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苍劲一代宗师——王蘧常先生及其书法艺术
2020-01-08 10:30:42 来源:书法报 点击:
王蘧常书法初学二王,后临习《九成宫》,之后又学《十七帖》、写北碑,主要临习《张猛龙》郑文公》。19岁时,有幸拜近代著名学者、书法大家沈曾植(寐叟)为师沈寐叟系王氏同乡戚谊,书名冠绝,为王氏示笔法、章法。连寐老挚友康有为也独予青睐,亲为指点。沈先生见他习北碑,很是赞许,又见其学习《十七帖》,以为王右军笔法是远承章草”,但章草传本,如今只有皇象《急就章》、索靖《出师颂》及萧子云《月仪帖》(一般传为索靖所书)数种了所以沈寐叟对弟子说:“汝能融冶汉碑、汉简、汉陶、汉帛书,而上及于周鼎彝,必能开前人未有之境。沈老对王氏寄予厚望,要求甚严,诲以学书须寻源溯流,曰:“凡治学,毋走常蹊,必须觅前人忧绝之境而挚登之,如书法学王草,唐宋诸家已为人摹滥,即学二王,亦鲜新意。不如学二王之所自出…章草,自明宋以后已成绝响,汝能兴灭继绝乎?”从这个时候开始,王蘧常遂改换旧径,从篆隶、章草入门,潜心研习,从此走上了研习章草书的漫长道路,矢志不渝,持之以恒,终有大成。
在中国书法史上,章草曾出现过两次高峰,一个是汉魏时期,一个是元明时期。汉魏章草与汉简相近,用笔轻灵,结体略扁,隶味较浓。元明章草则基本上是汉魏章草的继承,从某些意义上说,是对濒于失传的这一书体的拯救。因此,元明章草的最高水平充其量是达到了汉魏的水准,谈不上有什么发展。事实上,元明人写章草往往以楷法为之,古意已漓,整体水平自不能与汉魏同日而语。这两个时期的章草基本上囿于帖学范畴,面目亦没有多大差异。明以后,章草这一书体又趋于式微,问津者寥寥,章草的发展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有幸的是王蘧常出现后,使章草面目为之改观,为章草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章草有如凤凰涅槃,重获新生。
图1 王蘧常 草书对联 知足常乐 多益惟谦
魏碑和草书本来有些水火不容,个以方笔为主,多折而少转;一个以圆笔为主,多转而少折没有方折谈不上北碑,没有圆转也谈不上草书然自南海先生提出融碑铸帖之说,许多人便孜孜以求,力图开创书法新局面。而草鲜活,碑刻板,故南海先生终于慨叹“吾眼有神,吾腕有鬼”(《广艺舟双楫》),未能涉及草书。王蘧常先生则力攻其难,将凝重的北碑与流畅的章草有机地结合起来,且结合得十分完美。在字形上,王蘧常先生不依不傍,不仅与沈寐叟有别,更与古代任何一位章草书家相区别,字形多变,变幻莫测。当然,这种变化并非是凭空臆造,而是集古代书迹于一身,将先贤遗迹化为已有,字字有来头,笔笔有出处,其字形丰富多变,真可谓章草之集大成者。
王蘧常先生于章草真正的创造还应是他的笔法我们不能否认沈寐叟对王蘧常的影响,但成熟后的王蘧常已然脱胎换骨,尤其在笔法上已创造性地步入一个全新的境界。首先是用笔迟涩,有金石味。王先生笔力沉雄,毫无虚笔,洗沈寐叟尖刻之习,古今无有匹敌。尤其先生后期之作,老辣生涩,直若刀凿锥刻,非是软笔所为。其次是用笔以中锋为主,适当辅以侧锋。中锋使笔画沉着干净,即便是许多涩笔也显得笔迹清晰,亳不含混,避免了章草容易飘浮的缺陷侧锋的使用又使其不失章草特征,增加了点画的丰富程度。这些并不是王先生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来自于他非凡的北碑功底。王蘧常浸淫于《爨宝子》爨龙颜》二碑的临习,这一点非常值得注意,此两种碑刻极易写得呆板,而王蘧常先生却能将其写得灵活。由此上溯,他同样把方正一路汉碑写出草书旨趣,碑与帖的互用,终于蜕变出他的章草风格。
王蘧常先生于章草真正的创造还应是他的笔法我们不能否认沈寐叟对王蘧常的影响,但成熟后的王蘧常已然脱胎换骨,尤其在笔法上已创造性地步入一个全新的境界。首先是用笔迟涩,有金石味。王先生笔力沉雄,毫无虚笔,洗沈寐叟尖刻之习,古今无有匹敌。尤其先生后期之作,老辣生涩,直若刀凿锥刻,非是软笔所为。其次是用笔以中锋为主,适当辅以侧锋。中锋使笔画沉着干净,即便是许多涩笔也显得笔迹清晰,亳不含混,避免了章草容易飘浮的缺陷侧锋的使用又使其不失章草特征,增加了点画的丰富程度。这些并不是王先生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来自于他非凡的北碑功底。王蘧常浸淫于《爨宝子》爨龙颜》二碑的临习,这一点非常值得注意,此两种碑刻极易写得呆板,而王蘧常先生却能将其写得灵活。由此上溯,他同样把方正一路汉碑写出草书旨趣,碑与帖的互用,终于蜕变出他的章草风格。
图1 王蘧常 草书对联 知足常乐 多益惟谦
观王蘧常先生章草书作,表现力十足,将碑的雄强与帖的流利通畅彰显得淋漓尽致。“知足多益”四言联(图1)是先生90岁所作,此联大气磅,尽显雄强之气结字自然而不造作,灵活多变,用笔沉着,行笔流畅自如这件王蘧常先生的晚年作品,于碑帖融合更为成熟,落款多用涩笔,尽显老辣,同时与正文作对比,变化丰富,正可谓“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图2 王蘧常 草书《致冯其庸札》
图3 王蘧常 草书对联 行己有耻 博我以文
然王蘧常先生的章草用笔有实无虚,虚灵不如同期其他书家,这与时人的审美习惯有较大出入,使得王先生未能博得如林散之、沙孟海那样的声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应该会有所改观,20世纪书法艺术的第一流书家中,王蘧常先生占得一席之地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图2 王蘧常 草书《致冯其庸札》
当代书坛,节奏变化极快,先后出现了魏碑热、小楷热、章草热、汉简热、《书谱》热等,值得注意的是,诸种效法热潮当中,只有章草是取法今人的,这便是王蘧常章草。这种现象不能简单地说现代人急功近利浅薄无知,因为对于其他书体人们毫不含糊地“取法乎上”取法最近的小楷也在明以前(文徵明之前)这就是说,在实践上,人们已经把王速常章草当作法书进行学习了。那么,王蘧常章草是否已经超过了古代的法书呢?这种说法在某种意义上是有一定道理的。汉魏章草同汉简一样,是对隶书的简化,而简化总有俗化的特征,因此,汉魏时期的章草代表作,如索靖、皇象的作品等,书作都有趋今的特点,格调都不十分高古。而王蘧常章草,人谓不落唐以后人一笔,实则不落东汉以后一笔,有三代古朴遗风,其书铜锈斑斑,风蚀雨浸,金石之气浓郁,可谓古今第一。
图3 王蘧常 草书对联 行己有耻 博我以文
中国的书法,素有“南帖北碑”之说。“南帖”以钟繇、王羲之的书体为宗师,书势秀逸多姿,有“清风出袖,明月人怀”之盖代丰神;“北碑”则宗法卫门书派、北魏龙门书体,书势以“魄力雄强,气象浑穆”著称于世。自清以来,书法家们不断寻求在草书领域内,将婉转秀逸的南帖与棱角分明的北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途径。进入20 世纪后,首先是于右任先生,成功地将魏碑与小草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接着王蘧常先生以其深厚的功力将魏碑融入章草之中;再次是林散之先生在隶书和草书的结合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卫俊秀先生则成功地将浑厚雄健的魏碑书法和飞翔灵动的大草书不着痕迹地结合在一起。由此,王先生和于、林、卫一起成为20世纪草书成就极为耀眼的四位大家幸运的是,现在我们能够品赏到王蘧常先生的很多书 作,其《临急就章》《章草书联》《章草千字文》《章草书信札》是非常珍贵的书法作品,他还出版了《王速常章草艺术》《王蘧常书法作品集》等。王蘧常先生能够在继承传统中,学古化古,汲古常新,独出机杼,糅篆隶多变之结体,自成格调,开章草雄强书风,其于章草方面的艺术成就是不可替代的,是可与古人相媲美的。
图文来源《书法报》2020年第一期
图文来源《书法报》2020年第一期
王蘧常章草《千字文》(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