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甲骨文、金文集萃

2019-12-30 13:57:01 来源:网络 点击:

        商代是中国文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至迟从商代中晚期开始,中国已经出现了最早的、相对成熟的文字体系,其中甲骨文、金文数量最繁,意义重大。作为占卜、祭祀过程的重要记录和媒介,这些文字或被契刻于龟甲、兽骨之上,或被浇铸于吉金彝器之内,承载着商代贵族们虔诚庄重的信仰与祈盼。商代中期,最早出现的商代青铜器铭文以符号性族徽文字为主,其造型往往近似人形或鱼、鸟、蛙、象等动物形象,图画仿形风格显露无遗。由于契刻工艺的限制,甲骨文出现之后,人们对文字造型进行了线条式、符号式以及省略式的简化和调整。商代中晚期之后,随着文字数量、篇幅的不断增加,甲骨文、金文的图画性持续减弱,线条感则进一步增强。自此,商代文字的书写意味大大增加,中国文字独有的书法韵味和美感也日益显露出来。
 

        土方、方征涂朱卜骨刻辞
 
        
 
        此片卜骨是罗振玉《殷墟书契菁华》著录的著名大版之一,叙辞、命辞、占辞及验辞俱全,属于旬卜。残辞内容主要记载了四日五场异族侵害的事件。
 
        此版卜骨书风雄浑,字划粗壮且遒劲,是典型宾组甲骨的书法。无论史料价值还是法书价值,均称翘楚。该版的行文也体现了典型的宾组类的特点,即将前辞“干支卜,某”刻在反面有关命辞相应的部位。
 

 

 
        有至卜骨刻辞
 
        
 
        正面卜辞卜问此人是否能到来。是与商王武丁关系比较密切的贵族,参与王朝战争、田猎、捕鱼等活动。反面卜辞占卜是否将不进行敉(mǐ)祭以为众人免灾祈福这件事告知故去的某位先王。
 
        贞人是指甲骨占卜过程中负责求神问事的人。殷墟甲骨中共发现贞人一百余位,大致可分为师、历、宾、无名、黄、出、何等组类。贞人系统与字形、字体、世系、称谓、出土地点等成为甲骨学断代研究的重要依据。从卜骨正面的两个钻凿形态上看,这片卜辞属于师宾间组,字体多带有浓厚的师组小字类特征的遗留,字体比较严正、窄长清秀。
 

        御祭母庚卜骨刻辞
 
        
 
        卜辞的内容为是否御祭母庚以求庇佑。母庚是武丁之父小乙的配偶,御祭是商代常见的祓(fú)除灾祸、禳(ráng)除疾患的重要祭典。
 
        这篇卜辞的字体是典型宾组类的代表,字体风格雄健,整饬(chì),字形较大,笔画痩劲有力。
 

 

        众人协田卜骨刻辞
 
        
 
        这篇卜辞贞问商王隆重地发布命令让众人“协田”是否会有好收成。协田指协力农作,可能是以 耦(oǔ)耕的方式翻耕土地,类似于籍田,是一种大型的劳作。“众”的身份是处于社会基层的各宗族组织内的成员,属于平民阶层。
 
        该卜骨刻辞为典型宾组类,字体较大,字形规整,笔道刚劲有力。
 


        般无咎全甲刻辞
 
        
 
        这件卜甲保存相当完整,旧录于胡厚宣所辑《甲骨续存》。卜甲正面契刻有对贞二辞,贞人古贞问般这个人是否有凶咎,两侧还刻有兆序刻辞。反面契刻占辞,王占断般没有凶咎。
 
        此片卜甲刀风雄劲,笔锋极有力度。
 

 

        王宾中丁·王往逐兕(sì)涂朱卜骨刻辞
 
        
 
        王宾中丁(左图)这片卜骨是罗振玉旧藏著名的甲骨大版之一,曾著录于《殷墟书契菁华》。此骨硕大而完整,叙辞、命辞、占辞及验辞四项俱全,只有局部残损,十分难得。卜骨的内容颇为丰富,涉及祭祀、田猎、天象等诸多方面。
 
        王往逐兕(sì)涂朱卜骨刻辞(右图)这片卜骨书风雄健,气韵宏大,字大体端,笔画遒劲,书法谨严,是典型宾组类甲骨的典范。字划中存留有当时涂饰的朱色,显示了它的珍殊和神圣,是殷商甲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大骤风涂朱卜骨刻辞
 
        
 
        本片卜骨亦属罗振玉旧藏著名大版之一,著录于《殷墟书契菁华》,惜有残损,尤其是反面几条叙辞、命辞残缺。诸条贞卜中,除战争侵害的实录,最为重要的是“大骤风”记录,是殷商气象史上的重要史料。
 
        此骨版刻辞书风雄健,气韵恢弘,笔划遒劲,章法有致。加之字内涂饰朱色,彰显了它的珍贵。
 


        沚(zhǐ)其来全甲刻辞
 
        
 
        这件卜甲相传出土于河南安阳,旧录于胡厚宣所辑《甲骨续存》。卜辞贞有二事,皆对贞。一贞沚这个人会来或不会来。反面的占辞王占断,会来,时间在庚日之前,结果如期而至。二贞雷凤会来或不会来,占辞亦刻在反面,王占断说凤会在丁日出来。结果丁日凤因有疾患而不能来。
 

        宰丰骨匕记事刻辞
 
        
 
        这件骨匕相传出土于河南安阳,旧录于商承祚所辑《殷契佚存》,记载了商王帝乙或帝辛六年五月壬午日,王在麦麓田猎,捕获了犀牛。宰丰因有功而受到赏赐,由寝官小转赐。骨匕的文字内容是单纯的记事刻辞,极为罕见。宰丰骨匕的书法风格与同时期的甲骨刻辞迥异,完全没有卜辞的镌刻感,却存有浓厚的毛笔书法意蕴,堪称殷末书法的翘楚之作。
 

        后母戊鼎
 
        
 
        腹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曾称“司母戊”),当是受祭者之名。“后母戊”应该就是殷墟卜辞里的妇妌(jìng),死后称妣戊妌。她是商王武丁进入周祭祀典的配偶之一,在商王室中有较高的地位,甲骨卜辞有她参加占卜、农事、对外战争等王室活动的记载。此鼎铭文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露锋芒,间用肥笔。
 

        尹舟簋
 
        
 
        尹舟为族氏名。铭文呈上下布局,字体笔画粗细较为均匀,末尾使用圆笔,上翘而出锋。
 

        戍
 
        
 
        铭文记载丁卯日,商王命宜子与西方诸侯会盟。返回后,商王赏给戍二朋贝,戍作了祭祀父乙的齍(zī)鼎。铭文句首的“亚卬(通‘仰’或‘昂’)”为作器者的族氏名称,醒目而突出。戍鼎铭文布局不齐整,字形疏密对比明显,字体大小不一,书写使用圆笔较多。
 
 
        作册般甗(yǎn)
 
        
 
        铭文记载商王征伐人方,杀死了其首领无敄(同‘劺’),作册般因功绩而得到王赏贝,为祭祀父己而作器。这件甗的铭文具有商末的金文特征,字体纵长,首尾出锋,肥笔仅用于装饰、书写美观。
 

        小臣墙记事刻辞
 
        
 
        这件刻辞记录了商王朝与西方多个敌方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史实。商朝军队大败危、美、而(须)、等方国,收获了大量战俘及车、盾、箭等军械,并用人、美人为人牲分别祭祀祖乙和祖丁。

        这段刻辞与黄组卜辞时代相同,字体细小,书法整饬,行款整齐,笔画拘谨。
 
 

        禾卜骨刻辞
 
        
 
        这件卜骨旧录于郭若愚所编《殷契拾掇二编》,相传出土于河南安阳。除第一辞卜问凶咎外,其余各辞分别向伊、河、岳祁佑稼禾的丰收,并间以燎祭、沉祭或宜祭及用牲的数量。伊,即伊尹,是商先王成汤时期的要臣。
 
        此片卜骨具有典型的历组一类书风,笔画细瘦,颇有圆润之感,相较于典型宾组类字形略小。“子”字较为扁平,与同时期的其他组类风格相异。
 

        典侯卜骨刻辞
 
        
 
        该片卜辞内容为商王祭祀祖先,告知典封侯之事,以求福佑。
 
        该片卜辞属于黄组卜辞,字形较小,布局工整严饬,字体方正、规整,折笔处已略显圆弧,可见刻法技艺娴熟。
 

        小子父己鼎
 
        
 
        “小子”是商人宗族中分族之长,即小宗,这件鼎即是“小子”为祭祀父己而作。
 
        铭文用笔起收有锋芒,字体雄劲浑厚。
 

        子龙鼎
 
        
 
        据传20世纪20年代,子龙鼎出土于河南省辉县,后流入日本。鼎内所铸“子龙”二字,可能为族氏名,属于封于辉县的世家强族,故有能力铸此大鼎。
 
        “子”字在“龙”字左上角,字体较小,头为实笔,“龙”字为双线勾勒,字体较大,字体象形性强,具有早期文字的特点。
 

        干支表骨刻辞
 
        
 
        此骨正面刻辞共三列,自甲子至癸巳,为完整干支表的一半。其后刻不规则大字“甲子乙丑丙”,为习刻。
 
        这片刻骨属于非卜辞类刻辞,从其书体风格来看,字体细小,书法整饬,行款划一,是黄组卜辞的典型作风。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