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时是惊才绝艳的李叔同,放下后是弘一法师!

2020-07-20 10:05:12 来源: 点击:

 

 
        民国初年,有一位风流才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在中年时看破红尘,出家为僧。
 
        他叫李叔同,也叫弘一法师。
 
        许多人只知李叔同,却不知弘一法师;了解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带给我们的惊喜,却不知他在佛学上的造诣与贡献;只知他遁入空门苦修戒行,却不知他前半生鲜衣怒马。
 
        李叔同的半生,光辉灿烂;弘一法师的余生,终归寂灭。
 
二十文章惊海内
 

 
        1897年,李叔同成年照,风采翩然
 
        李叔同出生在一个巨富之家,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从8岁起,陆续攻读《四书》《孝经》《毛诗》《左传》《尔雅》《文选》等典籍,同时,学习书法、金石等技艺。
 
        李叔同悟性极高,诗词书画,样样精通。年岁稍长一些,但凡是文艺方面的内容,不论是音乐还是绘画,一点即通。
 
 
        到26岁时,李叔同不满足于现状,决意东渡日本,希望从邻国那里,为祖国带回一些新的东西。在临行之前,他十分感慨,写下了一阕《金缕曲》:
 
披发佯狂走。
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
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
便惹得离人消瘦。
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
愁黯黯,浓于酒。
漾情不断淞波溜。
恨年年絮飘萍泊,遮难回首。
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
听匣底苍龙狂吼。
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哪惜心肝剖。
是祖国,忍孤负?
 
        “二十文章惊海内”,多大的口气,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而当时的李叔同,年轻气盛,眼见得国家蒙难,使他这样一位大才子,明白“毕竟空谈何有”,希望以一己之力“度群生哪惜心肝剖”。
 
  
        几年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举子们,联名向光绪皇帝上书,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帷幕。
 
        对腐朽的旧事物深恶痛绝的李叔同,听到这个消息,异常振奋,当即加入维新的队伍,希望借此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当时,李叔同为表明心迹,专门刻了一方印章,“南海康梁是吾师”,拳拳之心表露无疑。
 

 
        可惜,袁世凯的倒戈、慈禧太后的老辣,诸多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将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随着六君子被杀、康梁流亡国外,李叔同人生中第一次施展抱负的期望付诸东流。
 
        而到了26岁时,已经名闻天下的李叔同,决定东渡扶桑,寻求新的救国之道。
 
        音乐戏剧第一人
 
李叔同《自画像》布面油彩 60.6 x 45.5cm 1911 年作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藏。
 
        李叔同一到日本,即因自己的才华,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1906年初,李叔同开始参与编辑《音乐小杂志》,此时的他,开始注意到,西方的乐理体系与中国乐理体系的差异。
 
        经过一番钻研,李叔同自己学会了西方音乐的乐理体系,并在回国之后,第一次将五线谱带到中国。
 
 
 
        今天,在中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学习乐器,而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要从五线谱开始学起。人们不知道的是,当年将五线谱引入中国的人,正是李叔同。
 
        同年,李叔同与友人一同组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
 
        在此之前,西方的戏剧,对中国人来说极为陌生。舞台上没有“出将”、“入相”的布景,没有司鼓、司琴的伴奏,只有一群穿着洋装的“话剧演员”,这些,在中国人看来,不啻是异类。
 
李叔同(左)在《茶花女》中的扮相
 
        但李叔同不这样认为,他与春柳社的成员一起,排演戏剧。从《黑奴吁天录》(即“汤姆叔叔的小屋”),到《茶花女》,他都积极筹划,身兼导演、主演等数职。
 
        今天,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像蜂巢剧院这样的场所,不时上演着从西方传来的戏剧。而在一百多年前,正是李叔同,将西方戏剧引入了中国,成为戏剧第一人。
 
        四年日本之旅,让李叔同蜚声海内,音乐、戏剧,还有油画,让这位大才子一回国,就成为众星拱月的明星。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回国之后的李叔同,三十出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再加上良好的家庭背景,使他能够长期往来于上流社会。
 
        刘禹锡的《陋室铭》里说,自己理想中的交友状态,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而这种状态,李叔同实现了。
 
        李叔同十八岁结婚时,长兄曾经从家产中拿出三十万大洋,作为李叔同婚后之用。这笔钱,在当时绝对是一笔巨款。
 
        不久之后,因为参与“戊戌变法”而被朝廷盯上,李叔同携母亲与妻子,从天津搬到了上海。李家在上海有钱庄,李叔同因为是少东家,可以在钱庄任意支取自己的生活费。
 
        如此优渥的生活条件,让李叔同得以一掷千金,买昂贵的钢琴、攒最好的金石,也正因为这些机缘,让他在三十五岁时加入西泠印社,与当时最负盛名的吴昌硕等人交往,切磋篆刻、书法技艺。
 
        在李叔同的社交圈里,满是天下闻名的文人、艺术家,每天的生活,就是吟诗作对、临风弄月。
 
 
        在今天,不知有多少人,期待着能约上三两好友,小酌一杯,或读读书,或写写诗——而这样的生活,李叔同一直都在过着。
 
        不过,李叔同的“腐败”,却比常人精致。
 
 
        在上海,在杭州,在南京,李叔同写诗作画、挥毫泼墨,留下了为数众多的传世之作。这其中,不论哪一件,都是精品中的精品。
 
        在当时,他是整个上流社会追捧的天之骄子,是政商两界争相结交的社会名流,李叔同到哪里,光芒就到哪里。
 
        三十五岁,当大多数人还在为生计奔波的时候,李叔同已经是名闻天下的第一等风流人物了。
 
看破红尘,究竟放下
 
 
        光彩夺目的前半生,在出家后的弘一法师看来,如同梦幻泡影,虚无缥缈。
 
        1918年夏天,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法名演音,法号弘一。
 
出家后的李叔同:弘一法师
 
        他是天津巨富家的少爷,可以在上海的钱庄里任意支取生活费;他是立志报国的热血青年,因为“戊戌变法”长期被清廷盯梢;他是眼光如炬的超世之才,第一个把五线谱、西方戏剧引入中国;他是权贵巨贾的座上宾,生活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如果说,在民国初年,有谁可以配得上“第一才子”之名的话,相信很多人会选李叔同。
 
 
 
        政治、音乐、美术、戏剧、篆刻、书法、金石……无论哪一样,他都拿得起来,并且徜徉其中。
 
        不过,在出家之后,弘一法师明白,自己年轻时对这些事的专注,是执念。而执念,终当放下。
 
        佛家教人放下:钱财、名声、地位,这些,李叔同都曾有过,所以弘一法师才知道如何放下。
 
弘一法师绝笔“悲欣交集”
 
        二十文章惊海内,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邪!半生荣华,到头来终究是好梦一场,大彻大悟,方始是一代高僧——弘一法师。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