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金榜题名时 古代“高考”录取通知书不一般

2020-07-27 14:54:09 来源: 点击:
 
 
        今年参与高考的学子们
 
        很多人正焦心等待录取通知书
 
        寒窗苦读十八载
 
        等的就是这一刻
 
        其实古人“高考”后更煎熬
 
        古人科举应试及第比率远不如现在上大学比率
 
        他们如何知道成绩
 
        录用通知书长啥样

        又是怎样收到的呢

        一起来看看吧
 
 
        自古至今,“金榜题名时”都是人一生中最大喜事之一,值得庆贺。如今的入学通知书较为简单,一般是学生姓名,所考入专业,持书报到,学校公章等。而在古代,及第的录用通知书无论是做工,还是送达,都比现在复杂、隆重。
 
        科举制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光绪二十七年(1901)武科考试正式废止,历经 1300 余年。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有“录取通知书”,而且要由专门的“报榜人”送达,还有专门的仪式。
 
        长啥样?金光闪闪
 
        唐代把金屑涂饰在笺简上,作为进士及第到家报喜所用,称为“榜帖”。宋朝人曾敏行的《独醒杂志》卷四载 :“时第一名毕渐,当时榜帖,偶然脱去渐字旁点水,天下遂传名云毕斩。”
 
 
        最早的榜帖是泥金帖子,大概在李隆基(唐玄宗)当皇帝的开元、天宝年间流行。“泥金”手法是中国传统的高档装涂工艺,可见其重视程度。五代人王仁裕所作《开元天宝遗事·泥金帖子》中写道 :“新进士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至文宗朝,遂寖削此仪也。”宋朝杨万里《送族弟子西赴省》诗 :“淡墨榜头先快睹,泥金帖子不须封。” 提到了泥金帖子。
 
        但由于泥金帖子是学子附于家书中寄出,而非通过官方渠道递送的,故不少人认为此非正式“录取通知书”。而杨万里诗中的淡墨榜又为何物呢?原来古代科举考试录取的进士,用淡墨书榜,称为“淡墨榜”。  
 
清代乡试“捷报”
 
        后来出现了金花帖子,被视为“正式版”科举录取通知书,其录取通知书的功能和性质已被现代学术界认可。宋代基本上也沿用唐代的“金花帖子”,到南宋时已不多见。这个“金花帖子”是什么样?上面写着什么内容?《容斋随笔》对这种金花帖子有详细的描述。
 
        南宋人洪迈《容斋续笔·科举恩数》“金花帖子”条称:“唐进士登科,有金花帖子,相传已久,而世不多见。”《容斋续笔》的作者、南宋人洪迈家中便收藏有一份宋真宗时的金花帖子,是北宋名臣孙仅的。孙仅与其兄孙何当年都是远近闻名的“学霸”,先后考中状元,轰动一时,孙仅的金花帖子就是他在咸平元年(公元998年),被宋真宗点为状元后取得的。
 
地方考试有专门录取通知书
 
        金花帖子是“国家级”的,类似于今天国家重点高校的通知书,“省市级”的地方考试中也有录取通知书。
 
        科举是一种由低到高的分级分类功名考试,从早期的二级到后期的三级、四级,实际就是地方与中央两级。解试(州试)、乡试、童生试便是地方考试,也都要发放通知书。但发放的方式差异较大,一般在张榜公布后,第一时间通知到考生个人。
 
        宋朝时,地方考试录取通知书叫“金花榜子”,这是解试录取通知书。解试又叫“州试”,在州府进行,通过了才有资格参加省试,直到殿试。为什么叫金花榜子?大概就是因为仿进士录取通知书“金花帖子”制作的。当年明州府、成都府解试所发的录取通知书,就是这种金花榜子。
 
 
        明清科举录取通知书不论中央、地方都叫“报帖”,也称“捷报”,俗称“喜报”。明人王世贞《觚不觚录》中即有这样的说法:“诸生中乡荐,与举子中会试者,郡县则必送捷报。”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后官方就差人送来捷报。
 
        明朝人陈继儒《太平清话》卷四记有 :“宋朝吴郡士登科者,始于龚识,其家居昆山黄姑,犹藏登第时金花榜帖,乃用涂金纸,阔三寸,长四寸许。”到了清代,就出现了刻板印制的科举通知书了。
 
《南闱放榜图》形象记录了清朝江南乡试的放榜场景
 
        到了民国,录取通知书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存在。相比较之前的“捷报”,录取通知书也更加有特点,录取通知书的文化开始形成了。只是没有现代通知书那么花哨,而且仍然可以看出有“捷报”的影子,并且也很古色古香,那时候称“同学”为“君”,且开头会有“台端”字样,“台端”是古代信札中常见的对别人的敬称,这也反映了学校对学生的尊敬。
 

 
        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生的名字还可能出现在报纸上。西南交通大学曾晒出1953年的录取通知书。那个年代的高校对招生工作的细节十分重视,而且通知书中的内容也更加详实。同时,不少学校还会在报纸上刊登录取名单。当年报纸上的名字,如今也会成为令许多人羡慕且珍贵的纪念。
 
通知书用材、尺寸有讲究
 
        古代录取通知书所用材料也颇为挑剔,质地有绫绸、木、纸等,考试等级越高用材越讲究。宋朝人赵彦卫所著《云麓漫钞》卷二载 :“国初,循唐制,进士登第者,主文以黄花笺,长五寸许,阔半之……”“黄花笺”是一种洒金粉的顶级用笺,通知书用之来书写,突显金榜题名的隆重和喜庆。“金花榜子”则写在一种木板上,但这非普通木板,是经过精细加工的。
 
光绪二十年恩科状元张謇“捷报”中还写有“报录人”
 
        至于大小规格,古代各朝的录取通知书也不尽相同。像金花榜子“高一尺半、宽六寸 ”,而写金花帖子的黄花笺“长五寸许,阔半之。”明清时的报帖规格、尺寸更大,方便送到学子家后要在厅堂升挂、张帖。
 
        写的啥?首写考官
 
        现代录取通知书一般写的是某同学被某学校某学院某专业录取,于某日报到。
 
清代考试题目
 
        而唐、宋时期的“金花帖子”,除报学子考取的功名外,还特别突出地记载主考官,除了他们的头衔,还有他们的详细资料,如生于哪年哪月哪日,还有他们的祖父名字,父亲名字等。主考官都要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这样的“入学通知书”,与如今相比,实在是太特别,太有趣了。
 
        据《容斋续笔•科举恩数》记载,北宋咸平元年孙仅的录取通知书是这样写的:“先列主司四人衔,曰:翰林学士给事中杨,兵部郎中知制浩李,右司谏直史馆梁,秘书丞直史馆朱,皆押字。次书四人甲子,年若干,某月某日生,祖讳某,父讳某,私忌某日。然后书状元孙仅,其所纪与今正同。”
 
        上述应是唐宋金花帖子的通行写法。《云麓漫钞》亦称:“书其姓名,花押其下,护以大帖,又书姓名于帖面……”宋朝州试录取通知书“金花榜子”则相对简单些,主要书写被录取学子的姓名、乡贯、三代姓名。
 
清代殿试录取通知书
 
        明清时的录取通知书比较简单,直接写上考生的名次。《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录取通知书是这样写的:“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
 
清代科举捷报印版
 
        明清时捷报已有专用印版,印好后填上被录取学子姓名、名次等即可,榜吏就不需要像唐宋时那样书写整个内容,但像三甲一类的录取通知书还是要书写的。此外,古代录取通知书写好后也要加盖“录取专用章”,谓之“过朱”。

        如何送?热闹非凡
 
        现代的高考录取通知书一般通过快递到学生的手中,而在古代,学子考取功名,中榜者,除了朝廷张榜公布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报喜”,让世人知道某学子中榜了。中榜的学子,成为当地一时的热议话题。
 
        送通知书也比较隆重,是一种官府行为,各级官府会安排专人将通知书直接送达学子家中。“报榜人”,也叫“报录人”,民间直呼为“报子”。
 
        报喜人骑上高头大马,高举旌旗,带上唢呐班子,一路上鸣炮奏乐,吹吹打打,热闹非凡。如《儒林外史》描写报榜的情景:“只听得一片声的锣响,三匹马闯了来;那三个人下了马,把马拴在茅草棚上,一片声叫道:‘快请范老爷出来,恭喜高中了!’”
 
明沈一贯《状元图考》(局部)
 
        古代送录取通知书是一件美差,主人得给报子发红包,即所谓“喜钱”。除了官差驰报外,素不相识者也会主动当“报子”,目的就是为了讨点“喜钱”。
 
        中秀才举人或者进士及第希望比较大的人家都会在煎熬中苦苦等待着喜报的到来。这样的等待在古代称之为候榜。这些场面在《儒林外史》里有过详细的描述。
 
清朝浙江所出的首位状元史大成因书写工整被皇帝大加赞赏
 
        古人收到榜帖后,一般要把它张贴在厅堂里最显眼的位置,供家人、来访祝贺者随之观赏。有些当地知名的大族户,还将“金花帖子”置于本族祠堂里,一方面供族人、来访祝贺者观赏,另一方面,向世人宣示本族子弟才华横溢等等。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