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濂:没有不“做”的书法

2019-12-30 13:55:40 来源:网络 点击:


许多书法家在撰文或叙述心理时,
 
都认定一个“自然”。
 
认为凡按习惯随手书写者即为“自然”,
 
而稍事经营者即为“做”。
 

 
陈振濂    孔子《礼运大同篇》68.5cm×42cm
 
 
其实,
 
书法之“字”是在训练中养成的,
 
而不是天生的。
 
相对于儿童的涂鸦,
 
训练书法,
 
笔法的藏头护尾,
 
中锋用笔,
 
本身即是在“做”。
 
任何艺术只要有“术”的界定,
 
即必然是“做”的结果。
 
故尔从这个角度上看:
 
只要是艺术,
 
没有绝对自然的东西。
 
“作”品“作品”,
 
即是“作”(做)出来的成品。
 
世上哪有不“做”而成艺术品的?
 
无非是做的程度不一样而已。
 
有些作品水平不高,
 
做的痕迹太明显;
 
有的却“做”得十分自然。
 
至于在效果上的“做”,
 
有一部分是作品本身的缺陷,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意义上的“做作”。
 
另一部分则是我们不习惯看它。
 
但审美习惯是可以改变的;
 
宋元明人看魏碑也不习惯;
 
到清代阮元、
 
包世臣就奉为经典了。

 
陈振濂  《朱熹诗》35.5cm×34cm

 
 
“做”本身不是问题,
 
但我们的做,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是现在一般不被重视的;
 
就是它要有一个“主题”,
 
所有的“做”,
 
都必须围绕一个构思与思想的。
 
这是古典型书法所不具备的。
 
 
外界对学院派书法的理解是拼贴,
 
但我们不想辩解,
 
也不值得辩解——
 
如果只看到“拼题”的表象而看不到“主题”的实质,
 
理解的层次太低了。
 
那么先别忙着辩论,
 
先学着深入了解一下学院派,
 
取得发言的资格,
 
再来发表意见如何?
 
 
 
 
我们也可以像一般的做法,
 
抄一首唐诗,
 
就像于右任、
 
沈尹默的做法。
 
但我认为:
 
这是过去一代人的做法。
 
今天时代变了。
 
要有新的开拓。
 
在书法里,
 
笔墨线条本来是抽象的,
 
我们希望在一定程度上使它指向具体。
 
而这种具体是在做“加法”,
 
笔墨本身并没有丧失。
 
你看每一件学院派书法。
 
笔墨功夫比古典派逊色吗?
 
我想许多学院派书法作品的技术指标,
 
古典派书法家未必能胜任。
 
至于“做”更是在其次了。
 
从本质上讲,
 
一切艺术都是“非自然”的。
 
“自然”是指审美境界而言,
 
而不是指创作过程而言。
 
只要是艺术,
 
有技“术”的要求,
 
在过程上必然是“非自然”即是“做”的。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