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工先欲使平稳——楷书结构规律解析之二(下)

2020-01-15 13:37:10 来源:书法报 点击:


文/许传良

        在历代书论中,虽然平稳倾向于种心理感受,少见论及,但关乎结构的平正,更与大气相谐,故而求稳亦可认为是初学之法,是字求其“工”的前提,最终经过险绝,再回归平稳,达到“不工之工”。宋代陈师道在《答黄生》诗云:“迩来结字稳且匀,岂不见我参廖君。”将稳重与匀称相提并论。而宋代宋白《宫词》句:“研精笔法难停稳,并恨羲之与献之。”则把停稳之法与二王相关联,可见字之稳古已有之。传王羲之《书论》更明确这点:“夫书,字贵平正安稳。”或许,是因为此理浅显易懂,反而让人忽视。
 

图1  颜真卿《勤礼碑》选字


图2  颜真卿《勤礼碑》选字


图3  颜真卿《勤礼碑》选字
 
        想及技法一途,如何求结字之稳,在数理上有“重心”一词,胡小石即言“结体以得重心为要”。何为“重心?一般认为,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由此可以设想,“为”字中所有点画都有分量。上下结构中,当以上下两部分的重心重合在同一竖中线为原则(图1、图2);左右结构中,分写左右各部,再以穿插避让为则(图3),其余类推。这些重心之稳,实际已涉及平衡之理,正如杂技表演中的叠椅子,不管最终有多高多险,不管演员如何挪动,都需落脚在同一重心线上,方可稳若泰山,结字亦通其理。
 
        科学分析,书写的过程,就是个笔锋不断运动的过程。那么,既是运动,难以求稳,只能寻求一种动态平衡。书写之时的身体协调是前提与保证,那么落实到纸上的笔迹,亦可寻求参差变化之中的平衡,常见的斜中求正、欹正相倚,就是一法,这在行草书中常见。如清王铎书法,在自上而下成行书写时,字之外框线亦不直行,兼之涨墨,体现一笔纵下之游龙状,看似单字不稳,整篇因为力的平衡反而凸显出变化中的平稳之相,足见匠心所在(图4)。
 

图4  王铎《雒州香山作》立轴
 
        再联系到用笔,如果用笔不稳,结构就难以组织,所以有专家称下笔必须“稳、准、狠”,是有一定道理的。“稳”既包括身体稳,还包括手臂、手腕、手指乃至执笔稳,还涉及行笔稳,乃至心境平和,方能达到“准”与狠”。
 
        应该说,书法中的“稳”,无论用笔,还是结构,一旦能稳;也就臻于从容、轻松之境地,而这恰恰是一般书者难于一时达到的,因为有了从容,有了自然书写,书者的性情也就能够适时得到传递与表现,故而平稳之态,亦是平稳之心之转化也。
 
        稳”,看似再平常不过的字眼,翻阅古诗,含有其字者不下千首,无论坐稳、身稳、卧稳,还是步稳、事稳、睛稳,都可看出诗人追求沉稳、稳重、练达之高境。而快速发展的当下,亦求稳中有进,行稳致远,才真合乎大道矣!

图文来源《书法报》2020年第二期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