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 | 中国画何必躲在深山里

2020-08-13 10:06:08 来源: 点击:
 
 

 
        原名丰润,又名仁,字子凯,后改作子恺,浙江桐乡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早年师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深受其佛学思想影响。五四后,开始漫画创作。早期漫画作品多取用现实题材,带有“温情的讽刺”,后期常作古诗新画,特别喜爱选取儿童题材。他的漫画风格简易朴实、意境隽永含蓄,是中国现代漫画的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等职,代表作有《护生画集》、《缘缘堂随笔》等。
 

 
        中国画真有些古怪。现代人所作的,现代家庭里所作的,中堂,立幅,屏条,尺页,而所画的老是古代的状态,不是纶巾道袍,曳杖看山,便是红袖翠带,鼓瑟弹琴。从来没有见过现代的衣冠器物,现代的生活状态出现在宣纸上。山水,花卉,翎毛,幸而没有古今的差别,不然,现代人所画的一定也是古装的山水,古装的花卉,和古装的翎毛。
 
        绘画既是用形状色彩为材料,而发表思想感情的艺术,目前的现象,应该都可入画。为什么现代的中国画专写古代社会的现象,为什么不写工人、职员、警察、学生、车夫、小贩呢?人物的服装,老是纶巾、道袍、草履、芒鞋,或者云环、雾鬓、红袖、翠带。为什么不写瓜皮帽、铜盆帽、长衫马褂、洋装大衣鞋、拖鞋,或者前发、旗袍、高跟皮鞋、摩登服装呢?人物手里所拿的,老是筇杖、古书、七弦琴、笙、箫、团扇一类的东西,为什么不写Stick(拐杖)、洋装书、Violin(小提琴)、公事皮包、手携皮箧呢?又如建筑物,所写的大都是茅庐、板桥、古寺、浮图、白云深处的独家村的光景。为什么不写洋房、高层建筑、学校、工厂、上海南京路的光景呢?其他如器物,所写的不外油壁香车、画船、扁舟、桅杆、酒旗、珠帘、绣屏、篆香、红烛等,也都是古代的东西。为什么不写目前的火车、电车、汽车、飞机、兵艇、邮船、升降机、电风扇、电灯呢?而不写现代社会的现象呢?例如人物,所写的老是高人、隐者、渔翁、钓叟、琴童、古代美人。岂毛笔和宣纸,只能描写古代现象的?为什么没有描写现代生活的中国画出现呢?为什么20世纪的中国画家,只能描写15世纪以前的现象呢?
 
(左起依次为:张乐平、颜文樑、贺天健、丰子恺、林风眠、张充仁)
        上世纪60年代,丰子恺与画界同仁一起研究画作。
 
        文学用语言构成,绘画用物象构成。用现代语构成的文学叫做“白话文”,用古代语构成的文学叫做“文言文”。现在我要借用这意思,称那种用古代物象构成的中国画为“文言画”(虽然有些不称之处,但现在不论艺术内容,专讲形式。况且,文学常常借用绘画上的名称,例如“描写”、“素描”、“轮廓”、“印象”等,本来都是绘画上的名称,被文学久借而不归了。现在这方面也叨借一下,有何不可?)芥子园一类的画谱,便是这种文言的字典,读熟悉了这部字典,便可如法炮制那种“文言画”了。
《芥子园画谱》成书三百载,历来为世人所推崇,通过研习此谱亦培养和造就了不少国画名家,可称世人学画启蒙的必修之书。
 

 

 

 

 
 
        也有人说,中国画的题材向以自然为主,不似西洋画的以人物为主,故山水是中国画的正格。人物及器物的描写,本为中国画所不重,即使泥古,亦不足为中国画病。这话也有几分理由。但是,现代人要求艺术与生活的接近。中国画在现代何必一味躲在深山中赞美自然,也不妨到红尘间来高歌人生的悲欢,使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愈加密切,岂不更好?日本人曾用从中国学得的画法来描写现世,就是所谓“浮世绘”。浮世绘是以描写风俗人事为主的一种东洋画,其人物取材于一切阶级,所描写的正是浮世的现状。这种东洋画的成功如何是别论,总之,绘画题材的开放,是现代艺术所要求的,是现代人所希望的。把具有数千年的发展史和特殊的技法的中国画限制于自然描写,是可惜的事!
 

 

 
        浮世绘,是日本的风俗画、版画艺术的杰出代表。兴起于日本江户时代(约17至19世纪)。其艺术形式主要描绘人们的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
 
        丰子恺以浮世绘作比喻,认为中国画艺术应不囿于一味地对古人的师法和模仿,而应贴近现实生活,从取材和立意上更具有时代感,从而使中国画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们中国的绘画技法,实在是可矜贵的。那奔放的线条,明丽的色彩,强烈的印象,和清新的布局,在世界画坛上放着异彩。西洋近代大画家Manet(马奈)、Monet(莫奈)、Cezanne(塞尚)、Gogh(梵高)一班人,看见了荷兰博物馆里所藏的中国画,大为惊欢,赞颂“东洋画的新天地”。他们的作品中便显著地受了东洋画的影响。若得这种技法发展起来,一定可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支配未来世界的画坛。中国文学由文言解放为白话,20年来已有相当的成功了,希望中国画界也来一个解放运动,收获更大的成功。
(选自1934年4月5日第一期《人世间》)
 
丰子恺 《家家扶得醉人归》 20世纪40年代
上海中国画院藏
 
丰子恺 《几家欢喜几家愁》 1948年
上海中国画院藏
 
丰子恺 《土产交流》 20世纪50年代
上海中国画院藏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