有经生,宋有院体,明有内阁诰敕体,明季以来有馆阁书,并以工整见长,名家薄之於算子之诮,其实名家之书,又岂出横平竖直之外。推而上之唐碑,推而上之汉隶,亦孰有不平直者。虽六朝碑,虽诸家行草帖,何一不横是横、竖是竖耶?算子指其平排无势耳。识得笔法,便无疑已。永字八法,唐之闾阎书师语耳。作字自不能出此范围,然岂能尽。”
中举后,开始学包世臣,并取径于邓石如、吴让之。曾有诗曰:“百年欲超安吴老,八法重添历下读”,又云“包张传法太平时,晚见吴生最老师”,所流露的正是这一阶段的学书历程。又“欲仿山谷,故心与手忤,往往怒张横决,不能得势。”之后,他又接受包世臣“备魏”可以“取晋”的观念,取法北碑,尤嗜张裕钊的书法。这与他在光绪六年成为进士,北上就仕有关。一方面接触北土书家,另一方面,开始收集碑帖拓片,钻研书学。他对待碑帖的态度既有艺术的眼光,也有考证舆地、史实的目的,但对今后书法风格的形成有著积极的影响。他一直主张即使成不了“书家之字”,尚可作“学人之字”观,这与他晚年“学人诗人二而为一”的观点是一致的。其晚年书法,在用笔提按方面,受包世臣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而张裕钊与吴让之的影响反而不怎么显著。
 
曼陀罗寱词
 
记先太夫人手书日用账册
 
        沈曾植天资高,理想富,性格内敛,毅力坚定,“藏身巧密”背后涌动著艺术的激情。沈氏晚年隐居沪上,仕途失意,心情抑郁,以诗书遣日。1921 年,他正式在上海鬻书自给,以解生计之困,“海内外辇金求书者穿户限焉”。目前,社会上所流传的作品亦大多在最后几年所书写的。但风格上很少雷同,说明他不墨守一家,博收广蓄的心态。他作诗主张要通“三关”,最后一关是“元嘉”。如何通“元嘉关”,他在《与金潜庐太守论诗书》中提到:“但将右军《兰亭诗》与康氏山水诗打并一气读。”可见其境界是在“活六朝”,“庶几脱落陶谢之枝梧,含咀风雅之推激。”此一想法,在他书法中也有,惜未能点破。抑或是他自认为未臻此境,不提出而已,不得而知。
 
        据悉,此次展览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沈曾植撰《曼陀羅寱詞》未刊稿本;第二个部分为海日楼文稿,其中多篇原稿在钱仲联先生编著的《海日楼文集》中出版全书均为沈曾植的学术性文章,按文体编订,分四卷,其内容囊括了沈氏的政治及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治学方法,以及其关于哲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
 
沈曾植撰《记画地图法》《西域水道记跋》《书秦边纪略后》稿本三种
 
沈曾植撰《瑞安先生六旬寿燕叙》清稿本
 
        第三个部分为《寐叟题跋》原稿。《寐叟题跋》是沈曾植平时读帖鉴碑阅书之随手题于简端者,微言大义,皆其深造有得、卓然见道之言,足以启迪后世学,是研究沈氏书法渊源及其演变的重要资料,亦是研究沈氏学术思想的重要文献资料。
 
大观帖跋
 
沈曾植润例
 
溥仪撰《御赐沈曾植祭文》
 
        第四个部分包括沈曾植的生平履历、润例、哀启、溥仪御赐祭文等文献资料。
 
        纵观沈氏这批手稿,信手写去,一派天机,比之于应酬书作更见性情,更可见沈曾植作为一个大学问家对于书法兼容并蓄,打通碑帖的通人之量。通过这些手稿,可以看到沈氏学问涉猎之广博与精深。虽不能全面体现沈氏学问,但却足以管中窥豹,使我们见字如面,感受一代大儒的浩然风度,也是研究沈氏平生的绝佳资料。开展当日,主办方同步举行“以学养书与日常书写—沈曾植书法艺术研讨会”,邀请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沈曾植生平、学术、政治与书艺展开探讨,分享近年来沈曾植研究新成果。

        展览将展至5月28日。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