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353年4月22日,王羲之书写兰亭集序

2021-04-22 10:01:00 来源: 点击:

 
        书法是我国的一大文化精髓,要说中国的书法谁的最有艺术美感,我们都会想到“书圣”王羲之。说起王羲之最为有名的作品,那我们肯定会想到王羲之的《兰亭序》。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时任会稽(kuài jī)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shāng)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修禊(xiū xì)是源于周代的一种古老习俗,即农历三月上旬“巳日”这一天,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日,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叫做“修褉”。修禊传达出一种美好的企盼,祝愿生活美满顺利,同时也有一种超脱世俗的文人情怀,获得一丝心灵的静谧与休憩。历史上最为有名的修禊当数兰亭修禊和红桥修禊。
 
 
        兰亭修禊的召集人就是王羲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于会稽山阴的兰亭水边,做流觞曲水之戏。游戏充满文趣,各人分坐于曲水之旁,借着宛转的溪水,以觞盛酒,是让盛满美酒的觞顺流而下,置于水上停于某人之前,他就必须即席赋诗。他们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也发表一些议论。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推举王羲之写一篇序。这天,有26人作诗,编成了诗集《兰亭集》。王羲之为其作序,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就这样诞生了。王羲之乘兴作《兰亭集序》,文采灿烂,隽妙雅迪,书法更是遒媚劲健,气势飘逸,被后世推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kē jiù),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qiú)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王羲之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的这篇文章,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兰亭序,都是后人临摹的,比较不错的唐代临摹品也都价值连城,被博物馆奉为珍宝。而真的《兰亭序》却是突然失踪不知去向,据说真迹被李世民置其墓中。
 
        据说在隋朝的时候,这幅作品流传到了王羲之的七世孙手中,而他出家当了和尚,在临终的时候把兰亭序交给了自己的爱徒,让他好好保管好。徒弟辩才对这幅作品非常爱护,生怕损坏了,悄悄藏在了自己房子的房梁上。然而唐太宗也非常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派人四处搜集购买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由于毕竟是皇家,没过多久就搜集到了很多王羲之的作品,唯独兰亭序没有找到。一位老臣把打听到的下落告诉李世民,李世民连忙派人把辩才招到宫中讲经,然后突然问,辩才大师是否见过王羲之的兰亭序?辩才说老师在世的时候见过,但是师傅去世之后由于战乱,兰亭序也丢失了。
 
 
        这个时候丞相房玄龄给李世民出主意:“监察御史萧翼,对南方的情况比较熟悉。而且足智多谋,派他前往,一定能把《兰亭序》弄到手。”萧翼来到绍兴,换了件破旧的衣服,打扮成了一个书生的样子,来到了辩才的寺庙里。辨才见到他,和他说了几句话,觉得他谈吐不俗,于是请他到屋里去坐。过了几天,萧翼又带着酒来找辩才,两人饮酒作诗,好不快活。这样反复几次,两人成了莫逆之交。一天,萧翼将他带来的书画作品一一展开细看,果然都是王羲之的真迹。辨才说“这些果然是王羲之的珍品。但是它们与《兰亭序》相比,又差了些。”辨才说着亲自爬上大梁,把《兰亭序》取了出来。萧翼一看,便知是真迹。后来萧翼将《兰亭序》席卷而去。萧翼回到官府,命令差人召见辩才。辩才到了官府,看到萧翼穿着官服,辨才不觉大吃一惊。“辨才大师,我奉圣上之命,索取《兰亭序》。现在我已经拿到了,特来向大师告辞。”辨才听到这些,马上昏了过去,许久苏醒后站起来,默默无语地离去。一年之后在对老师的愧疚中死去。
 
 
        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用来赐给王公大臣。据传说李世民在弥留之际告诉太子李治,让他把兰亭序放到自己的墓中殉葬,这就是兰亭序真迹失传的原因。
 
 
        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冯承素摹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