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拓本面面观

2021-03-04 14:21:51 来源: 点击:

 
        依拓制时间可分为:唐拓、宋拓、元拓、明拓、清拓、民国拓、近拓等。清拓又分清初拓、乾嘉拓、嘉道拓、清末拓等,目前我们将咸丰同治以后至清末民初以前的拓本又笼统称为“旧拓”,民国拓本则多称“近拓”,对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拓本称为“最近拓”有一个情况值得注意,那就是清末民初金石收藏兴旺发达,拓本存量较多。相反,如今这些碑刻躺在博物馆中,多加盖玻璃罩子,私下传拓相对困难,故“最近拓”数量反倒远远少于民国时期的“近拓”。
 
碑帖拓本面面观
 
拓片的分类
 
        拓本依拓法、工具的不同可分为扑拓(垂直碑版上下扑打施墨)、擦拓、刷拓(平行于碑版来回施墨)、隔麻拓(在已经上碑的拓纸上再蒙一层“网网绢”,然后捶拓,拓片上就会出现丝网状,类似麻布片、毡蜡拓(拓片上施蜡防潮防蛀)、颖拓(颖就是指毛笔,用毛笔画出类似拓片的效果)等。
 
碑帖拓本面面观
 
        擦拓 擦拓法快速而简便,但拓纸上会留有擦刷痕。如果运用得当还能起到特殊的视觉效果。
 
碑帖拓本面面观
 
        隔(葛)麻拓 国家图书馆藏民国影印本宋《淳化阁法帖》拓本局部。
 
碑帖拓本面面观
颖拓 姚华 - 魏金质弥勒造像
 
        依墨色不同可分为:墨拓、乌金拓(多施于刻帖,上纸后用棕帚反复刷擦,数遍上墨,直至乌光透亮如镜。)、蝉翼拓(薄纸淡墨拓,一气呵成,有较高技术难度)、朱拓(用朱砂代替墨汁,或用于初拓,或取富贵吉祥之意)、色拓(主要为蓝色、绿色)、瓜皮拓(文字部分用浓墨,文字间隙的空行用淡墨隔开,整张拓片类似西瓜皮纹样,少数亦有文字用淡墨,空行用浓墨。)、浓淡拓。
 
        依使用颜料不同可分为:墨汁(最常见)、煤加胶或烟灰加胶(多用于拓制大面积摩崖,节省墨汁降低成本,但是翻阅时容易掉黑污手)、墨蜡(黑蜡涂擦的拓片,文物价值、艺术价值较低)、朱砂加鸡蛋清(用于朱拓,蛋青起到粘附朱砂的作用。)、颜料等。
 
碑帖拓本面面观
 
        乌金拓 清拓《兰亭八柱帖》冯承素摹兰亭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拓纸多为竹纸,上纸后鬃刷反复擦刷,柔滑平贴后再数遍反复捶拓上墨,直至拓片墨色黝黑发亮,几可找人。此法清末明初极为流行,看似富丽堂皇,其实较为俗气,而且拓片反光,不便阅读临写。
 
碑帖拓本面面观
 
        瓜皮拓 此法多用于法帖,使人的视觉中心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到点画字口,虚实相间,主题突出。先整纸淡墨拓,然后在字口处用小扑包单独浓墨捶拓,形成一行黑一行白的“瓜皮”效果。当然字口施以淡墨亦可,但较少见。
 
碑帖拓本面面观
浓淡拓 任伯年所作的吴昌硕像拓片(局部)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封面
 
碑帖拓本面面观
朱拓 汉十六字砖 - 林培养跋
 
        依版本不同可分为:孤本(传世只此一本,文物等级中的最高级别)、善本或称珍本(通俗地讲就是进入文物范畴,已经不同于寻常的收藏品,以年代早、流传少、拓制精为基本特征)、初拓本(善本中的一种,特指碑刻出土之初的最早拓本。因各种碑帖初拓本的拓制时间不同,流传数量不同,故初拓本的文物价值亦各有不同)、精拓本(金石家监拓或出于良工手拓,多选用佳纸旧墨)、翻刻本(原碑帖尚在,依样另行刻制用以传拓,属盗版谋利性质,文物价值较低,仅有版本研究比较价值,作反面教材看待)、重刻本(指原碑帖已经毁佚,依旧拓重新翻刻,属再造文物性质,尤以官刻为佳,此类碑刻的拓本仍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伪刻本(原无此碑,文辞或抄录古文献或凭空杜撰,字体多依傍所要仿造时期的其他碑刻,文物价值极低)等。
 
        依拓制时间可分为:唐拓、宋拓、元拓、明拓、清拓、民国拓、近拓等。清拓又分清初拓、乾嘉拓、嘉道拓、清末拓等,目前我们将咸丰同治以后至清末民初以前的拓本又笼统称为“旧拓”,民国拓本则多称“近拓”,对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拓本称为“最近拓”(按:各个历史时期对“旧拓”“近拓”的划分各有不同,阅读前人碑帖鉴定书籍应该加以区分。解放后至上世纪80年代以前,碑帖传拓几乎停滞。)有一个情况值得注意,那就是清末民初金石收藏兴旺发达,拓本存量较多。相反,如今这些碑刻躺在博物馆中,多加盖玻璃罩子,私下传拓相对困难,故“最近拓”数量反倒远远少于民国时期的“近拓”。
 
碑帖拓本面面观
全形拓 马子云 - 虢季子白盘
 
        马子云曾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虢季子白盘全形拓片正是其代表作。
 
        特殊拓法如全形拓,展现佛像、钟鼎、石雕、紫砂、陶瓷等器物的立体效果,有拓有画,拓工要有较高的美术修养,深知透视原理。此技术近乎失传,应该申请联合国非物质遗产保护。
 
拓片的组成
 
        拓本是拓片的一种最主要的装裱样式。
 
        对于从碑刻上捶拓下来的拓片,有几种收藏保护办法,最常见的就是折叠装袋收藏。其优点是未经装裱用浆,不会生虫蛀,缺点是不便欣赏,经常翻阅容易折损,而且巨碑多接纸(由数张小纸拼接成大纸)传拓,接口不用浆糊,几经翻阅势必脱节,无法折叠复原。因此出现了卷轴装,如同书画一般装裱成卷轴。碑帖卷轴装外观与书画卷轴装看似相同,其实装裱手法略有不同,书画装裱可以用刷子尽量将书画作品刷平,但是碑帖有黑白两部分,白的是字口,是欣赏的主体,黑的是石面着墨处,若统一刷平,则字口撑大变形失真,故碑帖装裱要求较高。评价一本碑帖装裱的标准,应该是字口略带皱褶,着墨处刷平。如果是已经刷平的误装的碑帖,遇到好的装裱师,还是可以挽救重装的。方法是揭裱后置于裱画台上反复喷水,利用碑帖着墨处与字口吸水伸缩程度不一的原理,还原恢复字口皱褶。卷轴装便于张挂欣赏,而且保留原碑行款面貌,但是无法拿到书案上进行临摹(手卷除外)。
 
碑帖拓本面面观
剪裱本 宋拓《唐九成宫醴泉铭》明驸马李祺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为便于在书案上阅读拓片,古人发明了拓本又称“裱本”的装裱样式。裱本分简装、精装。最简装又称“剪裱本”或称“割裱本”。“剪裱割裱”顾名思义就是将高大的碑刻拓片(每行多则数十字),逐行剪割成普通书本高低的字条,然后按页从右到左依次粘贴在废旧无用的线装书中,考究一点就粘贴在自制的空白线装书中。这种装订形式一定是拓本的最早样式,古人将高大的碑版拓片改装成便于翻阅的书本样式虽然简便易行,但是剪裁的碑帖字条一般参差不齐,极不雅观。随着装裱技术的发展,将书画册页的形式移置到碑帖拓片之上,预先在剪裁后碑帖字条的字与字、行与行空隙处加上墨签条(墨色接近的废弃拓片的边角料),填补露白处,然后按类似书画册页装裱的步骤制成经折式、册页式。
 
        碑帖主体部分制作完成后,还要在前后添加副页,册前副页用于题端或题签,册尾副页用于题跋。最后在前后副页之外加制封面、封底。
 
封面与题签
 
        封面又称“面板”,是碑帖拓本最外层的保护。封面材料大致有两种,一为薄木板,一般选用质轻而富有纹理的木料,上选是楠木或瘿木。红木因太重,翻阅时万一失手就容易折损、撕裂碑帖,故内行人较少选用。但是碑帖商人为将劣质的碑帖卖个好价钱,一般会选用红木来装点封面。另一种封面材料是硬纸板,纸板外面还要糊上一层素纸或蓝布或古锦。素纸、蓝布样式单一,一般用于普通碑帖。而善本碑帖则多以锦缎装潢,古锦花色繁多,华丽而典雅。为防止封面四周锦缎翻阅时磨损,考究的装裱还在锦缎封面四周镶上细红木条。善本碑帖留下了大量的明清古锦样式。虽然碑帖善本大多是用木板或锦缎封面装潢的,但木板、锦缎封面装潢的不一定都是真善本。
 
碑帖拓本面面观
古锦面板 《淳化阁帖》泉州本
上海图书馆藏
 
碑帖拓本面面观碑帖拓本面面观
红木线框锦面板
 
        《明拓隋常丑奴墓志》在2017年苏州博物馆“清代苏州藏家”系列学术特展之二“梅景传家——清代苏州吴氏的收藏”中全册展示。采集于澎湃新闻。
 
        题签又称“签条”。装裱后的碑帖拓本回到收藏者手上,第一件事大多是题签,就是题上拓本的名称。完整的题签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题名,二是落款,三是钤印。题名一般直书一行,书体不限,名称前还可加上一些特定的前缀,如碑帖的年代、拓制的时间等等。
 
        碑帖题签的落款、钤印类似书画作品,可单款直接书写题签者姓名、字号、斋号或再加上题签时间,亦可分上下款,上款书写某某人收藏,下款同单款。因签条狭长,故落款多在题名的下方。
 
        碑帖无论是线装还是经折装或卷轴装,多是中式翻页,自左向右翻页,故题签粘贴位置绝大多数在封面的左侧,少数在封面中央。无论左侧还是中央,签条的高低位置是齐上空下,即紧靠封面上缘,留出适当地脚。
 
碑帖拓本面面观
 
        题签样式 《赵清献公碑》题签。签条贴在左侧靠上,上书碑帖名称、碑帖的书撰者姓名、碑帖版本、题签者姓名等信息,较为标准,堪称典范。
 
碑帖拓本面面观
 
        内签样式 《化度寺碑铭》共有四条内签,从右至左分别是成亲王永瑆、沈树镛、吴让之、王同愈签,签条纸色、书法各异,精彩纷呈。
 
碑帖拓本面面观
 
        木板题刻 《汝帖》木板题刻,篆书帖名静穆严整,典雅高贵。其下木板印章雕刻堪称一绝,因为木板有丝理纹,不同于印石,极难雕刻。
 
        题签还分内签与外签。内签其实原本也是外签,只不过经过历次装裱收藏后,前人题签的文物价值逐渐显现,为防止前人外签磨损、受污,在重新装裱时将其揭下移入拓本前段副页内,封面题签再重新书写,这样就形成内外签的样式。越是流传有绪、年代久远的碑帖,其内签会随着历次重装而逐渐增多,形成琳琅满目的内签页。
 
        题签除书写在纸上,还有将名家题签刻入木质面板的,刻字上有的还上色,上色多用绿、蓝、红、白等色。
 
题端与题跋
 
        装裱碑帖时一般要留出前后副页(空白页,作用类似现代书籍的扉页),前面副页一般留一二开。“开”是碑帖的页数计量单位,碑帖每打开一面,称作“一开”,若用现今“页”单位来算,一开就是指左右两页。后面的副页可再稍多一二开。前后副页除保护碑帖正文本身外,还可用来题写各种形式的题记。题记位置在碑帖正文的前段称作“题端”,以区别干正文后段的题跋(又称跋尾)。
 
        题记内容包罗万象,一般多涉及有碑帖文献内容的考证、碑帖出土情况简介、碑帖拓本流传经过叙要、碑帖鉴定校勘等。此外,还有篇幅较小的题记,如题诗、题名、现款(无心得体会,或是不便发表意见,但又碍于收藏者的情面,可简单题写某年某月某人观字样,类似“到此一游”题名)等等。又因题跋页数不够时,可随时填补册尾副页(一般不会填补册端副页),故题跋页数往往多于题端。题跋大多从右往左依次书写,越是后人题跋越在左端。
 
碑帖拓本面面观
题跋样式 宋拓《鼎帖》 - 翁方纲题跋
上海图书馆藏
 
        历代碑帖善本多见有翁方纲题跋。翁氏是清代著名学者,其碑帖题跋专业性强,学术资料价值高。因其书法为欧体端楷,特征强烈,较易模仿,故历代作伪也最多。
 
碑帖拓本面面观
题端样式 《许真人井铭》 - 赵之谦题端
上海图书馆藏
 
        题端是一种特殊的“题签”样式,不仅是书写碑帖名称,更是书艺的展现,故题端多由书法家执笔。
 
        题端、题跋除书写位置不同外,还有一点明显不同,那就是题端内容还可以是题字,多书写碑帖名称,内容如题签,但书写不再受签条限制,有较大的书法艺术发挥余地,可大字亦可小字,甚至可以数页连写,如同横披样式,这是题端的“特权”。
 
其他内容

题画
        在前后副页上还可用来题画。题画者绝非普通的画家,至少是对碑帖收藏有兴趣的画家,一般多身兼书画家、金石鉴赏家身份,画作内容多为“校碑图”,将收藏者画入图中,也可作山水花鸟。这是碑帖装潢的一个亮点,也是碑帖收藏把玩的一个要素。

图例
        如若石碑已经残损毁佚,仅有拓本(剪裱本)流传,收藏者可以通过考订拓本的断裂纹、剪裁痕、换行处,推断出碑刻原有行款样式,然后采用原碑字体缩临成原碑,复原出“碑式图”。一般还会画出碑额、碑身,甚至画出断裂痕与石花。前人的图例既是碑帖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也是一件书法艺术作品。
 
碑帖拓本面面观
题画样式 宋拓《九成宫醴泉铭》题画
吴湖帆绘《九成宫图》
 
        大青绿工笔山水,叠加界画建筑,极具艺术想象力,与此册碑帖内容十分贴切。
碑帖拓本面面观
图例样式
 
        《天发神谶碑》碑呈圆幢形,旧断为三截,故俗称“三段碑”。石原在江宁县学尊经阁下,嘉庆十年(1798年)三月碑石焚毁。剪裁的拓本前配以原碑图列,行款、形制、位次俱现,便于阅读研究。

照片
        还有收藏家在碑帖副页中粘贴照片的案例。照片在清末民初还是稀罕物,将个人照片肖像夹入最喜爱的善本碑帖,期待共同流传不朽,可能是夹放照片的最初动机之一。今天我们看到这些带有前人照片的碑帖,会有一种鲜活生动的感受,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隐藏其后的曲折的收藏经历,并由衷地生发出对藏家的敬意 。
 
书衣、函套与木匣
        除封面之外,碑帖拓本一般还用书衣、函套或木匣等外包装来保护。
 
        善本碑帖一般都配有书衣。依照碑帖尺寸制作的类似小棉袄的书衣,内层多为柔滑丝织物(羽纱),丝滑便于取放;书衣外层以棉布或锦缎为之,内外层中间多衬有极薄的丝棉;书衣侧面再配有纽扣或按钮或系带。书衣颜色不限,唯有在书衣底部另行补缝的织物一律为白色,其作用是用来题写碑帖名称。
 
        带书衣的碑帖一般都配有木匣,木匣多用楠木、红木制作,嵌槽滑盖,或顶盖、或侧盖,或竖开,或侧开。盖上刻有碑帖名称、收藏者斋号、装裱制作时间等信息。若数本碑帖合装一匣者,两册间另加分隔滑板。木匣正面或反面还可刻上与碑帖相关的绘画,如王羲之法帖可以刻上“右军爱鹅图”,米芾法帖可以刻上“米颠拜石图”“米家山水”等等,其他梅兰竹菊松亦是碑帖木匣常见的雕刻题材。
 
碑帖拓本面面观
 
        成套木匣 《昭陵二十八石》共四匣,每匣七格,每格附有拖板,拖板中间配有拉钮,便于取阅存放。木匣面板刻有题名及序号,是典型的成套碑帖木匣样式。景的层次关系,此法一般用于画像、绘画类碑刻。
 
碑帖拓本面面观
书衣 上海图书馆藏宋拓本《化度寺碑》书衣样式。
 
        碑帖的外包装除书衣、木匣外,还多用函套。书衣出于裁缝之手,木匣交精细木工加工定制,函套则多是碑帖装裱师代为糊制。函套有纸板、木板两种,一般来讲,木质面板碑帖多配木匣,硬纸面板碑帖或线装本碑帖多配纸质函套。碑帖拓本多为长方体,共有6个面,纸板函套分为两种,一种包住拓本的4个面 (正面、反面、两侧),留出头尾两面(书籍中称为“书根”)外露不包,另一种六面全包。纸板函套外糊蓝布或锦缎。木板函套又称“书夹板”,由上下两块木面板组成,夹住拓本上下两面,两侧、头尾皆外露。两块木面板打洞穿线系缚。

        声明| 图文来源网络,旨在分享传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删。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