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工先欲使平稳——楷书结构规律解析

2020-01-08 11:32:31 来源:书法报 点击:


文/许传良

        “见说欲系五湖心,近绕蓬庐胜远岑。一遇和风晴得稳,满园新叶尽来禽。”这是笔者早春晨起漫步小园拾句不欲求工,但表心境,尤其第三句“得稳”化用古诗,颇有几分称意。试想,春来几许,一不复乍暖还寒,不是乍雨乍风,而是一连晴好,这满园的花树,便像风一样自由生长。一个“稳”字,隐含了多少期许?
 
        安之若素,稳稳当当,都启自人心,也正如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均衡”命题,他认为人的心理系统中心理能的分配是趋向于在各种心理结构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在生活中,恰有此理,求稳之心无处不在,自然变化但求轮回之中有秩序,坐卧起行,“幸赖老成持与力,一帆安稳过溪云”,无不求善尽美,稳妥平生。
 
        作为来源于生活的艺术,更见平稳之则,凡国画中的山石树木、花鸟虫鱼,而尤其得见画中人物,不论形态如何变化,传神之中,首着“稳”字。常观经典画作之“书童”形象,虽多为配角,亦见其百态,或执牛鞭,或挑鱼篓,或吹横笛,或牵毛驴,或低头烧水,或以指望远,皆不孤立静守,而总见有一定活计相衬,不仅画面灵动,更凸显平稳之感,这或许亦来自于传统文化中的安稳之义吧!
 
        故而,既然诸艺相通,那么在书法之中,平稳更可努力探讨一番,书法虽言玄之又玄,点画抽象,但就空间结构之组合而言,稳之内涵可谓广矣!先从书体来看,从大篆到小篆,点画布白渐趋停匀,而其左右对称之法,实则逐渐形成平稳之则。而发展至成熟隶书,字之重心压低,增其稳重而扬其波澜,更致其平稳。再演化至点画起讫分明、结构严谨之唐楷,更见四平八稳之态。别的不说,单就横画起笔时,要求先顿笔、行笔成弧、收笔顿笔回锋这一常见形态,足以见出向稳求稳之书写演进之迹。
 

图1 颜真卿《麻姑仙坛记》(局部)

 
        而从不同风格书家的作品来看,为能说明平稳之重要性,兹选取不同历史时期三位书家的作品作对比分析。唐代颜真卿为二王之后又一大家,其作品可谓雄秀独出,其楷书得中正平和的正大气象,即便被南唐后主李煜讥为“叉手并足田舍汉”,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其安稳之神态(图1)。
 

图2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选字


图3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选字
 
        正是由其平稳,方显现大气、磅礴、雄浑,而其行书手稿,亦见正义凛然之浩气。宋代苏轼作品在尚意书风笼罩之下,结字凝重典雅,得平稳劲建之韵,而被黄庭坚戏称为“石压蛤蟆”,亦从侧面衬出字之重心稳定所在,这也与其在宦海浮沉中脱巾独步,秉持超然的胸怀相关,心境安稳,寓之于书,亦正如其人也(图2、图3)。近代碑学大家于右任,其书作苍劲圆厚,具有深厚的北碑取法功底,结构趋向以倒梯形为多,既见个性,又显沉稳。其书作线质沉实,增其稳重,大气纵横,透出大化玄机,可谓得“稳”之一代大家(图4)。
 

图4 于右任书山川金石联

        以上三家,虽各有其质,代有传承,而字之稳,当为三家异中之同也。

图文来源《书法报》
2020年第一期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