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块文章 · 鲍贤伦书法展]部分作品提前看

2020-06-12 17:08:46 来源: 点击:


 
主办单位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
浙江美术馆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
 
开幕式
2020年6月20日14:30
 
展览时间
2020年6月20日--7月19日
 
展览地点
中华艺术宫
(上海市浦东新区上南路205号)
星期二—星期日每日10:00至下午18:00
(17:00停止入场)
 
 
        鲍贤伦
 
        籍贯浙江鄞县,1955年出生于上海。1982年春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曾长期在浙江教育、文化、文物部门工作。1974年起先后师从徐伯清、姜澄清、陈恒安诸先生系统研习传统书法和书史书论。1981年获全国首届大学生书法比赛一等奖,2014年在第八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中,获年度艺术家·书法类大奖。被誉为当今书坛最具现实影响力的书家代表,隶书创作领域的前沿探索者。
 
        近年来先后在杭州恒庐美术馆、宁波美术馆、北京中国美术馆、杭州浙江美术馆、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上海中华艺术宫等举办个展。出版有《鲍贤伦隶书对联册》《鲍贤伦书法集》《鲍贤伦书法档案》《我襟怀古——鲍贤伦书法展作品集》《鲍贤伦隶书<前后赤壁赋>》《倾盖录——刘一闻鲍贤伦书学对话》《大块文章——鲍贤伦书法集》等。
 
        2005年起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隶书委员会副主任,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第四第五届副主席、第六第七届主席,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西泠印社社员,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中国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名誉院长。
 
 
《大塊文章——鲍贤伦书法集》
后   记
 
        我五十岁的时候在杭州恒庐美术馆举办了名为“梦想秦汉”的第一个个展。随后分别于2008年在宁波美术馆、2014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2015年在杭州浙江美术馆、2016年在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几次较大规模的个展。十五年后的今天,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即将举办第六个大型个展。这次展览醖酿、创作的时间比较长,过程中的思考与体会比以往也多一些。
 
        首先面临的是如何确定展览的主题与选择创作的文辞内容,即“写什么”的问题。我的策展团队觉得,笔墨当随时代,与以时代笔墨承载千古文章,是同一个书法创作观的两种向度的表达。于是选择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名篇经典作为作品内容主题,基调以气象正大者为主,时段以上古、中古为主;同时精选版本,兼顾后人对文章的评价,以确保作品文本的高质量和当代传播的积极社会效应。接着便是“怎么写”的问题。为与光熖万丈的宏篇巨制相协调,也为与中华艺术宫高大宏阔的展示空间相匹配,大家鼓励我创作一批大体量的作品,用笔墨文章共筑“大塊文章”的意象。为实现这样的创作定位,我进行了一些心理准备,特别是作了一些创作手法的调适,压缩了已经习以为常的简牍笔法,增强了汉碑摩崖石刻笔法。
 
        2006年那个个展曾展示了一批秦简笔法的作品,以至于许多年来书法圈内外认为我只是写秦简的。这次我适当收敛了自己相对娴熟的简牍笔法,把笔墨对碑意的多元解读,尽兴地加以呈现。也可以说,这次探索了“敛简纵碑”的攻略。创作中我比较多地关注笔在纸上的摩擦和涩行,有意构造方硬的字形,弱化曲线和弧度,并使字与字尽可能自然地交错、咬合,试图追求苍茫、浑成的整体意象。尤其是在题拓与写陶时,当笔在因捶拓而更显粗糙不平的皮纸上行走时,当笔在陶器的弧面上行走时,自己仿佛是古时匠人,心旷神怡地放笔于苍崖素壁之间。
 
        这次展览创作过程中,除了笔墨上体悟颇多之外,还催发我再次思考了书法与个人的关系。腹笥储积的薄弱是当今书坛的痼疾,为创作而阅读似临阵磨枪,然而磨得投入到位,也能受教获益。千百年来,先人留下了无数经世文章、道德文章、锦绣文章。而中华传统文章之美的核心,在其思想内涵的深宏博大,揽尽世间万象。选定《急就章•终篇》63字为展览开篇之作文辞内容的时候,只是想用“中国安宁”“百姓承德”等表达对国泰民安的纯美祈愿。随后不久,新冠肺炎成为人间不虞之患。待到展览之际,人们一定解读为我对于祛除疫情的祷告。深感文章千古之所以不朽,正在其能映照古今。儒学“五经”是修身的典则;而经典书写本身已经成为修身的过程。所谓“书如其人”、“苟非其人,虽工不贵”等等,都是中国书法审美标准中修身传统的反映而已。我们通常比较用力于技法,热衷于风格。风格当然必须个别化,但并不是向外“创造”出来的,而是向内“发现”而成功的。性情贫瘠者,往往彼此因袭而雷同;性情修养充盈者,方能各自变化而生动。风格其实就是超凡脱俗。如此看来,书法不单纯是书法问题,更是人的问题。个展展示的也不单是具体的书法作品,也是人的思想、修养、能力和境界的折射。我以实践者的身份体会到:书法是艺术的,书法是文化的,书法也是生活生命的。
 
        感谢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白谦慎教授为本集子撰写了长篇前言。白兄与我都是“上海人”,写作的间隙多次与我在电话里用上海话聊上海的话题(因疫情不能见面),留下了亲切和愉快的记忆。白兄又是严谨的艺术史家,他要求我提供各个不同年代的作品,然后找出代表作,尽力梳理出我创作的发展阶段及风格脉络。我不得不翻箱倒柜地找出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留存旧作(还是少了90年代前半段的),让我借此也回望了一下自己走过的路。少不更事,虽然幼稚可笑,总是真实不欺。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结果能选择的路只是那一条。既然搜罗起来了,干脆印进集子,搬进展厅,甚至还增加了一些平日的临习日课。我要以个展展示当下创作截面的初衷,就这样被改变了。
 
        人总是安于所习,容易在书斋里轻松地重复自己。有了个展目标的设定,背水一战的情势也激发出别一种可能。现代媒体那么发达,制作印刷技术如此先进,做个公众号,出本作品集,既省力又便于传播。进展厅做个展,真是费力不讨好。但展厅可以激发强烈的创造活力,也只有展厅才是检验作品最严苛的场所。既然展厅是这个时代艺术品最经典的呈现方式,那么我们就不必有意回避它。做一次个展,可以明白许多道理。
 
        为了这次展览,我的策展与工作团队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始终与我站在一起。他们是:学术主持:胡小罕、策展人:黄寿耀、核心成员:戴家妙、钱伟强、何国门、金磊、杨鉴、刘颖、杨晶、杨金林、章利民等。
 
        如果说乡情是我这次上海个展的原始动力,那么“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则是对我的思想召唤和道义支撑。上海市领导的热情鼓励让我坚定了信心。中国书法家协会、浙江省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与旅游局、浙江省文化与旅游厅、上海市文学艺术联合会、浙江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共同作为主办单位,让我感到自豪和欣慰。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浙江美术馆、上海市书协、浙江省书协作为承办单位,做了许多具体工作。尤其是中华艺术宫的新老领导和学术部、展览部的同志为展览提供了热情和无私的帮助。我在此对各位相关的领导和朋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1975年底我离开上海赴贵州工作,至今已有45个年头了。回上海办展不由得让我想起已故的父亲母亲,他们一直支持鼓励我写字,会自豪地将印有我作品的集子向亲友展示。想起我的恩师徐伯清老师和师母张锦培老师,他们皋兰路上的家曾是我的精神寄所。想起我另一位恩师姜澄清老师,在他猝然离世的一个月前,他在西子湖畔对我邀请他出席上海展犹豫不决的表情,成了我盘郁胸中挥之不去的不解之谜。想起我的师兄弟和许多写字的上海朋友……或许是上海个展所带出的人生况味让我有些忐忑,或许就是“近乡情更怯”吧!
 
鲍贤伦
2020年5月21日于杭州寓所
 
部分展览作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