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黄宾虹全集(一)

2020-07-07 16:07:35 来源: 点击:



金华画童

        清同治乙年正月初一子时,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开门炮杖声中,一位“受天知春迟,堕地得岁始”的男婴,在浙江金华城内铁岭头街呱呱坠地了,按西历计算,那是1865年1月27日凌晨。

       
        这个男孩就是黄宾虹———不过这是成年后根据家乡村头一座亭堍自起的名字,父母因为他在一岁之始的吉辰来到人世,非常高兴地给他起名元吉。这个吉利的名字日后曾给他带来很大麻烦。在他17岁返乡安徽歙县应院试时,因犯十世祖名讳,差点没让参加考试。为改名,乡吏甚至向他索贿。按族谱的班辈,父母给他起名懋质,后以质名,字朴存,一作朴人。这些名字表达了父母的人生价值。
 
       
        黄宾虹的祖上是书香门第,明清以来出了不少文人、画家。从祖黄碧峰,善音律,工梓刻,精丹青,翎毛、花卉、人物、佛像,就是他的真迹。族祖黄白山,著作甚丰,有《字诂》、《义府》编入四库。白山之子黄吕,号凤六山人,幼承家学,学问渊博,诗书画印,人称“四绝”。歙西黄氏一门,画家辈出,知名者有黄柱、黄思成、黄椅、黄文吉、黄熙等。黄宾虹的父亲黄定华,从小在金华经商,晚年弃商好儒,喜吟咏,兼写榜书,常画梅竹以自娱,他对长子黄宾虹的期望,就是读书上进,争个前程,荣宗耀祖。
 
      
        黄宾虹6岁(此按黄宾虹自己计龄方法,实为5岁)从师就读,对汉字的形声义极为敏悟,小小年纪就能检阅家塾所藏《字汇》这样的文字工具书。父亲见他有这方面的天赋,从7岁起就亲自教他读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课读之暇,建有图画,黄宾虹(那时候也还不叫这个名字,叫元吉)必定仔细观览。父亲喜欢书画,也有收藏,常有爱好者来家观摹。这个时候,黄宾虹总是侍立一侧,目识心记,并经常仿效涂抹。他6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廷瑞山水册,极得老师亲友赞许。黄宾虹读书勤奋,好学好问,遇到善画的长辈,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10岁那年,有一位在越中负有书名的老丈人倪翁来家塾赏藏画,黄宾虹向他请教画法。倪翁先是不答,黄宾虹一再请求,他才说:“当如作字法,笔笔宜分明,方不致为画匠也。”黄宾虹又向他请教书法,他让黄宾虹在宣纸上写一个“大”字,然后把纸反转来一瞧,摇头说不行,并指出只见“大”字起笔处的三个点,这是使力不平的缘故。黄宾虹受教而退,遵其指示,刻苦练习了一年。“笔笔分明”,“用力要平”,这简单明了的两句话影响了黄宾虹的一生。
 
     
        1883年春天,黄宾虹从金华返回家乡安徽歙县潭渡村,这一年他20岁。此前因回籍应试,曾在13岁、14岁和17岁三次反歙。这一次是正式回籍居住,直到1907年44岁离开,开始了24年耕读潭上的既平淡又富传奇色彩的生活。
       
        歙县潭渡村,位于黄山之奇、新安江之秀的徽州盆地。徽州深处皖、浙、赣三省交界之地,险阻天成,兵戈少到。东晋北方氏族南迁,给这里带来儒风。到了南宋,文风日益繁盛,徽州人甚至以“东南邹鲁”标榜天下。长期的和平环境,导致人口众庶而狭小的盆地“力耕所出不足以供,往往仰给四方”,这就逼使人四处谋生。当时离开土地谋生的手段,只有手工业和商业,好在东晋北方氏族南迁时,同时也带来了手工业和商业的传统。到了明清,徽商资本才雄势大,逐渐控制了长江中下游的金融,以致于有了“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的民谚。人们对徽商有这样的评价“贾而好儒”,“贾儒结合”,“虽为贾者,咸近士风”。徽商都是亦商亦儒的儒商。他们宗族观念浓厚,桑梓之情很重,往往把聚敛的大量财富转会故里,修祠堂,建园第,粉墙矗矗,鸳瓦鳞鳞,建造起一个个美丽的山村水庄。在这片“世外桃源”中,徽商们“耕读传家”,搜尽海内珍籍名画,因而子弟中怡情于琴棋书画者大有人在。
 
     
         黄宾虹的祖屋叫“课耕楼”,先祖惟贞公撰联云:“教子迟眠,数卷度残窗外月;呼童早起,一犁耕破陇头云。”晨耕夜读之趣溢于言表。潭渡有名胜曰“宾虹亭”,为地仅方丈,当夕阳坠山的时候,从亭中回望村里暮烟霭杳,树色苍茫,绛气丹霞,水天一色。黄宾虹极爱其景,因为宾虹为号,别署宾虹生、宾虹散人、滨公,虹庐、虹若、虹、冰上鸿飞馆等等,都同滨滨虹亭有关。辛亥(1911年)后改为宾虹,即以为字。

     
        黄宾虹对乡邦文物之盛,向来引以为豪。他在郑拙庐书中说:“歙县自宋、元、明讫咸同之乱,以居万山之中,藏书籍字画古今名迹,胜于江浙诸省,风俗以经商各省通邑,士人寄籍,恒多与通人博士交游,文艺亦有根柢。”在《黄山画苑论略》中,黄宾虹指出:“新安古人名作,独于吴门、云间、娄东各派以外,自树标帜。良由藏庋丰富,得瞻精美;时多高人逸士,胜游名山,博览群籍,生当危乱,初无所用其力,退而一一寄之于画。”对于新安画家,黄宾虹如数家珍:“昔王阮亭称:‘新安画家,宗尚倪黄,以僧渐江开其先路。’余谓不然。有先乎渐师者,若元之程政、朱璟,明之郑千里(重)、丁南羽(云鹤)、詹东图(景凤)、李周生(永昌)、程孟阳(嘉燧)、李长蘅(流芳),画法宋元,不名一家,隆庆、万历之间,流传真迹,要宗倪、黄为多。后乎渐师者,有程松门(鸣)、方小师(士庶),罗两峰(聘)、家凤六公(吕)皆远法唐宋,近师文沈,取境高古,不斤斤于元人。当其同时,有汪乘槎(之瑞),追踪大痴;查二瞻(士标),晚学沙弥;孙疏林(逸),多方宋元;与渐师称新安四家。”

     
        刚回到歙县的头五年里,迫于生计,亦为游学,黄宾虹经常往来歙县和扬州之间。不管是在歙县,还是在扬州,或是在路途所经的杭州、南京,黄宾虹都以极大的兴致访师问友,求观公私所藏书画,虽跋涉远道,亦不惮劳瘁。只要有条件,他就会临摹下来,积稿盈箧,带回家中专心研究,寝食俱废。 
     
        23岁那年,黄宾虹遵父命从汪仲伊问业。汪仲伊是光绪庚辰进士,“平生于国学所不窥,不拘拘于前辈师法,而能自成蹊径”,“精音律、兵术......所至必提倡尚武,授生徒以剑术,以此为人立身救国之本”(黄宾虹:《汪仲伊先生小传》)。其人品、学养与爱国思想,对黄宾虹有很大的影响。黄宾虹能弹琴、舞剑,即受教于汪仲伊。黄宾虹与汪仲伊有很多相像的地方:“于国学无所不窥”,这种广博的求知兴致二人是一样的;“不拘拘于前辈师法,而能自成蹊径”,二人也相仿佛。黄宾虹青壮年时期仗剑任侠的豪杰之气以及晚年不遗余力倡导金石家之刚健气息以救国画之柔靡,无不可以感觉到他这位业师的精神。
 

        甲午战争的前一年,黄宾虹30岁。根据孔子有关君子立身修德的说法,“三十而立”30岁必须对安身立命这样生死系之的大问题做出一个决定,立定一生的志向。这一年黄宾虹正式宣布放弃举业,不再走皓首穷经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老路,决定“力垦荒,事金石书画”。大约也是这一年,他给自己取了一个新的名字:予向。“予”是“我”的意思,“向”是两位古人。一位是东汉隐士向子平,把子女嫁娶的事了结之后,即入五岳名山,不知所终。另一位是明代遗民画家恽向(字香山),其画“华滋深厚,得董巨之正传,最合大方家数,虽华亭、娄东、虞山诸贤,皆此不逮。心向往之,学之最多。”(黄宾虹:《自叙》)这个名字含有不事皇朝的意思,30岁的黄宾虹,思想已经有了非常“危险”的念头。

        过了两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跟日本签订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全国群情激愤,康有为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1300名举人联合上书光绪皇帝,反对《马关条约》,主张变法,是即“公车上书”。
       
        黄宾虹丧中得到消息,立即致函康、梁,认为“政事不图革新,国家将有灭亡之祸”。就在这个夏天,黄宾虹在安徽沿江城市贵池同同谭嗣同晤面。谭嗣同壮怀激烈,痛陈时弊,放言变法,慷慨豪侠之气,给黄宾虹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贵池会晤后,黄宾虹在潭渡与武举人洪佩泉、武秀才汪佐臣设立教场,收徒练武,驰马击剑,骈辔谈兵,纵论国事,为反清作积极准备。光绪戊戌年(1898年),变法失败,并作挽诗,内有句云:“千年万里颂,不愧道中人。”
 
      
        1900年,“庚子之乱”起,黄宾虹感于国事垂危,报国无门,只得从家乡做起,接受县邑委托,开始筹办修整丰堨水利工程,垦荒田千亩。在此后的七年了,他一面管理堨务,一面读书教课,并日对溪山烟霭,游山乐水不暇,尽兴探索丘壑烟云之趣,写景纪游,收之囊中。“频年收获之利,计所得金,尽以购古今金石、书画,悉心研究,考其优劣,无一日之间断;寒暑皆住楼,不与世俗往来,家常盐米之事,一切委之先室洪孺人,而歙中置字增产,井井有条,皆由内助也”(黄宾虹:《八十自传》)。

        这一时期,光复会和同盟会先后成立,“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正在新安中学堂任国文教席的黄宾虹,与许承尧、陈去病、陈鲁得等教员在1906年秘密组织了反清的“黄社”,以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的“非君”思想为宗旨,“取新学以明理,忧国家而为文”,暗中宣传革命。黄宾虹还接受组织决定,在自己家屋后院筹建炼炉安装制造铜币的机器,准备私造铜币,作为革命活动经费。此事被人告发,黄宾虹得到内线通知,连夜拆埋机器,遣散工人,弃妻别儿,星夜逃走,避往上海。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