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平:推广普及甲骨文是最有效的研究与传承

2020-01-16 11:12:04 来源:澎湃 点击:

        2019年11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致信与会专家学者们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2014年5月,习总书记指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
 
        这两段讲话一是说甲骨文是汉字“根脉”,二是说“中华基因”,可见得习总书记对甲骨文研究的重视。他在2016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重视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确保有人做、有传承。
 
        如何做?如何传承?现在是摆在我们面前应该深思的,并尽快付诸实施的事情。或许专家有专家的责任,社会有社会的需求。如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需要做的是推广普及,研究是专家的事,我们不能永远跟在专家后面研究。说句实在话,只有社会的普及推广,才能有专家们的更好研究。或许有些专家会说,我们还没研究好,你来推广普及什么?其实,研究是长期的,难道你没有研究完,我们就永远不要推广普及?就拿现代汉字来说,关于音、形、义中不是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吗。难道因为这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汉字就不要认了?不是的,一边认,一边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提高认知能力,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样甲骨文也是这样。更何况甲骨文比现代汉字更好认、更好记,更有利于促进我们对现代汉字的认知。
 
孩子对着一个个甲骨文图像如数家珍
 
        不久前,一位年轻妈妈告诉我,她五岁的女儿已认了五百多个甲骨文,并发来视频。没错,这孩子确实对着一个个甲骨文图像如数家珍。因为这些甲骨文就是事物的图像,小孩子的思维就是形象思维,两者一拍即合。如果这孩子把这些甲骨文与现代汉字联系起来学习,把图像与符号性汉字对接起来,这个孩子理解现代汉字就远远超过那些正在死记硬背现代汉字的在校学生。因为,她知道“隹”是鸟、“攵”是手持棍棒、“寸”也是手加指示符号、脚趾向前向后是不同方向图形、“化”是正立于倒立的人形等。从这些学习中,她继而再去弄清“月亮”怎么讹变为“肉”,“青”的下部原来是“丹”,怎么又变形为“月”等等这些汉字演化中的讹变现象。那么,孩子学习汉字的兴趣、效率一定会更高,认知水平肯定更加全面丰满。
 
        很可喜的是,现在重视甲骨文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每年开两会都出现有关甲骨文学习推广的提案。河南安阳梅东路小学校长陈春玲年年谈“甲骨”,并身体力行把自己的学校建成了安阳市推广甲骨文进校园活动实施典范,他们不仅拥有甲骨文教育丰富资源,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支热爱汉字文化的教师队伍,能满足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需要,并聘请了一支“专家”队伍帮助解疑析难。该校可谓在甲骨文学习、教育、推广上做足了文章,值得赞扬。据了解,浙江、江苏、河北、贵州、山东等地都出现了一批推广学习甲骨文的特色学校,河南、贵州等地有些学校近几年已将甲骨文内容纳入语文试题中。另外,在甲骨文进入学校、进入课堂的同时,甲骨文的出版物风生水起,更重要的是除了专家们的甲骨文字典、诂林、训诂纷纷出版同时,一大批适合孩子们学习的出版物如书籍、图片、声像制品等也应运而生,这些都为甲骨文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提供了保证。
 
        我们说让甲骨文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并不是讲所有的甲骨文。在我们今天所确认的不足2000个甲骨文中,有数百字单个结构的象形字,这些象形字是完全通过形象表义的,而这些象形字经过演变都成了现代汉字的偏旁部首。这些单元素的象形字认知度高,表义性强,只要把这些象形字认清并与现代的偏旁部首对接起来,我们对现代汉字的认知度即提高。如“隹”是短尾鸟,现代汉字中有“隹”元素的字都与鸟有关系,“宀”在甲骨文中是房屋的顶部形态,那么今天与“宀”结合的字即与房屋有关系的字义。“父”“攵”“攴”这些字都是由手与棍棒组合的表示打击或劳作;手与脚都是一个抽象的三指图形,如手抓杆状物即书字、或笔字或尹字;脚趾向上即表示向前走,脚趾向下即表示后退;手指向左的为右字,手指向右的即左字。“即”与“既”的区别在于一个靠近食具饮用着,一个吃饱似乎打着嗝将离去。这些抽象的图形可以说是甲骨文之母,正是由这些构件再组合才形成了更多文字。所以我们如从小学阶段便把甲骨文象形字掺入现代汉字中对照学习,那么,这些甲骨文的象形字即可以去修复已被割裂的形义关系,从而找到现代汉字符号中的“密码”,提高认知能力。
 
        当然,甲骨文中最初的形义经过演变,极个别在自然演变中出现了异化或讹传,如上文中提到的“月”变成了“肉”,“舟”变成了“丹”,“舟”变成了“月”等。有的减省笔划,由其它元素替代。如“歡”与“欢”、“勸”与“劝”。有的官方的正体与民间的俗体差异,如“垂”与“埀”,“实“与“寔”等等。这些特殊性在随着学生的知识容量增加后都会逐步解决,这些在古文字及现代汉字学习中都共同存在的问题,因此这不能称为今天推广、普及甲骨文障碍的理由。
 
        总之,甲骨文是汉字的根,是我们今天认识汉字理解汉字的源,我们只有把甲骨文的“冷门”变成“热门”,把“绝学”变成了“传承”,我们才能摆脱那些甲骨文的研究只是专家的“专利”、摆脱那些只讲研究不考虑实用的思想束缚。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年了,我们对甲骨文的认知上依然存在许多疑问、甚至不少甲骨文还不知所以然,这没有问题。我们不能再等一百二十年去统一认知,我们应尽快地抓住大家比较统一认识的象形字推广、普及,并允许在推广普及中质疑、辩解、讨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边学边研究,这样才是正确的“研究”与“传承”的态度。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