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尊碑抑帖”后书坛风云

2020-01-03 10:42:12 来源:网络 点击:

        书法为古老中国国粹之一,从殷商甲骨文、周朝钟鼎金文到秦时篆书及石鼓文,而后东晋至唐之行书、楷书、草书等,竞成风流,繁荣至今。

        纵览各国文化史,中国的书法艺术数千年来都独树一帜,无论其理论体系、线条、结体、章法等,都与文化传承及审美演变都息息相关,引无数帝王将相、文人士子醉心于此。

        各时期,擅于书道者灿烂星河,如魏晋时期,王羲之广采众长,自成一家,其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亦或唐时,颜真卿又继先贤风流,独树一帜,其《祭侄文稿》笔势如潮涌,出于绳墨之外,为后世楷模。
 
此后,后进诸师亦潜心书学,或作蝇头细楷,或笔走龙蛇,或蚕头雁尾,或铁书银钩,群鸿戏海等,书体自然洒脱,各尽其态也。
 
        及至乾嘉时期,金石学与经学考证渐为风尚,钟鼎金文、汉魏碑文再度引起书家重视。其中阮元可谓碑学先声,其“尊碑抑帖”,所著之《北碑南帖论》和《南北书派论》影响深远。

        如其于《北碑南帖论》中所言:“书法迁变,流派混淆,非溯其源,曷返于古?盖由隶字变为正书、行草,其转移皆在汉末、魏、晋之间;而正书、行草之分为南、北两派者,则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也。”

        可谓“一石而有千层浪”,从者众矣。

        此后,帖学式微,书坛则流派纷呈,变革之音愈盛。或师法唐碑,以碑学入欧、颜行草;或直师汉碑,隶、篆渐至鼎盛;或崇北朝碑学,以“金石学”为要;亦有碑帖融合者,无帖学之滥觞,益见古健奇崛。

        以何绍基为例,其作为阮元门人,深受器重,自是倡导业师“北碑”之说。尝谓:“余学书从篆分入手,故于北碑无不习,而南人简札一派,不甚留意。”

        何绍基(1799年—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著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
 

何绍基 行书节录《东坡尺牍》 四屏
134×38 cm.×4 52 3/4×15 in.×4 约4.6 平尺(每幅)
 
        【题识】近闻明之已除台直;果尔,替期未可决也。霅上主人如不厌客,当往叨聒。闻已举姚掾,非老兄风义,谁肯拔此孤寒木讷之士也?闻往来者奉谈不容口,足为交游之庆。《墨妙堂记》并诗,各告求数本。向时莘老屡寄,然皆墨淡不光,告令指挥如法。道场何山,时复一游否?僕未即得替,然更得于西湖过一秋,亦自是好事。有著衣吃饭处,得住且住也。芳九世兄属,何绍基。
        【印文】何绍基印、子贞

        不过,“倡导碑学”与“身体力行”却并不能一概而论。

        事实上,何绍基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正处于书风变革之迅猛期。然而,其数十年之功,取法颜书,早已尽得“颜书”敦厚神韵,有琅琊上掩山阴之姿。此外,其笔法较之颜体,结体更为柔和多变,自成一格。

        因此,何绍基书法为自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既有碑学之磅礴之意态,更具“颜书”之跌宕欹侧与遒劲丰腴。
 

何绍基 行书八言联
211×40 cm.×2 83 1/8×15 3/4 in.×2 约7.6平尺(每幅)
 
        【题识】玉甫五兄大公祖大人属,弟何绍基。
        【印文】何绍基印、子贞

        清人徐珂评其行书“尤于恣肆中见逸气,往往一行之中,忽而似壮士斗力,筋骨涌现,忽又如衔杯勒马,意态超然,非精究四体,熟谙八法,无以领会其妙也。”亦可知其书之集大成,所以被后进誉为“开光、宣以来书派”之一代宗师。

        而后,碑学呈愈为鼎盛之势,如赵之谦“弃颜入魏”,一发而不可止,此后其癖嗜金石,遍搜古刻,临习不辍,达“人书俱老”之境。

        赵之谦(1829年-1884年 ),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等。清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其为“海上画派”的先驱人物,以书、印入画所开创的“金石画风”,亦是清代碑学理论的最有力实践者。
 

赵之谦 行书七言联
130×30.5 cm.×2 51 1/8×12 in.×2 约3.6平尺(每幅)

        【题识】纶言二兄大人属书,撝叔弟赵之谦。
        【印文】赵之谦印、赵孺卿
        【著录】
        1.《赵之谦书画编年图目(下)》,第10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2.《日本藏赵之谦金石书画精选》,第133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

        早期赵之谦虽习碑学,行笔却仍有邓石如遗意,而后书风渐沉稳老辣,其上朔汉碑,不固守一法,以北魏书笔法融汇至行书中,挥洒自如也。

        而考究赵之谦“弃颜入碑”,书风骤变之缘由,于其致胡培系函中所述,可知一二:“弟读《艺舟双楫》者五年,愈想愈不是。自来此间,见郑僖伯所书碑,始悟卷锋。见张宛邻书,始悟转折。见邓山人真迹百余种,始悟顿挫。然总不解‘龙跳虎卧’四字,及阎研香来,观其作字,乃大悟横竖波磔诸法。”
 
赵之谦 行书七言联
130.5×30.5 cm.×2 51 3/8×12 in.×2 约3.6平尺(每幅)

        【题签】赵撝叔集怀仁圣教序。赵楼藏,湖帆题。
        【印文】赵之谦印
        【题识】集怀仁圣教序。撝叔赵之谦。
        【说明】1.赵楼旧藏。2.吴湖帆题签条。

        赵之谦亦对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所言魏碑“十美”之说,深以为然。其于《章安杂说》中亦言及“正如康有为所言'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亦因金石之大盛也。……当传完白之法,独得蕴奥。大启秘藏……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

        诚然如斯,康有为继承阮元、包世臣等先贤“扬碑抑帖、尊魏卑唐”之说,《广艺舟双辑》一书中,确有颇多书学精论。效仿其说之书家亦是云集,赵之谦即为一例。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关于其书法,北京大学教授陈玉龙曾评价:“纵观20世纪中国书坛,真正凭深厚书法功力胜出,达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数康有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几人。
 

康有为 行书五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145×38 cm.×2 57 1/8×15 in.×2 约6.5平尺(每幅)
 
        【题识】凤栖常近日,鹤梦不离云。康有为。
        【印文】康有为印、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
        注:文物商店旧藏。

        不过,康有为书法浑重厚实迥然异于赵之谦的顿方挫折、节奏流动,也不同于何绍基的单一圆劲而少见枯笔。其书运笔轻视帖法,全从碑出,气势开展,饶有汉人古意。

        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的16年间,康有为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吴昌硕为其刻章,上书“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

        弘一法师对康有为亦一直甚为仰慕,曾刻有一方印章:南海康君是吾师。所以其书法曾受碑学之说熏陶,尤其早期书作,笔锋锐利,才气纵横,逸宕沉稳。

        中期则起落严谨,放少敛多;晚期又火气消尽, 不见旧貌,有冲逸之致。私以为,弘一法师之书法平淡祥和,正是佛家超凡入圣的至情洒脱。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等,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弘一 楷书四言联立轴 水墨纸本 1917年作
139×37 cm.×2 54 3/4×14 5/8 in.×2 约4.6平尺(每幅)
 
        【题识】亮慎先生正之。集金刚经句。李婴。丁巳。
        【印文】李息、管领湖山

        不过,推崇碑学,而后能以“石鼓文”兼取博收,吐故纳新者,非吴昌硕莫属。其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其书犹若书坛盛宴,观之砚池生光,古墨有香。如吴昌硕篆书五言联,集北宋体石鼓文,书法凝练遒劲,气度恢宏,有奇矫风韵。是书法极具金石味,时人谓“犹如长江黄河一泻千里,势如破竹而不可挡,劲如强弩而穿钢甲之!”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吴昌硕篆书五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1925年作
158.5×42 cm.×2 62 3/8×16 1/2 in.×2 约6平尺(每幅)
 
        【题识】奠孙先生属,集北宋本石鼓字,潮作潮,见侃叔释文。近代工篆书者杨濠叟出以灵,莫郘亭蓄以古,唯何东洲去声,葢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云尔。乙丑初夏,吴昌硕时年八十二。
        【印文】俊卿之印、 仓硕、无须老人
        【题签】吴缶庐先生五言篆对(上、下)。名昌硕安吉人。赵雪侯。印文:雪侯作
        【著录】
        1.《近现代名家书画品鉴》P93,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年。
        2.《吴昌硕作品选》P38,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3.《海上风·海内寓贤》P28,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年。
        4.《吴昌硕全集》书法卷(三)P97,上海出版社,2017年。
        【说明】
        1.赵士鸿题签。
        2.赵士鸿(1879-1950),字雪侯,浙江绍兴人。赵之谦族弟。工花卉,善摹乃见,书亦近之。为海上名家之一。

        吴昌硕于书道另辟蹊径,对于石鼓文也是笔耕不辍,曾言“余学篆好临《石鼓文》,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其绘画亦有石鼓笔韵,鲁坚《西泠印社记》中有载:“龙泓(丁敬)研精篆籀(即指石鼓文),旁搜苍雅,凡所造作,海内宗仰。吾友吴缶庐,生平笃嗜猎,制书凿印,能乱石鼓之真,甚乃绘画之事,亦以蜾扁法治之。”
 

吴昌硕 石鼓文七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1926年作
132×32 cm.×2 52×12 5/8 in.×2 约3.8平尺(每幅)

        【题识】腾九仁兄属,集石鼓字参以汉竟铭笔意,丙寅岁寒,八十三叟吴昌硕。
        【印文】吴俊卿、昌硕、雄甲辰
        【鉴藏印】朱氏震江藏画

        其堪称书法史石鼓文第一人,也是篆书发展史的里程碑人物。
 

吴昌硕 节临石鼓文 立轴 水墨纸本 1915年作
136×53 cm. 53 1/2×20 7/8 in. 约6.5平尺
 
        【题识】节录阮刻北宋本鼓文字,乙卯七夕客海上去驻随缘室,时秋雨新霁,吴昌硕。
        【印文】俊卿之印、仓硕

        吴昌硕其引篆隶作行草,笔气厚重,如锥画沙,即所谓草中有篆籀气,兼采黄庭坚、黄道周、王铎等人笔意。
 

吴昌硕 行书祝寿诗 立轴 水墨笺本 1916年作
29×28 cm. 11 3/8×11 in. 约0.7平尺
 
        【题识】五十不自寿,登堂只拜七旬母。君子远庖厨,眉筵肆设,胡为乎。小泉直一乌足宝,用不得所徒扰扰。籴粟盍鼓衰翁腹,贸布盍制孤光服。疲癃残疾无野宿,少者老者酬之熟,余事更写流民图。今之郑侠谁诏无,歌以赠君君必喜。秀才人情仅有一张纸。寿一亭翁诗录乞一飞先生指正,丙辰十月吴昌硕。
        【印文】吴昌石
        【鉴藏印】捡云
        【著录】
        1.《吴昌硕全集》书法卷(二)P81,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年。
        2.《艺燦扶桑·日本藏吴昌硕作品精粹》P185,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

        不过,碑书雄强,而帖学秀美,二者各有千秋,从来不是对立之美。自乾嘉以来,“金石味”碑学兴起,盛行久矣,“书卷气”的帖学也开始呈复起之势。

        文学家刘熙载即曾评“北碑南帖”,谓“余谓北碑固长短互见,不容相掩,然所长已不可胜学矣”。及至清末民初,各种书学思想交集百汇,碑帖融合,冶于一炉,渐为人所重。

        其中,林散之则堪称“碑帖融合”之大成者,其以帖学形式,取碑版笔法,“以隶写草”,典范也。所作之狂草瘦劲圆涩,飘逸天成,如小桥流水,平和小径,笔墨浓淡,亦是恰到妙处。更况乎其六十岁才作草书,却能有当代“草圣”之美誉,可窥其书已入化境。

        林散之(1898年—1989年),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诗人、书画家,尤擅草书。其书法作品《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与李志敏并称“南林北李” ,被誉为“草圣”,林散之草书被称之为“林体”。
 

林散之 草书自作诗 镜心 水墨纸本
48×177 cm. 18 7/8×69 5/8 in. 约7.6平尺
 
        【题识】日长林静路漫漫,红叶如花最耐看。我比樊川腰力健,不烦车马上寒山。太湖东山纪游。八十四叟,散耳。
        【印文】散之私玺、林散之印、大年

        林散之书法,除了扎实之技法,饱读诗文外,常有枯笔留飞白,也是其书作特点之一。枯笔飞白多,盖因林散之行书时,墨色取于砚窝,半饱即书,其却将点缀之笔,演绎得字字活力四射,灵气十足,诚然大家也。
 

林散之 草书《清平乐·会昌》
122×41 cm. 48×16 1/8 in. 约4.5平尺
 
        【题识】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清平乐·会昌》。维玉、永英两侄同政,丙辰元月,散耳。
        【印文】林散之印、七十年代

        而沈尹默舍碑取帖,书法文质彬彬,清雅脱俗,行书比肩赵子昂,不见媚俗,可谓传统帖学书法继承者及中兴盟主也。

        沈尹默(1883年-1971年),原名君默,后改尹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祖籍浙江湖州,1883年生于陕西兴安府汉阴厅(今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民主街),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沈尹默 行书黄庭坚诗 立轴 水墨纸本
90×30 cm. 35 3/8×11 3/4 in. 约2.4平尺
 
        【题识】平生饮酒不尽味,五鼎馈肉如嚼蜡。我醉欲眠便遣客,三年窥牆亦面壁。空余小来翰墨场,松烟兔颖傍明窗。偶随儿戏洒墨汁,众人许在崔杜行。晚学长沙小三昧,幻出万物真成狂。龙蛇起陆雷破注,自喜奇观绕绳床。家人骂笑宁有道,污染黄素败粉牆。诚不如南邻席明府,蛛网锁砚蜗书梁。怀中探丸起九死,才术颇似汉太仓。感君诗句唤梦觉,邯郸初未熟黄粱。身如朝露无牢强,翫此白驹过隙光。从此永明书百卷,自公退食一炉香。静庐先生雅教,尹默书山谷《戏答赵伯充劝莫学书及为席子泽解嘲》诗。
        【印文】沉尹默印
        【鉴藏印】介川鉴藏
        说明:上款「静庐先生」即马绍文(1894-1968),字静庐,号怀一斋主,湖北宜昌人。少从宜都名儒杨守敬游,曾任民初湖北省秭归县知事。工书、善画,书法初宗汉魏,继师晋唐,由雄奇归于恬淡,所写松竹劲挺苍古。抗战前创办武昌艺专(武昌艺专是全国最早兴办的几所美术专科学校之一)。渡台后组「八朋画会」、「八俦书会」,并与于右任、张镜微等共倡诗学。

        关于沈尹默书法,文学家徐平羽先生曾言: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在书家林立之际,其楷书以细笔入纸,气度秀丽,直追魏晋风韵。
 

沈尹默 楷书七言联
178×47 cm.×2 70 1/8×18 1/2 in.×2 约7.5平尺(每幅)
 
        【题识】尹默。
        【印文】吴兴沈尹默印

        相较于绘画,书法更为精深,其简练线条所呈现之迥异形态或风格,更是曲高和寡。所以,回归书道本源,修身养性,贵在自知,贵在不舍,若是执着于“碑帖之争”,反是逆其道而行之矣。

        引佛教南北宗之说,“书本一宗,人有南北。书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书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书本一宗,法即一种,是谓书法。”

        如是也!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