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业锋 | 蘧草漫谈

2020-10-13 14:15:59 来源: 点击:
 
        蘧草,即江南硕儒书法大师王蘧常先生所创作之草书,此名号源自海上著名书画家谢稚柳先生对王蘧常先生草书之评价:“是章草,非章草,实乃蘧草,千年以来一人而已。”谢先生之所以这样评价王先生草书,是因先生之章草已经行成自己独特风貌,在传统章草基础上另辟蹊径,遥接汉魏,不涉唐宋后一笔,难怪东瀛书家有“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之誉。王蘧常先生之章草如何能取得如此成就,着实需要一番研究。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故欲谈其书,必先识其人。
 

 
致冯其庸札之一
 
        王蘧常字瑗仲,号明两,生于光绪二十六年,谢世于一九八九年,浙江嘉兴人,中国哲学史家、历史学家、著名书法家。从某种意义上讲,先生已是历史人物,故论先生之书法,必然放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来评价则更客观。综览清代书法发展史,国初风行董其昌,继之崇尚赵孟頫,清中期随着考据训诂昌盛,金石学得到空前发展,帖学渐为碑学所代,至清末人人皆言北碑。简言之,清代书法起于帖,终于碑。王蘧常先生少年时代,正是碑学盛兴之时,这无异给先生少年启蒙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家庭背景是影响一个人成功之重要因素。王蘧常先生父亲王甲荣,字部畇,乃光绪己丑恩科举人,官富川知县,候补直隶州知州,知府衔。母亲顾氏,浙江嘉兴人,能诵杜工部律诗。先生《自传》云:“吾三岁,母教以方字,并辨四声。”“四岁,从伯父步青公读文字蒙求等启蒙书。”“五岁以后,始读四书与毛诗。”七岁能窃为四言诗,年终得十余篇,父亲专门为他题写书名,时有神童之誉。十岁能背诵《史记菁华录》,先生之学可谓早矣。先生在学书方面的童年启蒙也源于家学,他说:“余之略解八法五势者,胥承父兄师长之教也。”八九岁时,先考步云(即部畇)公见其临写爱新觉罗永瑆帖,乃启之曰:“前人言文,有阳刚阴柔之说,阳刚之美,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金镠铁;阴柔之美,如云如霞,如幽林曲涧,如珠玉之辉。书亦有之,欧颜得阳刚之美,虞柳得阴柔之美,皆根于其本性,汝性偏刚,取法乎上,于欧为近。”遂授以《九成宫碑》。古人云:知子莫若父。良好的家庭启蒙,为先生终生伟业打下了深厚基础。
 

 
        王蘧常先生之所以独钟章草,得益于两位先生直接影响,其一是嘉兴大儒金甸丞先生,二是恩师沈子培先生曾植。先生十九岁那年,曾替父亲代笔书写《白苧桥落成记》,碑文则是父亲老友金甸丞先生所作。金先生乃进士出身,部畇公本主张以规规矩矩之欧楷来书写。但蘧常先生在大哥迈常影响下,早已改习北碑,不再对欧楷有任何兴趣,大写《爨龙颜》和《郑文公》。但父亲是不喜欢北碑的,因此不许他用“怪字”写碑文,蘧常先生便窃以北碑《张黑女墓志》风格来完成。碑刻好之后,还得到金甸丞先生登门夸奖,王老说:“金老先生一看见我,就拍拍我的肩头说,刘延清居然有子,但石庵不过写帖,而世兄却能写碑呢!”“金老先生用石庵来比我,我料不到得此夸奖,所谓不虞之誉,至今仍是很觉兴奋与惭愧。”金先生喜写章草,纸可隐身,尝示为学之法,曰:“不惑于外诱,不惧于外扰,专一而己。”知遇之情,知己之行,必然如高山景行,此乃蘧常先生钟情章草之所源也。
 

 
        对蘧常先生产生影响的第二位重要人物当属其恩师沈子培先生。沈先生是清末江南大儒,学富五车,写了一手个性鲜明的章草,冠绝当时,影响深远,开章草之新风。王沈两家有旧亲关系,蘧常先生十六岁起便向沈先生投书请教。十九岁时,在父亲支持下赴上海拜沈先生为师。师风影响与教化,再次使蘧常先生对这门被历史冷落了无数年之久的书体产生了浓厚兴趣。
 
沈曾植《三春八月》七言联
 
        初,蘧常先生习草书始于《十七帖》,据先生自传:“十六岁那年突患恶疟,辍学卧床,父亲授以唐拓《十七帖》影本,不能笔摹,便以手指画被,此为学草书之始。”近两年的光阴,先生以《十七帖》为伴,手摹心追,朝夕不辍,领悟书圣笔法,兼读其翰札,因汗浸渍之故,前后换了四本字帖,用功之勤可见一斑。及拜沈先生为师后,沈先生知其酷爱右军《十七帖》,便曰:“右军书远承章草,旧有传本,已不传。今传章草,仅皇象《急就章》,索靖《出师颂》,旧传萧子云《月仪帖》,数种而己,疆域褊小,殊难光大。汝能融冶汉碑、汉简、汉陶、汉帛书,而上及于周鼎彞,必能开前人未有之境,小子勉之。”(《王蘧常书法集自序》)先生这段自述,道出了其在青少年时代在沈先生引导下,便立下了为章草开生面之壮志。沈先生对蘧常先生影响可谓至深也。
 
《十七帖》局部
 
        蘧草之所形成,不外两方面因素,一为主观追求与创造,二为客观之必然形成。上文提到蘧常先生在恩师沈子培先生引导下,在章草方面立下了宏志,欲开前人未有之境,敬志不墜,终生行之,以致晚年在《章草字典序言》中还提到“立庵(即唐兰,先生在无锡国学馆读书时的同学)据大汶口地下器物将中国史拓展至二千年以上,窃不才,愿为其小者,仅欲拓展章草之领域而己。”此愿何其小哉?欲为某种书体拓展领域创造新面何等难也!试观自秦代起,欲为篆拓领域者众矣,开生面而成功者几人耶?自汉魏起,后世欲为八分拓领域者众矣,开生面而成功者几人耶?自唐代起,后世欲为楷拓领域者众矣,开生面而成功者几人耶?书虽小道,继承即不易,开拓则至难,力不足则学不深,才不足则无创造。然而先生少立宏志,晚则大成,世之鲜矣!既成其美,其必有所至之由。盖章草一体萌于战国,盛于两汉,备于魏晋,及二王新体出,遂陵迟,后世虽有贤者习之,皆未大成。如元有赵子昂、邓文原、赵雍、康里子山,明有宋克、祝枝山、王觉斯、傅青主,有清以来习章草者众矣,视其所为,或以楷法习之,或以今草杂之,诸子所重皆在字之外貌,下行追流,始终未出《月仪帖》《急就章》《出师颂》之樊篱,未能有所创造。而蘧常先生深研国史,置章草于洪流,力追上游,探其所源,取篆籀之婉通,得隶分之精密,融今草之流畅,铸蘧草之精深,自成一格。
 

 

 
        蘧草有六个方面特征,一曰古,二曰厚,三曰雄,四曰雅,五曰清,六曰奇。
 
        古,取法之谓也。蘧常先生自青年时代在无锡国学馆读书时与同学唐兰便一起研习古文字,以背诵《说文》部首为日课。后来二人通信皆用甲骨籀文,蘧常先生还用篆书写过六年日记,用金文抄写《尚书》。在《王蘧常书法集》中,收有少量临金文作品,皆气格高古,绝去甜俗。因先生无意在篆书上开新面,仅以三代法书滋养章草,高古之气自然备矣。先生弱冠即立下宏志,学书游于汉魏六朝。因自二王出,书风渐薄,人心趋巧,非媚即俗,唐虽有鲁公中兴,然米氏讥之俗态,未能齐肩晋人,故先生习书不涉唐后。
 
        厚,用笔之谓也。先生用笔纯以正锋直下,以臂运腕,力尽而收,精力内敛,笔如锥画沙,如屋漏痕,如万岁枯藤。指笔一法异于乃师,他在《回忆趋庭三十年》一文中提道:“沈先生写章草,转指侧锋。我执笔则用我父亲传授的方法正下。”侧锋取艳,中锋取厚,此之谓耶!
 
 
        雄,笔力所谓也,非跋扈也。蘧草力能扛鼎,真实不虚,皆为先生八十年呕心沥血所致。自总角指笔,即用功甚勤,习书纸可隐身。不惑于外诱,不惧于外扰,专一于书,耄耋不至。先生晚年常与求者书“真积力久”四字,此语出荀子《劝学篇》:“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既勉于后俊,亦是先生自道。先生习书用功除三代外,其初对北朝《郑文公》《张猛龙》《爨宝子》《爨龙颜》用功较勤,尤甚于《郑文公碑》。曾从沈先生处得旧拓《郑文公碑》八大幅,张于壁间,心摹手追数年。此碑含刚劲于婀娜,似逸鸥野鹤,雄而不肆,神气无不化于笔下。先生习草书,初以王羲之《十七帖》入,又写《月仪》和《出师颂》。从沈先生后,乃写吴皇象《急就章》,汉张芝《秋凉》等帖,以碑入帖,碑帖结合,寓坚质于浩气,含高韵于深情,故蘧草不求雄而自雄也。
 
 
        雅,格高之谓也。蘧草与俗书无缘,格调之高源于人格之高。先生终生问道、治学、传道,师贤良而友俊颜,法圣人之迹而行寂寞之道,清心地以消俗虑,不求时誉,不追时名,穷且益坚,常书“不求一时誉,当期千载知”以自勉。其人乃学者,终生读书以求明理,日亲风雅以正体载,研究史哲,著述等身。传世有《礼经大义》《诸子学派要诠》《秦史》《顾亭林诗集汇注》《梁启超诗文选注》《抗兵集》等,人即如此,其书之格不求高而自高矣,不求雅而自雅也。
 
 
        清,刚正之谓也。蘧草俱清刚之气,感激豪宕,顿折盘曲,万毫齐下,力如曲铁。《淮南子》曰“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既使家贫如洗,亦不受伪政府之聘,非其人,安有此书乎?先生心定如磐石,不诱于外,不惑于内,用志不分。心定则力强,心清则笔清,故先生之蘧草内美而深邃,似简而至繁。世之习蘧草者,多效其奇崛诡谲之貌,搏龙斗蛇之姿,然清刚之气不易得也。
 
 
        新,独创之谓也。先生早年既定下为章草开新面之宏志,且毕生行之,最终大成,不蹈前人蹊径。综览唐之后章草,或附庸于其他,或靡弱轻滑,单薄艳俗,其道日萎,自蘧草出,可谓中兴矣。先生以汉碑入草,时人或谓之隶草。以隶法写章草,前人之未有。加之先生有多年北碑基础,骨格自然不弱,又毕生研习三代金文,使其章草外圆而内方,真体内充,积健为雄,苏子曰“字外出力中藏棱”,此之谓耶!国民初年,随汉代实物出土日增,学人眼界为之大开,如居延汉简,汉帛书,墨迹如新,此宋元贤哲梦寐难求也!乃天时之利,为章草中兴提供了无尽活力。先生以做学问之心态,对新出土之汉物一一研究,如所作《居延摘奇》,把居延汉简中出现的奇形异字逐一摘出,以丰富自己的章草。故先生之创造,力求笔笔有来历,不敢有一笔杜撰。蘧草之新,乃化古为新,亦古亦新,以至晚年绝笔《十八帖》,满卷精光四溢,一片化机,三代乎?秦汉乎?乃先生之造极独创,难怪域外评谓“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实不虚也!
 
十八帖——十八日帖
 
十八帖——运天帖
 
十八帖——同好帖
 
十八帖——理学帖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