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唐志斋馆藏《张子温墓志》

2020-01-15 14:36:02 来源:书法报 点击:




文/陈花容

        千唐志斋博物馆第十一号窑洞上镶嵌有一方题名为《故鄘(fu)州州判张君墓志铭》(简称《张子温墓志》,如图)的青石质墓志。志盖为民国书法大家、西冷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篆书,末尾于右任题记:“此盖篆就,吴仓老自矜为生平第一。此志不朽,老伯不朽,皆兄之孝心所感也,其珍惜之。伯英兄。于右任。”志文则有两方刻石,内容相同,一方中间断裂,一方完整,是因第一方墓志镌刻完毕,在搬运过程中石头裂为两片。于右任于是再次为其书写。两方志石同时镶嵌在墙壁之上。志文撰写者章炳麟自幼接受传统教育,后追随清末朴学大师俞樾学习经学训诂,深受其影响,他不仅为张钫之父张子温撰写志文,还为千唐志斋题写斋号,还曾为与张钫有深厚渊源的王广庆题写斋号“余德堂”,亦为王广庆之父撰写行状及墓志铭。可见他与千唐志斋的紧密联系。《张子温墓志》因为由于右任、章炳麟、吴昌硕三位民国大家共同完成,世人冠之以“近代三绝”的美称。

        张清和,字子温,祖辈生活在洛阳翟镇,至其父辈始迁居新安铁门镇水源村。张氏尚未出生,父亲即已去世,5岁时母亲亦离世,此后,他由伯兄张清阳抚养成人。张氏家族藏书丰富,张子温自幼喜欢读书,尤其对《易经》研究最深,后入开封大梁书院学习。清光绪年间,他由贡生拔举入仕,初任直隶州判分发陕西,做过武备学堂学监、乾州州判、酈州州判等职。中华民国成立后,担任过豫西账务督办,但此时他无心仕途,志文己述张子温晚年对社会的见解以及对自己的要求,称“处乱世当危行慎言,不见轻于君子,不见疑于小人。义不当为,不以三公易其介;义当为,无其权亦已矣,有其权,舍富与贵不顾也”。张子温视抚养自己的长兄如父,在得知长兄去世后,他亲自回乡办理丧葬事宜,志文载“襄事之日,执绋者数千人”。张子温一生经历了即将崩溃的满清王朝和初期的中华民国,虽为旧时士大夫,但对新思想、新事物并不排斥从张钫后来积极参加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事件来看,不啻他积极接受了变革和进步的思想,亦有不少来自父亲对他的影响。
 
        《张子温墓志》书者于右任在现当代书法史上声名显赫,早在20世纪20年代便有“北于南郑”之称(“南郑”指郑孝胥),也是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尤擅魏碑、楷书、草书,首创“标准草书”,被誉为“当代草圣”。于右任是现当代海内外公认的书法大师,其书法继中国书道千年传承之大成,以深厚的传统功力赋予时代气息,是继清代乾嘉碑学始兴至今最具影响力的书学人物之。于右任的书法,在北魏楷书中融人了行书、隶书的笔意,特别是融入了二王、赵孟頫的笔意,可谓熔碑帖于一炉。其中年变法,专攻草书,摻以魏碑笔意,自成家。此墓志为魏碑风格,但与北魏时期的楷书有着较大的不同,更多的是融入了帖学的笔意,使其更具文雅之气。字体更加活泼多姿,仪态万方,在厚重大气的风格中显示出灵动的一面。
 
        墓志篆盖者吴昌硕,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艺术家代表,西泠印社首任社长,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吴昌硕的篆书一生以《石鼓文》为宗,朝临夕摹,日夜不懈,数十年如一日,终人化境。此墓志为其晚年代表作之一,整体风格苍劲厚重,力可扛鼎,笔势奔腾,雄浑大气,是吴昌硕人书俱老时期篆书艺术风范的杰作。“生平第一”,良不为过。

图文来源《书法报》2020年第二期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