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书协最年轻的书协理事曾锦溪33岁。

2021-02-18 14:02:24 来源: 点击:

 
        1月27日,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闭幕,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八届主席团和理事会,民盟盟员毛国典当选为副主席,陈振濂被聘为顾问。另有13名盟员当选为理事,其中就有1987年出生的青年盟员曾锦溪,他是福建省当选的唯一盟员,也是本届当选理事中最年轻的书法家。
 
人物档案
 
第八届中国书协最年轻的书协理事,80后,33岁
 
        曾锦溪,1987年5月生于福建省平和崎岭,民盟盟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师、福建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执行秘书长、泉州市政协委员、泉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泉州高层次人才、泉州文化名家、民盟泉州市委会委员、中国书协首届国学班成员、北京水墨公益基金会提名“福建十大青年书法家”,多篇书法理论文章刊登于《中国书法》《书法报》等专业报刊杂志。

        书法作品获奖参展
  • 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二等奖
  • 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二等奖
  • 第五届兰亭雅集42人展“兰亭七子”
  • “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邀请展(2016)
  • “民族脊梁”迎庆党的十九大全国书法大展
  • “翁同龢”书法奖优秀作品(最高奖)
  • “王羲之奖”全国书法作品展优秀作品(最高奖)
  • 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优秀作品(最高奖)
  • 全国“魏晋风度”新锐书法作品展优秀作品(最高奖)
  • 首届“沙孟海杯”全国书法作品展优秀作品(最高奖)
  • 首届“孙过庭奖”全国行草书作品展优秀作品(最高奖)
  • “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大展优秀作品(最高奖)
  • 第八届“福建省人民政府百花文艺奖”(最高荣誉奖)
  • 全国第十、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第八届中国书协最年轻的书协理事,80后,33岁
 
        书法于曾锦溪而言,已不仅仅是爱好或者职业,而是一种信仰与追求。他从小就耳濡目染于翰墨飘香的家风,对书法情有独钟,以砖为纸,以水为墨,刻苦钻研,笔耕不辍。他还喜欢读诗词、赏画作,经常从优秀的作品里寻找能为自己所用的东西。
 
        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不忘初心,保持着豁达从容的心态,戒骄戒躁、交流书艺,互相砥砺、共同奋进,把自己很大一部分时间用在做书法教学,他希望通过教学把自己积累的一些心得感悟分享给学员们。平时,他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曾锦溪——浅谈何绍基《茅屋稻田》联的临摹

 
        何绍基(1799年—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书法家、诗人、收藏家。工经术、词章,尤精说文考订之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道光十六年进士,咸丰初简四川学政,曾典福建、广东、四川等乡试。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书法秉承家学,以颜真卿为根基,后融汉魏书而自成一家,尤长行书,有清代第一大家之美誉。著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一生交游广泛,历览名山大川,访古拓碑,光绪四年(1873)病逝于苏州省寓,后归葬于湖南长沙南郊。
 
何绍基行书茅屋稻田联
 
        曾国藩:“子贞之学长于五事,一曰仪礼精,二曰汉书熟,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此五事者,渠意皆欲有所传于后世,以余观之,此三者余不甚精,不知深浅,究竟何如,若字则必传千古无疑。”可见何绍基在当时书名甚大,曾国藩评其必传千古。何绍基的交际圈非名流即才俊,有经世致用的思想家如魏源、龚自珍、林则徐;也有文人、学者、收藏家如阮元、包世臣、程恩泽等,其所交往的友人中又与苗夔和张穆最为亲密,所见题跋日记皆多次提及。
曾锦溪——浅谈何绍基《茅屋稻田》联的临摹
曾锦溪临何绍基茅屋稻田联
 
        其中阮元为何绍基老师,其书法在阮元的碑学思想影响下在深入学习颜楷的基础上,遍临墓志碑版,在行书中大胆融入篆隶和北朝碑刻笔意,最后形成了丰腴圆浑、跌宕洒脱的“碑帖结合”书风集大成者。何绍基交游广,书名大,因而求字者自然络绎不绝,一生所写最多的莫过于对联。其日记中多有提及:道光二十四年(1844)四月十一日,于京师,“写对联将百副。”次日,“写大字对联七十馀副。”咸丰二年(1852)九月初八日,于京师,“写大字至暮,连夜得对子有一百零七副。”何绍基传世对联以行书为最多,偶有以楷书、隶书、篆书创作。一日最多写对联107幅,其娴熟、轻松、自信度不言自明,数量令人膛目结舌。何绍基写对联多为自撰,且一生传世对联内容均不重复,每应酬书对子内容必与赠予者相切合,文辞优美、意境深幽。传世对联数量多而精,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曾锦溪——浅谈何绍基《茅屋稻田》联的临摹
曾锦溪以何绍基笔意创作的作品
 
        此对联内容为:“茅屋十间都绕树、稻田百亩更临江”描绘了一幅具有山水田园诗画的意境,与陶渊明、王维诗意田园生活相契合。主人翁居住的茅屋旁边环绕着茂密的树木,周边的稻田百亩,临近江边水源丰富,这是寄身田园的悠然心境,也是一种富足闲适的生活状态。此联长129CM,宽29CM,以清代最流行的御用洒金蜡笺书写。由于熟纸书写,墨色对比并非枯湿强烈,而是浓淡层次分明,夹杂少许书写中出现的干笔,显得轻松恬淡。
 
曾锦溪——浅谈何绍基《茅屋稻田》联的临摹
临摹局部对照
 
        何绍基传世书注重造型的灵活变化,讲究章法布白的穿插错落,多以单字独立为主,在独立中寻求内在呼应,老辣苍劲,一派天女散花之机。以书写特点推断,此联当为其晚年时期所作。何绍基 在学习秦汉篆隶后,书写追求苍古、朴拙的韵味,为体现金石气,在线条的中断增加了起伏律动,与黄庭坚的荡桨笔法有暗合之处。此联则是其审美思想的真实体现,“都、更”二字末笔出现了明显的战笔,也许与其回腕执笔法有关,也许与其审美追求有关,其晚年行书、隶书、篆书、楷书皆有明显的战笔,这也形成了何绍基别具一格的书法风貌。战笔是把双刃剑,书写时用的恰到好处增加了线条的丰富性,犹如“屋漏痕、锥画沙”,有波澜起伏,一唱三叹之美感;若把握不当,太过则不自然,显得造作俗气。何绍基在把握战笔则是十分轻松、恰当,增加了对联字少而富有看点。
 
曾锦溪——浅谈何绍基《茅屋稻田》联的临摹
临摹局部对照
 
        由于何绍基对颜真卿的崇拜,在颜体楷书及争座位帖上下了深功夫,加上晚年对篆、隶书的勤苦锤炼,且追求“握拳透掌”的书法理念,故而线条圆融沉厚。此联的书写用笔多以中锋篆籀笔法为主,富有含蓄圆润之美。行笔轻松,不着痕迹,恬淡自然,富有天女散花之姿。此联写来慎重、讲究,缓缓推进,笔笔精致,于相同笔画的处理何绍基率意而有变化,对于字的横画无一重复,如“十、百、更、临”起笔、行笔都不尽相同。
 
曾锦溪——浅谈何绍基《茅屋稻田》联的临摹
临摹局部对照
 
        并且对联中多个竖画的处理也十分巧妙,如“间、树”都有两个竖,在竖的角度,竖的行笔中段都不重复。对于字内空间的处理,何绍基可谓高手,匠心独运,讲究笔画之间的移位挪让,如“十”竖的写法常规都会在中间,而何绍基的处理则十分巧妙,竖于横的末端,且角度生动。“亩”字左紧右松,且右边的欠写的具有往右下方倾斜的动态。“绕”字绞丝旁犹如空中飘落的彩带,摇曳多姿,右边上紧下松,四个横姿态各异。何绍基写对联,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功力深厚。此联的书写字间距大,行气靠的是上下字的收放、虚实来表达,以达到整体的和谐自然。何绍基的文辞功力与书法修为,让他对对联这种形式驾轻就熟,出神入化。量大而质优,这就是何绍基对联最大的看点!
 
曾锦溪:我的学书观
 
第八届中国书协最年轻的书协理事,80后,33岁
曾锦溪
 
        复古情结
 
        中国书法记载了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的印迹,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与诸多艺术门类共通兼容。纵观中国书法发展史,每个时代所留下来的代表书家,能作为经典为后人所广泛取法的作品,无不具备这样一个特点——继承先人、自成风貌。
 
        “继承”是永恒的话题,一件作品若看不到它取法的来源,那么将很难得到专业界的认可。当今书坛也正处于向传统不断回归的阶段,然而从历代传世大家书法成长的历程来看,我们对传统的挖掘显然是不够的。米芾、王铎等书家三十出头时所写的作品,我们能看到他们年轻时深厚的传统功力,对古帖的深入挖掘并运用于创作中。我个人的定位是45岁之前都应该是深入临古不断挖掘的阶段,只有以最大的勇气打入传统,才具备走出来并有入古出新的可能。也许很多人会觉得我的书法没有个性,只是“模仿秀”,而我认为若是三十岁出头书法就写成个性面貌,那么日后几十年的书法之路将如何往前走?苹果成熟得越早不是掉落得越快吗?
 
        我这些年对古帖的研习面不断拓宽,一是通过大量地购买高清图书对书法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探究。当今的出版业十分发达,信息量大,我们所能见到的优秀书籍前所未有地多,这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二是身体力行临池不辍,追求临摹精准到位,只有写进去才能感受体会到经典碑帖的深刻内涵。三是走出去开阔眼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只有见多识广,才能有宽广的胸怀和感悟。时常走访博物馆、观赏真迹,或是游历山水寻访摩崖碑刻,观赏原作能够感受到印刷品所难以传达的神采气韵。四是参加拍卖。行走于各大拍场,观览拍品,学习研究书家各年龄段的风格面貌,了解书家的交游、书家的常用印、作品的题跋所透露出来的信息以及作品的递藏史,等等,总之经常参与收藏拍卖能帮助我们成为一个研究型书家。古代先贤之所以能写得好,很重要的一点他们观览把玩过诸多真迹。例如赵孟頫、董其昌、何绍基等大家在古代真迹上留下了大量的题跋,证明这些力作在他们手里把玩研习过,古代书家的取法对象主要是手里收藏的碑帖。试想这些作品若是在我们的案头供我们欣赏临摹,我们的书法会不会写得更加耐看更有古意呢?
 
第八届中国书协最年轻的书协理事,80后,33岁
 
第八届中国书协最年轻的书协理事,80后,33岁
 
        人格外化
 
        刘熙载曾言:“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如其人我认为是相当重要的,洒脱的人写字潇洒,老实的人写字严谨,滑头的人写字漂浮,可见书法家的修养对于提高书法作品的品位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书为心画,内心的状态写在脸上的同时也能呈现于书法作品上。当今书坛由于展事繁多,不免有诸多学书者并没有深厚的学养积淀,而是随波逐流,什么风格能入展就学什么,实际上写出来的作品与作者本人的学识修养、人生阅历、审美取向毫无关联。我想,一位优秀的书家应该具备清醒的认识、有自己的审美追求,要寻找到适合自己性格的书风,由简单到丰富再到成熟,在学习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一步步不断向前进。一个年轻的书家可以没有个性,但不能没有自己的艺术理念。虽然通过作品看不到你的个人面貌,但是人们能从中感受到你的追求,从哪里来,又将走向何方。书法不是单一的书写技巧,而是综合的艺术。历代大家,他们都不是单一地只会写字的,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学习积累,吸收各种营养来滋养自己的书法,这些都渗透于他们作品的字里行间。我认为一个书家要热爱生活、要心怀正气。这些年我的书法主要取法颜真卿、何绍基一脉,之所以这样选择,在于我对颜真卿人格的崇拜,在于对颜氏一脉雄浑开阔的书风的喜爱。探究名家成长历程,往往更能对其书风有深入的把握。于是我从书家生平、学识、成就等方面去摸索探究作品背后的支撑之物,逐步涉足书法理论,从“书写者”进一步向“求知者”转变,有心得体会则写成文章记述下来。
 
        国学与书法密不可分,国学为书法提供营养,促进了书法的全面发展。除了书法以外,我喜欢读诗词、赏画作,从优秀的作品里面寻找能为自己所用的东西。比如我在构思作品的章法时,就充分借鉴了绘画的构图形式;而我书写的用墨方式,也是从国画中学来。这些年我颇喜欢游学,感受着异地的人文风情,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外化于作品当中。我认为一件好的作品不应该只是设计制作的结果,而应该是一个人技艺、修养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人格的外化。
 
第八届中国书协最年轻的书协理事,80后,33岁
 
第八届中国书协最年轻的书协理事,80后,33岁
 
        社会功用
 
        我喜欢苏轼的书法,更喜欢他的人生态度。苏轼屡遭贬斥,最远甚至到了当时的蛮荒之地海南岛,尽管境遇可谓悲惨,苏轼却始终以洒脱的人生态度对待自己的遭遇,任眼前狂风巨浪,他仍然心系朝廷安危、百姓疾苦,不管人生之路多么坎坷困顿 ,他始终保持着豁达从容的心态。也正因为他的大爱大度,加上在文学、绘画、美食等方面的造诣,使其书法形成了既气势磅礴又敦厚俊逸的独特风格,被誉为“宋四家”第一。
 
        一个书法爱好者通过对书法的学习、探究、积累有了属于自己的小成绩之后,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发展,而是除了做好自己之外,还应该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功用。说大了叫文艺走向人民,说小点儿就是要带动引领身边的人。书法于我而言,已不仅仅是爱好或者职业,而是一种信仰与追求。这些年来,我们十多位“80后”同仁组合成一个书社,交流书艺,互相砥砺、共同奋进。另外,我的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做书法教学,希望通过教学把自己积累的一些心得感悟分享给学员们,带领他们走近古人,一步步深入传统。平时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历朝历代能成为书法大家者,是因为他们具有广博的胸怀、丰富的阅历、深厚的学识、坚韧豁达又静如秋水的心态、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怀等综合因素,正是这些因素成就其书法造诣并为后人所景仰!
 
第八届中国书协最年轻的书协理事,80后,33岁
 
第八届中国书协最年轻的书协理事,80后,33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