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为徒 心寄未来 —— 我的学书观

2020-04-22 10:01:09 来源: 点击:



 
        曾锦溪,1987年5月生于福建省平和崎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师、福建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执行秘书长、泉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泉州市政协委员、泉州文化名家、民盟泉州市委委员、中国书协首届国学班成员、北京水墨公益基金会提名“福建十大青年书法家”,多篇书法理论文章刊登于《中国书法》《书法报》等专业报刊杂志。
 
 
一、复古情结
 
        中国书法所赖以生存的是它展现了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的印迹,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与诸多艺术门类有共通兼容之处。而纵观中国书法发展史,每个时代所留下来的代表书家,能作为经典为后人所广泛取法的作品,无不具备这么一个特点——继承先人、自成风貌。继承是永恒的话题,一件书法作品若是看不到它取法的来源,那么它将很难得到专业界的认可。当今书坛也正在往传统不断回归的阶段,然而从历代传世大家书法成长历程来看,我们当今对传统的深入挖掘显然是不够的。米芾、王铎等书家三十出头所写的作品,我们能看到他们年轻时深厚的传统功力,对古帖的深入挖掘并运用于创作中。我个人的定位是45岁之前都应该是深入临古挖掘的阶段,只有最大的勇气打入传统,才具备走出来并有入古出新的可能。也许很多人会觉得我的书法没有个性,只是模仿秀,而我认为若是三十岁出头书法就写成了个性面貌,那么日后几十年的书法之路将如何往前走?苹果成熟得越早不是掉落得越快吗?
 
 
        我这些年对古帖的研习面不断拓宽,一是,通过大量地购买高清图书对书法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探究,当今的出版业十分发达,信息量大,我们所能见到的优秀书籍前所未有的多,这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二是身体力行临池不辍,追求临摹的精准到位,只有写进去才能感受体会到经典法帖的深刻内涵;三是,走出去开阔眼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只有见多识广,才能有宽广的胸怀和感悟。时常走访博物馆,观赏真迹,或是游历山水访摩崖碑刻。看原作能够感受到印刷品所难以传达的神采气韵。四是,拍卖收藏,行走于各大拍场,观览真伪作品,通过拍卖学习研究书家各年龄段的风格面貌、书家的交游、书家的常用印、题跋的信息、作品传承经历等等,参与收藏拍卖能让我们成为一个研究型书家。古代先贤之所以能写得好,很重要的一点他们观览把玩过诸多真迹。例如赵孟頫、董其昌、何绍基等大师在古代真迹上留下了大量的题跋,证明这些力作在他们手里把玩研习,古代书家的取法对象主要是手里收藏的碑帖。试想这些作品若是在我们案头作为欣赏临摹的东西,我们的书法会不会写得更加耐看有古意呢?
 
 
二、人格外化
 
        刘熙载曾言:“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如其人我认为是相当重要的,洒脱的人写字潇洒,老实的人写字严谨,滑头的人写字漂浮。可见书法家的修养对于书法作品来说十分重要,书为心画,内心的状态能写在脸上同时也能写在书法上。当今书坛由于展事繁多,不免有诸多学书者并没有主观的学书思路,而是随波逐流,什么风格能入展就学什么。实际上写出来的作品与作者本人的学识修养、人生阅历、审美取向毫无关联。我想一位优秀的书家是应该具备清醒的认识的,有自己主观的审美追求,寻找自己性格所适合的书风进而一步步深入由简单到丰富到成熟。一个年轻书家可以没有个性,但不能没有自己的艺术理念。虽然作品看不到你的个人面貌,但是人们能从中感受到你的追求,从哪里来将走向何方。书法不是单一的书写技巧,它是综合的艺术。历代大家,他们都不是单一的只会写字的,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学习积累,然后变成一种养料来滋养书法,进而潜移默化地渗透于作品的字里行间。我认为一个书家要热爱生活,有正气,这些年我的书法主要取法于颜真卿、何绍基一脉,之所以选择此,在于我对颜真卿人格的崇拜,在于对颜氏一脉雄浑开阔的书风的喜爱。探究名家成长历程,往往更能对其书风有深入的把握。于是我从书家生平、经历、学识、轶事等等去摸索探究作品背后的承载之物,逐步涉足书法理论学习,从“书写者”进一步向“求知者”转变,有心得体会则写成文章记述下来。
 
 
        国学与书法密不可分,国学为书法提供营养,促进书法的全面发展。除了书法以外,我喜欢品读诗词、画作,从优秀的作品里面寻找书法相同的能为我所用的东西,比如我的作品空间感很大方面就是得益于画的构图。国画作品的用墨层次多元,黄宾虹、林散之的书法作品就颇有画意,在当今多以瓶装墨汁书写的时代,这是书法作品所无法达到的,而我的书写用墨方式就多从国画中学来。这些年喜欢游学,感受异地人文风情,通过生活感悟、文学作品、风景名胜对心灵的涤荡,丰富自己的内涵,外化于作品当中,我认为一个好的作品不应该只是设计制作的结果,而应该是一个人技艺、修养的综合传递,是一个人人格的外化。
 
 
三、社会功用
 
        我喜欢苏轼的书法,更喜欢他的人生态度。苏轼屡遭贬斥,最远甚至到当时的蛮荒之地海南岛,尽管境遇可谓悲惨,苏轼却始终以洒脱的人生态度对待自己的遭遇,任眼前狂风巨浪,他仍然心系朝廷安危、百姓疾苦,面对挫折波澜不惊、心如止水。也正因为他的大爱,加上文学、画、美食等方面的造诣,苏东坡书法形成了气势磅礴与敦厚俊逸的独特风格被评为宋四家第一。
 
 
        一个书法爱好者通过书法的学习、探究、积累之后有了属于自己的小成绩之后,则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发展,而是除了做好自己以外,应该考虑自己的社会功用。说大了叫文艺走向人民,说小点就是要带动引领身边的人。书法于我而言,已不仅仅是爱好或者职业,而是一种信仰与追求。这些年来,我们十多位80后同仁组合成为一个书社,交流书艺,互相砥砺、共同奋进。另外,我的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做书法教学,希望通过教学把自己积累的一些心得感悟分享给学员们,带领他们走近古人,一步步深入传统。平时积极参加公益事业,旨在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做应有的贡献。
 
 
 
        历朝历代能成为书法大家者,正是拥有广博的胸怀、丰富的阅历、深厚的学识、坚韧豁达又静如秋水的心态、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怀等综合因素,才能成就其书法造诣并为后人所景仰!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