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创作 |“ 艺术性”与“修养”一个都不能少
2019-12-27 10:03:59 来源:网络 点击:
书写工具的发展给书法带来一定的尴尬。现代社会书写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书法的生存状态受到严重的挑战,从古至今,书写工具硬笔替代了毛笔,更严重的是键盘(或手写)又替代了硬笔,显然破坏了日常书写“人”与书写融合的机制,古代演变过来的传统文化修养的温床不复存在。即便是书法爱好者,不一定具备传统文化修养。当今书坛已成为书法艺术的世界,总是以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来要求,技法第一论占了主导地位,尤其是书法展览。即便是现代文化中艺术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它与传统文化中书法的地位有质的区别。
有一个普遍问题:什么样的作品才是一件出色的传统风格书法作品?这个问题似乎没有标准答案,各抒己见。但有一个基本核心,就像我们欣赏古代人的一件手帖,一幅书法作品,除了技法的娴熟与用笔的精到,还有无法名状的感觉,“我也说不出来好在哪,就是感觉很好,有一股气息,和当代人的作品不一样”也许这种感觉就是今天我们书法创作所需要的。
传统书法以日常书写为基础,散发着书写人的气息,如王羲之有有王字的气息,苏轼有苏字的气息,米芾有米字的气息。这是在长期的磨合中造就一种基调、一种风格,这里包括技术上的磨练和有意为之的匠心运作,但人的精神与字的融合是作品的核心,这件作品能否走向高境界,要看书写人的精神气格。今天我们对书法中“人”的认识与前人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但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境界能够反映在作品中,不容置疑。生活能反映一个人的状态,他(她)整天想些什么,生活在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下,必然在他的外貌上有所反映。就像给一个人相面一样,有生活经验的人从外貌上窥测到人的精神世界,如果有审美经验,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就高于常人,欣赏水平机会高。当然,要具备相当高的鉴赏力,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看书除了能学到知识,提高精神修养是同等道理。
对书法的评判应该具备两条准则,一件作品除了技法还有作者“修养”的要求,但这种对“修养”,并不仅仅认定为传统文化知识,应该是“人”的总体状态,知识多寡、学术高度,人文素养等等,与学历关系不大,不要认为是硕士、博士修养就高。
李可染曾说“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书法创作一样。学习书法要下苦功夫,过技法关,当进入书法艺术殿堂后,要有勇气出来提高综合修养,综合素质。个人风格的形成是缓慢的,不要过早形成风格,形成后不容易变动。还有书法创作反映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它会曲折地反映在每个人的作品中,艺术创作需要一些非功利因素的,若只是为了卖钱走不远。从事书法创作或研究,既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修养的体现,可以并行并不矛盾,一个具有综合修养的书法家的作品价值会高于一个纯粹书家书法,这一点从晚清、民国到上世纪,得到了印证,书法的“艺术性”与“修养”一个不能少。
书法家与作家不同,以文字吃饭的作家没有真本事写不出作品。当纯写毛笔字的书法家还是容易的,只要能认识汉字就能练习,但要做一位这种意义上的“书法家”就难了。近现代中国书法史上出现了于右任、林散之、陆维钊等杰出的书法家,哪一位不是学问家?
从广义的书法和狭义的书法而言,近些年书家个人,书法大展评审逐步在向广义偏重,可喜可贺!书法不能脱离艺术更不能脱离文化,我们对书法创作的前景充满信心,创作出无愧于前人伟大的作品也有可能。